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八集▪P4

  ..續本文上一頁不去。要想出離六道輪回,不再搞六道輪回了。六道裏面都是貪瞋癡慢,這是叁惡道,五戒十善是叁善道,出不了六道輪回,不如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不在六道,六道裏頭哪一道都找不到阿彌陀佛,找來找去,到西方極樂世界找到。所以阿彌陀佛是個信號,像我們飛機在空中飛行,什麼叫航路?航路是信號。你常常想著這個信號,不管阿彌陀佛在什麼地方,這個信號肯定直捷跟他通暢無阻。守住這個信號決定能夠到達,絕不會有錯誤。

  至于佛號怎麼念法?有人問我:法師,有人念阿(āㄚ)彌陀佛,有人念阿(ēㄜ)彌陀佛,到底哪個?只要你心裏想的正確,都對。這佛法殊勝!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心裏頭真有,阿(āㄚ)彌陀佛、阿(ēㄜ)彌陀佛都一樣,只要你心裏頭真有。尤其是你要怕這音錯了,恐怕將來有差誤,那你就想到清淨平等覺,這《無量壽經》上說的,我心地清淨平等覺,我念阿(āㄚ)彌陀佛,行,對了,念阿(ēㄜ)彌陀佛也對;我念四個字對,念六個字也對,不要在這上面去計較。總的原則,「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太重要,我們念佛的目的在此地,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阿彌陀佛沒有染汙,阿彌陀佛沒有高下,沒有高下我們的平等心念出來。阿彌陀佛不迷、不愚癡,覺而不迷,違背了阿彌陀佛,肯定就迷了,不是迷于叁惡道,那就是迷于叁善道,這一定要知道。叁惡道、叁善道都出不了六道,出不了六道的人,苦!我們希望六道衆生跟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修行,將來同生淨土,同證菩提,我們得有這個願心,幫助自己,也幫助一切衆生。

  下面說,『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塵相」,我們把它說成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大家就更容易懂。無論是什麼現象,相有體空,所以佛說「萬法皆空」。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的,萬法緣生是從相上講的,相有,體沒有,體是空寂的,因爲它體是空寂的,所以它相是幻相,不是真相。相,任何現象決定不能永恒存在,實際上都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我們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它的速度實在太快,說剎那,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仁王經》上佛是這樣說法,佛也是講一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這時間已經很短,一剎那裏面有九百生滅,這是世尊在《仁王經》上講的。但是跟《菩薩處胎經》裏面所講的不一樣,《菩薩處胎經》就是世尊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對應,那太微細了。所以我們知道世尊在仁王會上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速度比那個更快。彌勒菩薩跟我們說得很好,他說念頭太微細,極其微細,不可執持,執是什麼?你執著不到,你沒有辦法保持,它一下就過去了,非常的快速,比光的速度快多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從相上、從性上看,不一樣,從性上看,它是菩提;從相上看,它是煩惱,爲什麼?它裏面夾雜著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煩惱。「性體空寂緣慮自盡」,它本來沒有,這就是菩提。所以佛法裏面講斷煩惱,是個形容詞、是個比喻,不是真的,爲什麼?真的如果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菩提也沒有了。菩提是性德,它不生不滅,它有。所以真的說法,大乘教裏也說得很多,「轉煩惱成菩提」,這對的;「轉生死爲涅槃」,轉變,放下就轉變,這是真的。要曉得,菩提、涅槃都是自性的性德,本有的,不生不滅。生死、煩惱是假的,幻相,你要了解實際真相,確實它不可得。下面:

  【由塵相體無遍計。即是小乘法也。】

  這裏講到叁性。

  【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

  這是問,在一微塵裏面怎麼能夠看出大乘、小乘?佛法真的是不可思議。「叁性」,我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遍計所執性」。首先我們要知道,佛陀教學契機契理,無有定法可說,所以他教人,真的是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佛經是活活潑潑的,所用的方法,他用一句話來形容,叫善巧方便,非常巧妙,能幫助你豁然大悟。現在我們學佛學得很辛苦,什麼原因?這樣的好老師沒有了。爲什麼會沒有?我們的業障太重,諸佛菩薩、一切善知識是跟我們有感應道交的,我們業障重,他不能現前。他跟我們現前,也要現跟我們業障差不多重的,跟我們在一起才談得來、才投緣。程度差太多,不行!你說一個大學研究生跟幼兒園小朋友,他能談得來嗎?他談不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要想真的跟佛菩薩接觸,唯有提升自己,把自己提升到研究生的程度,研究生的指導教授就出現。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佛菩薩應機說法,不是不慈悲,這道理一定要懂。

  在唯識學裏面,這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它把宇宙萬法分爲叁種性質,這叁種性質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就是叁性之一,叁種性質裏面的一個,大乘教裏面常常這樣解釋,「凡夫之妄情,遍計度一切法,名爲遍計」。這個話的意思,六道凡夫他的情見,情見,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成見,自以爲是,其實全錯了,所以佛法把這情字上面加個妄情。妄情的反面是什麼?真智,智慧是真的。智慧是什麼?智慧是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因爲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把它變成了情識。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所以妄情就是分別執著。普遍的計度一切法,度是度量,計是計較。你看我們對一切法都計較、都度量,而且普遍對一切法。計較什麼?它是什麼名字,它是什麼性質,都要問問這個。見個人,他姓什麼?他叫什麼名字?是男的還是女的?多大年歲?他住在哪裏?調查一下,這就叫計度。你怎麼這麼計較?度是度量,掂掂他的分量,這叫遍計所執,遍計所執都不是真的。「以此遍計之妄情,計無我爲我」,這就說出這種性質帶給我們大的麻煩,首先本來無我,就是妄情計度,無我當中他要找個我,我執。找什麼?找成我這個身,把身看作是我,這就産生身見。「執無法爲法」,一切法本來沒有形相,也沒有名字。老子《道德經》上頭一句話就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道,哪有名?人本來沒有名字,名字是你自己起的,你執著那個名字就是你。你本來沒有身,你投胎得這個身,你就執著這身是你。

  佛法告訴我們,我們有沒有我?有,有常、有樂、有我、有淨,這是自性裏面的四德,常樂我淨,有真我!真我不生不滅,那是真的。我們現在誤會了,把假我當成真我。古大德有這麼一個比喻,就是把我們的身當作真我,比喻作真我,我穿的衣服這是假我,衣服不是我。衣服穿在身上穿久了,搞錯了,把真我忘掉,把這衣服看作是我,對它非常執著,這錯了,這比喻你容易懂。什麼是真我?現在外國哲學家他們比一般人聰明,他們知道身不是我,什麼是我?靈魂是我。人死了,靈魂投胎去了,靈魂就走了,身體不要了,他知道這個東西有生有滅,這不是我,我不生不滅。在宗教裏一般講法,特別是在中國,人死了四十九天之後他又去投胎去,隨著業力他就轉變,六道裏面他又去找一個身,找了身之後,他又執著那個身是我,他又迷了。我們要問,靈魂是不是真我?也不是真我,真我是什麼?真我是自性,或者我們加一個字,靈性,這是真我,不生不滅。爲什麼加個靈字?它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只要有物質現象,它就在裏面,再小一微塵它還是有見聞覺知。

  最近這十幾年來,日本江本勝博士,我跟他很熟,他用水做實驗,水是礦物,做了十幾萬次的實驗,證明水有見聞覺知。就是水它能看、它能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念對它,它有很美好的反應;我們以惡念對它,它就有很醜陋的反應,好像很難過的樣子,它有反應。通過這個實驗,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就是見聞覺知。靈性不生不滅,沒有緣它不現,那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沒有,它不現。它有緣,有緣就是有起心動念,它就能現,現就是能大師末後講的「能生萬法」,就是宇宙、生命、萬事萬物,它就現出來,一時頓現。這篇文章裏面就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所以這是叁性裏面的遍計所執性,執著有法,執著有身,這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完全看錯,完全想錯。這句的意思還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就從這個地方學起,就是大乘、小乘,明天我們從這裏學起。好,今天就學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