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性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時候叫靈魂。如果自性裏面妄想分別還有,執著沒有了,可以說它就不叫靈魂,它叫靈性,靈性還帶著染汙,爲什麼?它出離六道,再也不會到六道輪回來。他所成的,在佛法裏面叫正覺。學佛要記住,學佛希望得個什麼?佛學的名詞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是可以翻的,爲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這就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希望得到這個。翻成華語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不能翻。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正等正覺叫菩薩,正覺是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都稱之爲正覺,都是自己本有的。所以頭一個你要認識、要看破,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過分去執著,不要讓它去造罪業,借假修真,不能借假造業。我們在沒有聽到佛陀教誨之前,我們都用這個假身去造業,這就錯了。聞到世尊經法之後才明了,我們終于回過頭來,我們要用這個假身體來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造業!這是頭一個要認知、要回頭。

  第二種叫「邊見」,二邊叫邊見。說邊見,一般人不好懂,所以我常常換一個名詞來說,對立,大家好懂。對立就是邊見,這是錯誤的,爲什麼?自性裏頭沒有對立,找不到對立。對立尚且沒有,哪來的矛盾!哪裏來的沖突!統統沒有。所以你要曉得,自性是和諧的,我們中國老祖宗知道,所以提倡和爲貴。一對立,一對立是六道凡夫,六道輪回從哪來的?就是這五種錯誤見解、五種錯誤的思想,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回,就這麼回事情。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正確,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不是真的,夢幻泡影,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從哪裏學起?你看看,第一個看破身不是我,自私自利沒有了。第二個,放下對立,我不跟人對立,我不跟事對立,我不跟一切萬物對立。我跟人和諧,我跟事和諧,我跟天地萬物都和諧,一團和氣!要從這裏下手,這是佛法。

  第叁個,放棄成見。什麼叫成見?現在講主觀觀念,我以爲怎樣怎樣,這錯了,這是煩惱,嚴重的煩惱。成見,佛把它分成因上的成見跟果上的成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都是錯誤的,自性裏頭沒有的,你爲什麼會起這種念頭?全是從妄念裏頭生的。執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觀點,排斥別人,這叫煩惱現前,不生智慧;成見沒有了,你才能包容別人,你才能拓開心量。我們的心量本來多大?佛法裏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我們本來的心量,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現在心量變得很小,兩個人都不能包容,你看世間人夫妻兩個不能包容,都還要吵吵鬧鬧的,這真可憐!本來的心量是包宇宙、包十法界,這是你本來的心量。所以放棄成見,你才能恒順衆生,你才能隨喜功德,你不能包容怎麼行?爲什麼要包容?因爲遍法界虛空界是從你妄念生的,除了妄念之外什麼都沒有。法相唯識宗講唯識,它不承認這一切現象,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識變的,心現識變。心動能現相,現依正莊嚴,依正莊嚴爲什麼會變成十法界?爲什麼會變成六道?爲什麼會變成叁途?那是識變,叫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如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爲什麼?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佛把這個事情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應該怎麼樣學習?我們應該怎麼回頭?最後一種叫「邪見」,除了前面講的這四種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就是錯誤的看法,這講見惑。這五種統統斷掉,那恭喜你,你入佛門,在小乘你證得須陀洹果,初果。在大乘、在《華嚴經》裏面,你證得初信菩薩,十信裏面的初信,你入門了。

  我們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常講,幾十年來我常常講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講了幾十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癡慢,我常講。這個都做到了,真放下了,你還沒入佛門,你到什麼地方?你到佛的門口,沒進去,這已經不容易!再一步跨過門坎進去,那個條件是什麼?就是這五種見惑放下了。身見放下了,邊見放下了,不對立,對立的念頭沒有了,成見沒有了,錯誤見解沒有了,你才真正入學,一年級。小乘一年級是須陀洹,大乘一年級是初信位菩薩,地位不高,但是無論是大乘、小乘你都是聖人,小聖。沒有出離六道,你還在六道裏面,但是決定不墮叁途,不論這個世間有佛、沒佛,你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你決定證阿羅漢果。有佛的時候你會親近佛陀,聽佛聲教證阿羅漢果;沒有佛出世的時候你有獨覺,底下我們講到,你自己會開悟。當然開悟有特殊的因緣,這個因緣就是諸佛菩薩給你示現什麼?示現衆生身,示現虛空身,示現業報身,諸佛菩薩做種種示現幫助你豁然開悟。你要沒放下沒用,佛做什麼樣的示現你看不懂,看不出來,聽不懂,你不會開悟。所以必須自己放得下,然後佛才能幫助你進一步的看破。

  「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這是一類什麼衆生?我們講小乘根性,非常仰慕阿羅漢、喜歡阿羅漢。你看,佛菩薩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你喜歡什麼他就給你示現什麼。你喜歡阿羅漢他就以阿羅漢身來幫助你,「即以聲聞身作自身」,自身是示現的身,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用聲聞身出現,來幫助你。下面又有「亦作衆生身,乃至虛空身也」,喜歡阿羅漢是一樁事,實際上每一個人根性還是不相同,所以佛菩薩的現身無量無邊,這樣子佛菩薩才能真正普度衆生。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還沒得度,什麼原因?我們自己總得要明白,不能去責怪佛菩薩。我記得我有一年在馬來西亞講經,有一位從泰國來的小乘法師來看我,問了我一句話:釋迦牟尼佛講衆生沒成佛他不成佛。他就說:我還沒有成佛,我是衆生我還沒有成佛,他爲什麼成佛?問我這麼個問題,他有怨氣,怨釋迦牟尼佛沒有來度他,自己成佛去。他不了解這個道理,你雖然出家,小乘須陀洹沒有證得,你還有嚴重的執著我,身是我,你還跟佛菩薩對立,你還有很深的成見,所以佛慈悲幫不上你忙,我們講加持不上。諸佛如來對一切衆生的加持是相對的,也就說你有一分修行的功夫,他加持一分;你有兩分修行的功夫,他加持兩分,是相對的。你什麼功夫都沒有他怎麼加?

  我們念佛人,臨命終時念到功夫成片那是肯定的,爲什麼?不到功夫成片不能往生。什麼叫功夫成片?念佛人心裏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雜念都沒有,這叫功夫成片。哪怕臨命終那一刻的時間,那一分一秒他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別的念頭,就行了。所以臨終一念、十念必得往生,就這個道理。如果臨命終時這一句佛號裏頭還有雜念,那就沒法子,他就不能成就。我們怎樣能保持臨終最後一念清清楚楚沒有雜念?這個事情重要,這關系太大!所以平常念佛是什麼?就像練兵一樣,天天在體操、在練兵,臨終那一念是打仗,決定勝負,所以天天練習。天天練習都念不成功是什麼原因?沒放下。佛的這個標准,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標准你要做到,你肯定往生,你往生極樂世界不在凡聖同居土,在哪裏?在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常常講,你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五種見惑放下,他是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四聖法界,他生聲聞。如果思惑斷盡,思惑是什麼?錯誤的思想,貪瞋癡慢疑這五種,這個好記。貪、瞋、癡、傲慢、懷疑統統斷掉,沒有了,這個人念佛往生,生方便有余土,品位就高!諸位知道,四土叁輩九品,每一土都有叁輩九品,同居土有叁輩九品,方便土也有叁輩九品。這些理跟事都是自己自性本具,「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具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修爲,讓自性本具的這種德能、相好自然現前。就像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一樣,現前世界也是心現識變,現在這個世間災難重重,災難從哪裏來的?不善心變現的。也就是說貪瞋癡慢疑變現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變現的。如果我們懂得化解災難,把這些東西斷掉,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斷掉,不善的行爲斷掉,這個世間災難就沒有了。

  我們再看底下第五段「獨覺身」,獨覺梵語稱爲辟支,就是辟支佛,比阿羅漢高。阿羅漢雖然是執著放下,還有執著的習氣,執著的習氣斷掉,那就叫獨覺,就是辟支佛。爲什麼稱獨覺?「謂出無佛之世,獨宿孤峰,觀物變化,無師自悟,所證獨覺身也」。這人聰明,剛才給諸位說,天上人間七次往來,這是第七次,從天上又生到人間來,這個世間沒佛。諸位要知道,世間有佛時間很短,沒有佛的時間長。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出現在世間,在中國曆史講叁千年前。他示現的身是人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圓寂的;照外國人算法,算實足年齡七十九歲。他教學的影響,在佛法裏面講法運,法運,人不好懂,我們講他的影響,影響是一萬二千年,佛陀教學的影響。現在過了叁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影響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代算是過去了,要等下面一尊佛出現,這個世間才有佛。下面這尊佛是彌勒佛,現在是菩薩,彌勒菩薩將來就他來成佛,什麼時候?《彌勒下生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他現在在兜率天,從兜率天下降,我們這邊的時間來計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諸位曉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沒有佛法,沒有佛,沒有佛法,沒有叁寶。這樣你才知道,有佛的時間很短暫,沒有佛的時間非常長。

  這些聲聞學者他們的修學,天上人間最後這一次要證果的時候,要出離六道輪回,不見得這個世間有佛出世,沒佛出世不要緊,沒佛出世也行,他也能開悟,他獨覺。你看獨宿孤峰,他一個人找到深山住在那個地方修行,找一個山洞觀物變化,物是大自然的現象,花草樹木、春夏秋冬看這些變化,無師自悟,豁然開悟。爲什麼他有這能力?我們曉得,他在過去生中至少是七世都在修行,沒有間斷。所以他們的境界,依小乘講從須陀洹初果,提升到斯陀含二果,阿那含叁果,阿羅漢四果,不斷向上提升。每一次人間天上一個往返,他就提升一級,所以第七個階段圓滿,沒有老師他也會開悟,他也能證果,這七次往返就是四果四向。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爲什麼?我們連方向都搞錯,沒有向著正道的方向。斷見惑這是初果向,我們沒有把這個看作自己修行功夫,雖念佛,身見、邊見、成見都很嚴重,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不會念佛。會念佛的人怎麼念?錯誤的念頭、看法才生起來,「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這叫會念佛,這個功夫得力。我跟別人矛盾,我跟別人對立,我跟別人沖突,念頭或者是事情一發生,「阿彌陀佛」,就把它打掉,這方向正確。貪心一起,「阿彌陀佛」,貪心壓下去。無論是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甚至貪佛法,只要貪心起來,「阿彌陀佛」。瞋恚心起來,「阿彌陀佛」,不讓它發作。這句佛號得力,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打掉,這叫做會念佛。不會念佛的,一面念佛一面夾雜著煩惱,煩惱跟念佛摻雜在一起,功夫全破壞了。所以臨命終時,從前李老師所說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還是受業力主宰,你脫離不了六道輪回,這道理不能不知道。這是說明獨覺怎麼來的,他跟聲聞的關系非常密切。

  「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有一類衆生仰慕辟支佛,當然也是出現在沒有佛出世,佛法僧叁寶在這個世間完全消失掉,有辟支佛出現在世間,也有修道的人。宿世有善根的人喜歡清淨,仰慕這些修行人,有這種心想、願望的人,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也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以獨覺身出現在世間,「以獨覺身作自身」,來接引衆生。從這個地方看,你看出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真正讓我們領悟到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菩薩真來教化衆生,沒有佛出世的時候。所以說是一個人都不舍棄,一個人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多人有感,佛就用應身;一個人有感,佛常常用化身,跟你見一次面,教導你一些方法,走了,再也看不見了,化身。像過去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叁步一拜,從南方到北方,叁步一拜要走二、叁年才能走到,經常晚上是在野外休息,真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樹下一宿。現代人福報比不上古人,從什麼地方看?從身體上看,古人身體好。現在人身體比不上古人,我們要是到野外去露宿,我看住上一個晚上,第二天就要進加護病房,你怎麼能跟佛菩薩比?所以免不了生病。虛老在途中病過幾次,病到真困難,躺在地上起不來,文殊菩薩來了。文殊菩薩現什麼相?現個乞丐的相,討飯的叫化子。遇到這個出家人躺在地上,他來照顧他,照顧個五天、六天身體恢複,他走了。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第二次他又病倒了,又碰到這個乞丐,很奇怪,又碰到這乞丐。他很感激乞丐救了他,向乞丐請教,你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裏?他告訴他,「我的名字叫文吉,文殊菩薩的文,吉祥的吉,我叫文吉,我家住在五臺山。你不是要到五臺山去嗎?」他說「是!到五臺山拜文殊菩薩。」你到五臺山,那邊人都知道。所以虛老到五臺山之後就到處打聽,路上這個乞丐救了他兩次,就向大家請教,別人告訴他,你遇到的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所以人只要真誠,自然感動諸佛菩薩在你急難的時候真來幫助你,幫助你的時候你不知道,過後想想你明白真的不是假的。虛老和尚的《年譜》記載得很清楚,我們相信虛老和尚不會欺騙我們。

  所以菩薩知道衆生心,「以獨覺身作自身,亦作衆生身」,有的時候也不是這樣,不一定,像文殊菩薩他現個乞丐身,不定現什麼樣的身形。「乃至虛空身」,你晚上很累,遇到這個地方一棵大樹,樹蔭很濃,在這裏休息很好,可能是佛菩薩示現的,你以後離開,下一次再來找不到這棵樹。這些事情,不但在佛門,在道家、在其它宗教裏面叫神迹,都有!不可思議。實際上我們要是讀了《華嚴》就曉得,這些事情不是偶然,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你什麼樣的因就感得什麼樣的果報。虛空身就是自然現象,現這種現象幫助你靈感,幫助你悟入。由此可知,世出世法裏頭沒有僥幸,總在一個真誠與佛菩薩感應,與天地鬼神感應,與一切衆生感應,與萬法感應,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