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四集) 2009/6/11 臺灣高雄 檔名:12-47-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本第七面第二行最後一句:
【即叁身即十身。】
這次我們學習,選擇《華嚴大疏》清涼大師所講的「融叁世間十身」,我們學到第五獨覺,今天我們接著看第六「菩薩身」。「菩薩,梵語具雲」,具是具足,就是完全的名號叫「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單,菩提把提字省掉,薩埵把埵省掉,就是語音省掉,中國人就稱菩薩,應當稱菩提薩埵。如果跟古印度人說菩薩他就不懂,說菩提薩埵他就懂,這梵語。意思是「覺有情」,華是中國,我們中華,中華的意思是覺有情。翻譯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世尊當年在世,一生四十九年教學說法,沒有寫成文字,印度有文字,沒有寫成文字,只是口頭講解,學生提出問題,答問。一直到佛陀滅度之後,這些學生們由大迦葉、阿難他們發起,希望把佛陀一生所講的一切法記錄成文字,這是很大的工程。諸位想想看,四十九年所講的,我們能夠想象得到,所記錄下來的絕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原文。而最重要的,佛在入滅的時候告訴我們四依法,四依法就是個准則。四依法裏面,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實在講這一條連釋迦牟尼佛自己也遵守。法是什麼?法是法性,法是法相,法性是本體,法相是現相,它還有作用。《華嚴經》經題上「大方廣」就講這個意思,大是講法性,方是講法相,廣是講作用,有體、有相、有用。佛必須要遵守這個原則,不能隨便亂說,一定與體相用相應,這是正法;如果違背體相用,那就是邪法,就不叫正法。所以,隨順體相用是隨順性德。佛所說的,是從自性裏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這就是依法不依人,不是釋迦牟尼佛隨便說的。
第二個「依義不依語」,這句話就說活了,重要的是要我們依他的意思,不一定依他的語言。他的語言說得多、說得少沒關系,說淺說深、說長說短都沒關系,我們依他的意思,意思對了就行。由此可知,結集經藏的時候一定守住這個原則,依義不依語。再「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契機契理就叫了義。如果說契機,契機是大家聽了很歡喜,但是違背性德,你今天教人殺盜淫妄,殺盜淫妄是違背性德,可是歡喜的人很多,這不是正教。如果契理不契機,講的是佛所講的沒錯,講的是個道理,人聽不懂,人不能夠透徹明了,當然他就更不願意學習。這雖然不是邪教,也算是正教,但是衆生不得利益,這都是佛不許的。所以佛教菩薩,他自己老人家當年在世亦如是,一定是隨順性德,一定是說得很淺顯,不會說得很高深,讓普通一般人都能懂得。
佛經的翻譯也是遵守這個原則,這是我們懂得當年結集經藏,你了解就不會懷疑,所結集的決定是正確的。而且結集是大衆在一起,第一次結集,五百大阿羅漢,阿難尊者是佛弟子當中多聞第一,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阿難統統聽過。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成道那天阿難出生,阿難二十歲的時候給佛做侍者;換句話說,二十年前,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年阿難尊者沒聽到,怎麼能說阿難尊者統統聽到?那二十年所說的雖沒有聽到,應當是所說的這些大意,世尊利用生活閑暇的時間統統都告訴阿難。過去哪些人提問,哪些人有問題,像講故事一樣講給阿難聽,于是阿難真的全部聽到。他的記憶力特好,確實可以比得上我們現在的錄音機,他聽一遍,他一生都不會忘記,我們講這是特殊的天才。結集經藏,大家就請阿難升座,把佛所講的你重新講一遍給我們大家聽,複講,絕沒有阿難自己的意思。所以經文一開端,「如是我聞」,如是,就是這個樣子的,佛所說的是這個樣子,我親自聽佛說的,我重複把它說出來,大家才相信。同時,五百阿羅漢都是佛的常隨衆,他們來聽,給後來的大衆做證明,阿難講得沒錯。他們聽證嚴格到什麼程度?五百個人都點頭,這才能寫下來成爲經典;五百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反對,說「阿難,這個話我沒聽過,我不知道」,阿難講的這句話就不能寫下來,一個反對都不許可。所以經藏結集非常嚴格,不是隨隨便便的,不這樣的嚴格,怎麼能取信于後世,千年萬世的人展開佛經對它沒有懷疑。你懂得這個結集經藏。
經典傳到中國,翻譯也非常謹慎,那個時候是國家力量來做譯經的工作。最早建立的寺院,寺院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譯經典、解釋經典、指導修行,所以它是學術,好像我們現在的編譯館這樣的性質,是學校,與寺廟、與宗教絲毫不相幹。翻譯最盛的時候是隋唐,大量的經典都翻出來,到宋朝就很少,數量很少,宋以後就沒有了。所以,翻譯我們要知道。翻譯,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有懷疑,爲什麼?接受西洋的一些概念,怎麼可能把原來的東西翻出來?你不相信試驗試驗,拿中國東西,古人寫的文章,古文,《古文觀止》你們去翻翻看,把它翻成白話文,這個比翻佛經容易多了。那個味道就翻不出來,翻得再好不是原味,這個我們親身經曆,我們曉得。當年我跟李老師學經教,我就提出來,我就把古文,文言文翻成白話文,我的疑惑。老師笑笑,他說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頭一句告訴我不一樣。世間確實,你看寫文章的人,韓愈寫的文章,你能懂得韓愈的意思嗎?李白寫的詩,你懂得他的意境嗎?你不了解他的意境,你怎麼能夠把他的東西完全翻出來?最後老師說,我的意思你懂得嗎?這是真的。
佛法爲什麼跟世間法不一樣?佛法沒有意思。原來是這樣情形。不是講無我嗎?無我、無衆生、無壽者,它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翻經的人也沒有意思,他就能懂得佛的意思;我們有意思難翻,沒有意思的好翻。老師告訴我,中國人有福報,因緣特殊,自古以來譯經的這些大德至少叁果以上。叁果是斯陀含,要在《華嚴經》裏面來講,十信位裏面四信、五信,達到這個境界。又何況每個譯經場所裏面的主席,都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應化再來的,雖然他們身分沒有暴露,我們學佛的人能夠肯定。你看十身你就曉得,衆生有感,他就有應,他來主持這個譯場,哪裏還會有錯的!所有參與翻譯工作的人都是證果的,至少也是須陀洹以上;換句話說,他真的入門了。須陀洹我們知道,《金剛經》上說的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他才能證得須陀洹果,《華嚴經》上講初信位的菩薩,那不是凡人。
李老師給我們這麼一說,我們對經典翻譯才不再懷疑。懷疑是大麻煩,只要你有疑,你一生就不會開悟。爲什麼?疑是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這個疑是專門講對于古聖先賢教誨有疑惑,不能誠信,你就不得利益。現在這一代的人麻煩更大,脫離傳統教育時間太久,四代到五代,被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染汙非常嚴重。尤其科學的態度就是懷疑,然後求證,這是科學;我們把古人東西拿來,都相信,一點不懷疑,這是不合科學邏輯。這樣一個觀念,把古聖先賢的教誨完全排斥,排斥,你就要受現前這些災難;如果你能夠依照古聖先賢教誨,今天世界災難可以化解。實在講,不要太深,要今天世界上沒有對立、沒有沖突、安定和平,我常講儒釋道這叁個根就能做到,儒家《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這叁樣東西能夠普及到全民教育,天下太平。
我們在中國國內,安徽廬江湯池小鎮做了個實驗,這個實驗做了叁年,做得非常成功,我們只用一個《弟子規》。用什麼做綱領?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用這個做綱領。五倫是講父子、夫婦、君臣、兄弟、朋友,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系,關系不能不知道。如何把這個關系處好,這是五常,常是什麼?常道,常是不能夠須臾離開的,你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你要用這個做標准。這五個字就是仁義禮智信,跟佛法的五戒相同,常道!常道就是大道,完全是隨順性德的。仁在五戒裏面是不殺生,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仁義禮智信。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就依這個。這種教育要是普及,人人都明了,人人都遵守,這個社會和諧,社會安定,世界和睦,真的讓每個人家都能享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就這叁樣教育就能搞成功。
我從二00叁年第一次代表澳洲大學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麼多年參加了十幾次,我親眼看到許多專家學者,還有很多國家領導人,真有心,他不是假的,找不到方法。我們參與,把中國老祖宗的方法說出來,這個方法在中國推行了五千年,五千年不算短的時間,禁得起曆史的驗證,說明中國老祖宗的智慧、方法、經驗、效果。大家聽了歡喜,可是他們有疑惑,這個疑惑就是什麼?科學精神的概念,他懷疑。會後我們在一起聊天吃飯,就很多人問我,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懷疑。這句話我聽了之後,的確很可怕,爲什麼?信心危機,他不相信。要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沒有別的,要做出樣子給他看。所以我們在湯池,選擇這個小鎮來做實驗。實驗成功了,很短的時間就成功,大概叁、四個月實驗成功。我非常驚訝!那時候我說出兩句話,第一個,通過這個實驗證明了《叁字經》上前面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證明人性本善。沒有人教他,他學壞了,有人能夠教他,很快他會回頭,他會良心發現。第二個,我說了一句話,人民是怎麼這樣好教的!出乎意料之外。這兩句話裏面的含義很深,化解今天天災人禍,用這個辦法可以做得到,這不是理想。無論在什麼地區,無論在哪個時代,這是性德,從自性流露出來的,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就跟佛經一樣。佛經是超越時空的,無論在哪個地方,你去學習都得利益。佛陀在世的時候教學,依教奉行的人得利益;今天去佛叁千年,今天的人依教奉行,一點不懷疑,所得的利益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