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創立智悲慈善基金及愛心行動之倡議書

  創立智悲慈善基金及愛心行動之倡議書

  關愛衆生,愛護所有的生命,是每個佛教徒應盡的責任。

  以往,我們在救助生命、放生護生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殘害生靈之風日漸興盛,凶殘暴戾之氣日益猖獗之末法時期,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以五明佛學院爲中心的很多藏傳佛教的信徒們,都開始積極地戒殺茹素、放生護生,但我們想過沒有,在我們救護動物的過程中,是否漠視了身邊可憐的人們!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正在發心利益衆生,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但在自己的周圍卻有一群睜著一雙雙期待的眼睛,等著別人去幫助、去救護的人們,他們也許貧病交加,也許無人照顧,也許正面臨辍學的境地,也許正吃了上頓沒下頓……既然這種事情已經擺在身邊,作爲大乘佛教徒的我們,又怎麼能容忍自己心安理得地閉著眼睛念誦佛號、手結定印參禅打坐、冷若冰霜地置之不顧呢?要知道,大乘佛子成佛的目的不是爲了別的,就是爲了度化衆生,使衆生得到暫時的安樂與究竟的菩提之果,如果對衆生的切身利益不聞不問,一心只想著自己的積資淨障、解脫成佛,我們的修行就成了一種表面的、一味追求功德的形式。當年無著菩薩在雞足山修持了十二年,都沒能面見本尊,最後是因爲對可憐的殘廢母狗生起了真實無僞的大悲心,才徹底清淨了業障,得以面見至尊彌勒菩薩的。由此可知,作爲大乘佛子,爲了度化衆生而打坐修行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真正能急衆生之所急,想衆生之所想,對衆生所受的痛苦生起不堪承受的大悲心。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外界物質資源極其發達的今天,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他們又是怎麼生活的呢?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在資訊閉塞的窮困農區,在草原日益沙化、物質極端貧乏的牧區,在遭受地震、雪災的災區,有許多孩子正處于營養不良、失學辍學的狀態;有許多孤寡老人正處于無人照料、缺吃少穿的狀態;有許多病人正掙紮在死亡的邊緣,無人看護、無人救治,只能眼睜睜地躺在病床上等待死亡的降臨;有許多災民正處于饑餓、恐慌的狀態,盼望著外界的幫助與安慰……

  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也懂得尊重自己的長輩,但稍有佛教常識的人都知道,別人的孩子和老人也都曾是我們的大恩父母。我們能不能分出一部分的愛給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兒童、災民、病人呢?

  也許各位從沒有爲生活發過愁,也沒有嘗過饑荒、貧苦的滋味,但看看周圍被病魔纏身的患者,想想身邊那些無人贍養的老人,我們應該能體會到一些他們的痛苦吧!1元錢、10元錢也許只不過是城市兒童的一塊冰激淩,城市男人吞雲吐霧當中消耗的一支香煙,城市女人可有可無的一根發夾……人們甚至不屑于彎腰低頭去拾起它,但很多個1元錢、10元錢,就能使一個罹患白內障的病人重見光明,就能讓一名失學兒童重歸校園,就能辦起一座醫院,建起一個校園,開設一所孤兒院,設立一所養老院……

  我很清楚,我們做不到像義成王子一樣傾其所有去布施他人,更做不到像慈力王一樣去布施自己的身體血肉,但我們應當盡己所能來幫助衆生。佛陀告訴我們,要做到像佛菩薩一樣的布施身血,只能從布施一根針、一把菜,說一句“我不要”,乃至擠出一個微笑做起。正因爲如此,我們就應當從奉獻1元錢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將慈愛、祥和的氛圍不斷地延伸。只有讓周圍人都能感受到關愛的佛教徒,才能被人們所認同;只有與民衆息息相通的宗教,才能保持最旺盛的生命力。在這方面,慈濟功德會等團體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世間的很多非佛教徒也有過很多令人可歌可泣的壯舉,我們這些時時聲稱以慈悲爲懷的佛子們又豈能等閑視之?

  前段時間,在部分道友的幫助下,本人准備在爐霍縣創辦一所公辦民助性質的智悲學校。目前前期資金基本到位,已經開始著手于設計施工等具體事宜了。很多道友從網絡與其他渠道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都傾注了十分的關注,並提出希望能予以資助。對此,我感到十分欣喜。爲了滿足大家的一份善心,在此,我十分懇切地向諸位傾訴一番我在創辦智悲學校前前後後的一些感受(創辦學校的具體想法,詳見本人前段時間呈交給有關部門的“關于創辦智悲學校的思路”一文),同時希望大家也能參與到這一宏偉事業當中來。

  爐霍智悲學校的創建,已經成爲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建立一所學校,一座養老院,而應以此爲起點,力爭在教育、醫療、扶貧、救災,幫助喪失勞動力的傷殘人士、孤寡老人以及孤兒等方面都能做出一份努力,讓普天下更多的人們都能感受到佛陀的關愛。

  當然,所有的事情都只能一步步地實現,要實現這一願望,僅僅依靠個別人的、短期性質的幫助是遠遠不夠的。爲了在具有愛心的人們與需要幫助的人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在經過深思熟慮,並與部分道友反複商討論證之後,我准備倡導大家開展一個長期的“智悲愛心行動”,並設立一個“智悲慈善基金”,以用于上述各項慈善事業以及其他弘法利生事業。如果你有一份愛心,就請伸出你援助的雙手,哪怕每年只能捐出1元錢,或只做一件幫助他人的善事,都屬于“智悲愛心行動”的成員。諸位在捐款時,可注明希望用于何種項目,以便我們適當地安排資金的使用。基金的來源及使用情況,將由本人親自監管。

  本來我一直不主張化緣捐款,但今年以來,爲了更多人的幸福,個人的名聲就只能抛之腦後了,因爲只有聚集衆人的力量,才能完成這一長期而艱巨的事業。作爲一名小僧人,我在衣食方面也沒有什麼更多的奢求,也不需要你們對我個人做任何供養,但如果你想表達一份對我的感激,或者想獻出一份愛心,就請去幫助身邊的人們吧!這就是對我最好的感恩。雖然我的日常事務極其繁雜,但我還是發願利用剩下的有生之年,竭盡全力地致力于此。

  我這樣號召大家勇于奉獻,並不在于一定要大家捐出多少錢,而是要看我們在做的過程中融入了多少愛,能否持之以恒地將布施與慈愛作爲一種長期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要發願以此爲緣而令衆生得到無上的究竟安樂。要知道,哪怕我們每年能捐出一點點錢,也能逐漸彙成一股愛的涓涓細流,使他人感受到一份愛的滋潤。如果你的經濟條件實在有限,也不必爲捐不出錢而發愁,只要每天盡力多獻出一些微笑,或者去照顧一位無人侍奉的老人,或者去幫助一位殘疾人士……如果能這樣做,就都屬于我們愛心行動的一員。我相信,只要懷著一顆慈愛之心,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今生屬于我們的時光已經不多,來世的去處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真誠地希望所有菩提學會的成員以及其他具有愛心的人士,都能加入到慈善隊伍的行列當中,爲自他的今生來世多做一點真正有意義的事!

  索 達 吉 

  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叁日

  慈善基金賬號:62284 6412 00011 12115

  開戶行:中國農業銀行

  戶名:蘇培紀

  聯系電話:13551698619 央金

  13778393160 康忠

  值班時間:12:00—15:00

  郵箱:zbxx.2007@163.com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