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每一條裏頭都有一百條,所以小乘把十善業道展開就是叁千威儀,大乘菩薩把十善業道展開就變成八萬細行。《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你就曉得,《弟子規》一展開跟菩薩八萬細行沒有兩樣。所以這叁樣東西是一體,可以結合。在現前的社會要特別著重于因果教育,一定要知道生命是永恒的,人是不會死的。身體毀掉,換個身體就是,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髒了、破了,你會換一件,同樣的道理,身體用個幾十年不好使用了,換一個,不會貪生怕死,歡歡喜喜換一個身體。歡喜,換的身體就愈換愈好,要是恐懼、害怕,愈換愈壞,那就麻煩大了。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
十願末後,「普皆回向」,這一條是把我們所知、所修、所行一切功德擴大,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那就跟法身菩薩一樣。回向叁處,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價值觀。我們不是求升官發財,一切目標從升官發財這個價值觀,那太小了,而且什麼?你享受很短。換個身體之後,你帶不去,一樣都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凡是帶不走的,我們不必考慮它,在這一生當中,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要去操這個心。能帶得走的要加以重視,德行能帶得走,智慧能帶得走,你所造的業習能帶得走,這就不能不留意了。所以佛教給我們,第一個「回向菩提」,菩提是什麼?智慧。佛菩薩在這一生當中,他要的是什麼?他要開智慧,智慧能帶得走,這是真東西。第二「回向衆生」,好!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念念都能夠舍己爲人。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是王子出身,如果要不出家、不學佛,他繼承父親的王位,他是一國的國君。做一個國君,能夠照顧一國的人民,不錯了,做個好國王,他舍棄了,他出家去作佛。佛是什麼意思?我們中國人講聖人,印度人叫佛,他做老師去了,他服務貢獻的範圍就更大,不止他一國。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我們要清楚,用現在人的術語來講,他是什麼身分?他是道地道地的一個社會教育家,用現在的話再加上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搞教育,沒搞別的。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一天都沒有中斷過。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只要你肯學,他絕不吝法。他的學生不分國籍,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族群,也不分文化,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多元文化的教學。本身一生爲我們示現職業的老師,他是這樣的身分,這總得要清楚。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用現在的話講,他的身分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一生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持戒、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沒有去建過道場,沒有道場。臨走的時候,臨終在樹林裏面,不是在房屋裏頭,在樹林裏、在野外,告訴我們真放下。這個世間人要爭的,王位是大家要爭的,他是得來了不要,告訴我們有比這個更高的、更高尚的,有比這個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做國君貢獻的是一國人,他出家行道教化衆生,面對是全世界,影響到今天,在全世界多少人還跟他學習。他所教給我們的是真能解決問題,我們認真努力,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六道的輪回可以解決。如果你的志願更高,你能解決十法界的問題,你能在這一生回歸到一真法界,辦得到,不是辦不到。回歸到一真法界,什麼災難都沒有了。回歸到純淨純善,那是諸佛的報土實報莊嚴土,我們通常也稱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學佛人向往的目標。
我們在這個世間,不想自己,所有一切貢獻給一切衆生,回向衆生,不爲自己,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什麼是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佛在經教裏告訴我們,苦從哪裏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因爲你對于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想錯了、你看錯了、你做錯了,就有不善的果報現前。所以六道輪回從哪裏來?你自己惡業變現出來,自己製造的,不是別人造一個六道輪回給你受,沒這個道理。佛講得清楚,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就跟作夢一樣。夢從哪裏來的?不是別人製造的,你有美夢,你有惡夢,都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佛告訴我們,十法界自己造的,六道自己造的,叁途地獄還是自己造的,你怎麼能怨別人?諸佛淨土還是自己造的。你明白了,我不喜歡這惡的境界,我就不造惡了,我喜歡清淨的世界,那你就修淨土,你修什麼樣的因,後面就什麼樣的果報現前,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幫助衆生離苦得樂,最究竟、最徹底的方法是幫助你覺悟,用什麼方法?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教學才是真正的慈悲濟世。你物質上幫助別人,人家沒得吃送一點吃的,沒有穿的送一件衣服給他穿,解決他現實的困難,不能永遠幫他解決,那不是真正的救濟。幫助他覺悟,這是真正救濟他。他有能力離開六道,有能力離開十法界,有能力回歸到自性清淨心,回歸到實報莊嚴土,這才叫真的救濟。六道是苦海。所以我們要認真去反省、去思惟、去觀察,人這一生當中是苦多還是樂多?我們冷靜去思惟就能想到,苦太多,樂很短暫。樂中有苦,苦中沒樂,這是事實真相。如何能擺脫這苦海?佛告訴我們,那要靠智慧,有智慧你才有抉擇,你懂得怎麼選擇。
底下一個科目,「力波羅蜜」,那個力就是講能力,選擇的能力。這裏面我們好好學習,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選擇什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他是因人施教。就好像一個大夫給病人治病一樣,病號很多,每個人得的病不一樣,所以大夫給每一個病號開的處方不相同,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這是好大夫,好的處方。現在我們這個大夫沒有了,大夫釋迦牟尼佛沒有了,留下經典是什麼?是他過去替別人開的處方,這經典是老處方。我們展開了,對不對我們的病?很難講,碰巧了、對了,那我們照這個法門學就開悟,就成佛了。要不對了,不對了可麻煩大了,不對就有害,吃錯藥了,吃錯藥是什麼?病不但沒好,加重了,你說這個多可怕。所以佛才說了一句話,「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一定要找人來領導你,這是什麼人?過來人,真正有修、有學、有證的,這是最好的。從前這些祖師大德他們都證果的,所以讓他們來幫助你,幫助你選擇,不至于太大的錯誤,我們自己很難。可是佛很慈悲,沒有能力選擇的時候,告訴你選擇阿彌陀佛是決定不錯,這個法子妙絕了,「阿彌陀佛」這個處方是什麼病都可以治,決定沒有副作用,這確實是慈悲到了極處。
最後「回向實際」,那就是我們這個題目上「妄盡還源」,還源還到原點就是自性,明心見性,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佛教導我們就是教我們回頭,回到原點,那是究竟圓滿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