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四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四集)  2009/5/19  臺灣高雄  檔名:12-47-3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頁最後這一行。

  賢首大師舉出十波羅蜜,我們學到願,願我們學完了。今天接著學第九「力度」,一般大乘教裏面有個簡單的解釋,「行思擇力與修習力也,謂思惟諸法而修習之也」。它也講叁種,力度也講叁種,簡單的批注裏面說了兩種,一個就是思擇力,一個是修習力,還有一種叫變化力,有這叁種。有願,這才能有力;如果沒有願,力就出不來。我們學佛,有不少同學修行都經過了很長的歲月,我從聞佛法到今天五十八年,五十八個年頭這時間不短,講經教學也五十一年,在十波羅蜜裏我們有沒有一點力?不能說沒有,實在講不夠,差得太遠!從古人,我們在《高僧傳》裏面看到,在《淨土聖賢錄》看過,在《五燈會元》裏面看過,這麼長的時間,縱不能證果也有大悟;不是大徹大悟,也到大悟的境界。所以不能跟古人比,跟古人比我們就非常慚愧。得力于五十一年教學講經沒有中斷,所以有一點力度。

  我們看到經教裏面這一段的解釋,什麼叫思擇力?這是說思惟選擇一切法門而得其力。我們有沒有選擇?有選擇。章嘉大師教導我的那是總的原則,契入佛門,契入就是證果,秘訣是什麼?是看破、是放下,這是總的原則、總的方向,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在哪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我們爲什麼不能成就?我們選擇的太多,經教不是一門,修行也不是一門。所謂「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個思擇就有力,學習也就有功夫,我們疏忽了這一點。年輕,老師是菩薩再來,現在我們明白了,我們搞了半個多世紀才搞清楚,老師是什麼?老師恒順衆生,不勉強你。真的,我們自己回想一下,當年年輕二十幾歲,氣很盛,老師要不能隨順我們,嚴格對我們要求,古人講「嚴師出高徒」,我們不是那個材料,老師真的一嚴格,限製嚴格我們就走了,不跟他學!這個地區很多法師,很多大德居士,你限製太嚴了,我就跟別人去。所以老師的教學尺度放寬了,放得很寬松。那真的要靠自己的運氣,看你在長年修學過程當中,能不能自己悟入?

  我也很感激老師,我這個不成材的人,老師以這種善巧方便,佛菩薩也保佑我,給我這麼長的壽命,我才有這麼一點悟入。如果我的壽命短,真的像過去算命先生所說的,四十五歲壽命就到了,我就沒有辦法悟入現前的境界,這是叁寶加持壽命延長。這樁事情,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求得到。我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福報,只是一心一意把心用在經教上,重點還是用在淨土上,我在二十年前真的歸淨土了。叁十歲那個時代,雖然李老師把淨土法門介紹給我,勸我修淨土,我接受、我相信,可是行願的力度不夠,爲什麼不夠?對淨土認識不清楚。對大乘經教非常向往,《華嚴》、《法華》、《楞嚴》、法相唯識,門門都有興趣,門門都想學。好學!這能錯嗎?現在這個社會一般人說這不錯,好事不是壞事。可是在力度裏面講,這個力量産生不出來,力量怎麼樣?一定要一門深入,你選擇的太多不行。尤其選擇這些大乘經,這大乘經很深,深度,沒有真正善知識來指導,自己想入門那是有一定的難度。世尊在大經《華嚴經》,大論是《大智度論》,在這些經論裏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是佛法沒有善知識指導,這個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他沒有辦法教導你,爲什麼?世間聰明智慧的人沒有放下分別執著,他對于經教就有一定的障礙,這真的不是假的。現在我們完全明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就成佛,一切經教他不必學,自然就貫通。

  今天到哪裏去找一個人,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這找不到。別說叁種障礙都放下你找不到,放下一種都找不到,一種是執著,執著放下了這個人是阿羅漢,這個人成了正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找不到。別說阿羅漢,再降低一點,降到最低的須陀洹,須陀洹是小乘初果,在《華嚴經》裏面是初信位的菩薩,找得到找不到?找不到。爲什麼?須陀洹,《金剛經》講的標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你到哪裏去找?如果還有我相,執著這個身是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那是凡夫,那不是須陀洹;須陀洹決定沒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沒有。須陀洹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不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內心裏把這個放下了,不與一切衆生對立,與一切衆生矛盾沒有了、沖突沒有了。你去找,到哪裏去找一個這樣的人?所以人貴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我常常跟諸位在講席裏頭報告,我講的是真話,我的根性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人。上根人要是通過五十八年的學習,那他真是高僧大德,真有大成就,確確實實可以做到生死自在!所以這是人不能夠不自知。中下根性,老師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來調教,通過這麼長時間學習,終于明白了。所以我勸人,就比我的老師當年勸我要懇切得多,真肯聽,你的成就必定超過我,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我沒有嫉妒心,我希望別人都比我好,我是最低的標准,我們就有信佛。不能把我擺在最高,要把我擺在最低,佛法就興旺起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有救。我是最低水平的人。

  所以我們思惟、我們選擇,講到這個地方,太重要了。思惟選擇絕對不是一個標准,爲什麼?人,你看世尊在經典裏面教導我們,他就把它分爲上中下叁根,根性不相同。所以他開了八萬四千法門,他開了無量法門讓你選擇,只能選擇一門,你不能同時選擇兩門。我們的虧吃在哪裏?就是一開頭選擇的門太多!你看我當年最初出來講經,大概那個時候四十歲左右,我一個星期講五門,五門不同的功課,是天天都在講經,但是不一樣。星期一講《華嚴》,每到星期一就講《華嚴經》,星期二講《無量壽經》,星期叁講《阿彌陀經》,星期四講《金剛經》,星期五講《地藏經》,是這樣講的。那時候爲什麼這樣講?也受李老師的影響。老師說現在人工作很繁忙,每天來聽經做不到,他沒有辦法。所以李老師在臺中叁十八年,他老人家每個星期講一天,就星期叁固定的,固定的場所、固定的時間,你到星期叁晚上六點鍾,你就到慈光圖書館聽他講經。六點到八點兩個小時,叁十八年如一日,每個星期是這樣的,一次。所以他能夠把自己工作時間分配好,把聽經的時間留出來,因爲一個星期一次他不會缺課,你天天講,他就沒有時間聽。

  所以那個時候我一個星期講五天,每天講一種經,你喜歡聽《華嚴》星期一來,喜歡聽《法華》星期二來,我是這樣。我並不要求大家你天天來聽經,你一個星期選擇一門,你一門深入。我用的是這個方法,我自己是天天講,天天講是自己練習,這也是老師常常說的,講經要天天練。他老人家舉例子,他說古時候諺語所謂「拳不離手」,學打拳的人天天要練;學唱歌的人天天要吊嗓子,「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講經也是這樣的,不能離開講臺,你才能學得成功。可是我們那個時候想,一個星期只講一堂課太少了,到哪一天才能練得成?所以就想天天上講臺。天天上講臺,聽衆就問題出來,所以聽衆你一個星期只要來一堂就行。我開六、七門功課不一樣,這很熱鬧,彼此雙方很歡喜。與這個思擇力相違背,與修習力也相違背,我們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在一點。到現在我們是完全明白了,我不希望別人學我。大乘佛法的弘揚,我現在還是念念不忘。陳彩瓊居士辦了這個電視臺「華藏衛視」,這電視臺是她辦的,裏面專門播我講經的節目。我給她講過幾次,這並不是很妥當,我希望也能播其它法師大德的節目,在這個電視臺同時播出,不要專播我一個人。盡可能把當中所插的念佛,或者不相幹的這些東西減少,完全做爲一個佛教教學的教室。多開幾門課,多請幾位法師,提倡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樣對于大乘佛法的弘揚會起一定的效果。

  講到選擇法門、選擇行門,這是智慧,第一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也就是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你修學就容易契入,要適合你的程度。選的經教太深太高,你學習起來很困難,那很難收到效果。同時還得要實用,學以致用,如果所學非所用那就變成玄學,于自于他都沒有實際上的利益,所以這一點就很重要。今天想想我自己最缺乏的是什麼?現在社會上最需要的是什麼?一定要從這裏下手。世尊爲我們指導的原則好!我們沒有留意,沒有細心體會,沒有遵照教誨,所以我們浪費許許多多寶貴的時間而不得力。這些年來我們也走遍了世界,每個地方的同修我們都接觸到,得到一個總結,就是出家的同修疏忽了《沙彌律儀》,在家的同修疏忽了《十善業道》。所以縱然是老修行,像我這樣的年齡,我看得多!八十多歲,說念佛往生有沒有消息?講真話,沒有一個人有把握。這個問題嚴重!那修其它的法門,你有沒有開悟,有沒有得定?全是問題。那就是古人講的,古大德說的,這一口氣不來怎麼辦?一口氣不來人身失掉,再得人身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我們知道六道裏面第一個業因,人道守五戒、中品十善,我們有沒有能做到這個標准?五戒修得好,十善能夠到中品,也就是說十善在考試可以能夠拿個七、八十分,這是中品;上品是滿分,九十五分以上是上品,天道,生天。如果我們自己覺得,我們的十善業拿不到七、八十分,來生到叁途去!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所看到的現象。

  我是長年講經教學,就會想到這個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這種現象也只有在現代有。在我之前的,我老師那一代比我們就強,他們真幹,我們幹得不如他,無論是解門、行門都比不上!那老師再前一輩呢?修得就更好。這樣一看,得到一個結論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這一代到了低谷,再比我們差的,人身得不到,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細心去觀察什麼原因造成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