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五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五集)  2009/5/20  臺灣高雄  檔名:12-47-35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頁最後一行。

  這一段是《還源觀》裏面第二個大段,講「法界圓明自在用」。第一大段裏面,大師爲我們說明宇宙的本體,在這一段裏面給我們講本體起用。起作用第一個就是宇宙的源起,第二個是我們自己,自己的源起,就是我從哪裏來的?這個作用裏面,本體起作用。在這個地方使我們常常想到,世尊說法,在許多大小乘經論常常用的比喻,比喻用得最多的是講「夢幻泡影」,雖然說了四個字,最重要的是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下面「幻泡影」都是補助的,最重要的就是講這個,用夢來做比喻。確實我們這個宇宙跟人生,人生是講個人,確實是一場夢,跟作夢沒有兩樣,夢的時間很短,很快就醒過來,這個時間比較長,很不容易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你就能夠覺察到,跟作夢確實沒有兩樣。尤其是我們想到作夢,諸位自己冷靜去思惟,你哪一次作夢夢裏沒有自己?有沒有人有這個經驗?不可能。作夢,夢裏一定有自己,有山河大地,有花草樹木,有很多衆生。宇宙跟我們自己的緣起,跟這樁事情很相像,所以世尊常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覺悟。這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說明物質跟精神同時起來的,沒有先後,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一定有我、有山河大地,同時起來的。這一段裏面是講正報,就是講自己,所謂法界圓明自在用。底下給我們說明,這就叫華嚴叁昧,這是說「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是給我們說這樁事情。我們這一段的經文,也用了不少的時間在一起熏修。

  在十波羅蜜裏面,前面九種我們學過了,今天學第十,十是智度。大乘經裏面有個小注,「修自利利他之二智也」,自利要智慧,利他也要智慧。智度與前面第六「般若度」有什麼差別?這個地方有解釋,「與前之第六度所以異者」,跟第六度不一樣,「彼爲觀空理之智能」,這就說前面第六般若波羅蜜是觀空理的智慧,這個地方第十智度,「此爲照有相之智慧也」,這就不一樣。「故二度相對」,二度就是第六跟第十,兩個比較起來看,第六是慧度,第十是智度,這就不一樣。我們在講席裏常常講的根本智跟後得智,前面第六是根本智、實智,這一條「智度」是後得智、是權智,也就是說智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屬于智度。可是沒有根本決定沒有後得,這是很重要的,所以通常我們講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把後面的四條:方便、願、力、智,統統在般若波羅蜜裏頭,就是歸納在一條。講十波羅蜜就是把般若波羅蜜展開,它有體有用,體就叫般若波羅蜜,作用就分作方便、願、力、智。

  今天我們講智,智通常也說叁種,第一個是「無相智」,第二種是「受用法樂智」,第叁種「成熟有情智」,那是幫助別人的,所以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裏的法樂,法樂實在講就是我們平常講叁種智慧裏面的一切種智。我們單單講佛,佛有叁種覺、叁種智,有一切智、有道種智、有一切種智,此地這個法樂智就是一切種智,法身菩薩才有。十法界裏面,像四聖法界有相似,沒有真實,爲什麼?般若波羅蜜沒有證得。我們當然在現前這個階段修學的,全是屬于相似的境界,相似的境界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可見得人間的幸福美滿還是得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行。

  講到智慧,必須是轉煩惱成菩提,特別是我們在前面所學的願、力,不發願不行。願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有方向、要有目標,人生就有價值、就有意義,我們這一生不會空過。方向、目標的選擇要靠智能,昨天我們學的力,有思擇力、修習力,我們如何選擇法門,怎樣來學習才能獲得這種力量,這個力是無比的殊勝。首先講擇法,我們是自利利他同時都要顧到。雖然在大乘法裏面,特別是《華嚴》,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宇宙之間,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所以這些現相,你對它的本質明白了,你就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在現相裏頭起的作用叫妙用。我們後面在四德裏面會學到,第一條就是隨緣妙用。那是誰?什麼人給我們做示範,表演給我們看?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們跟十法界的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什麼身,講感應。感是十法界裏面的衆生,感有顯有冥,應也有顯也有冥;應該用什麼身來應,應是感應,不是應該用什麼身,應該用什麼身已經有分別執著了,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應身是感應之身,衆生喜歡什麼身就現什麼身。法身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都是破了無明煩惱的,所以他們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頭,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個真正的覺悟者。

  十法界,四聖法界裏面的聖人,四聖法界裏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這些人他們也會到六道裏面來應化,六道衆生跟他們有緣、有感,他們也來。但是他們來應跟法身菩薩不一樣,因爲他們無始無明沒斷,還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沒有了,是斷掉了,很有可能還有分別的習氣,不像法身菩薩那麼樣的幹淨利落。所以佛在《楞嚴經》上講「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個應,說清楚了,隨心應量,絕不是佛菩薩起心動念,看到你這個樣子,我要現什麼樣的身來度你,自己還得想想,那一想就變成凡夫,他就墮落了,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裏頭最難理解、最難懂的就是這個事實真相,他確實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怎麼能跟衆生感應道交?這是因爲性德,自性裏頭本來具有這樣的智慧德能,德行、能力他本來具足。這個事情我們不知道,見性的人知道。

  在中國禅宗第六代的祖師惠能大師,他明心見性的時候,向五祖忍和尚提出報告,把他見性的樣子說出來,雖然只說了二十個字,很圓滿。第一個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第二個說自性是不生不滅,永恒的。第叁個,自性是本自具足,那就是說它樣樣都圓滿,智慧是圓滿的、德行是圓滿的、能力是圓滿的,叫萬德萬能,相好是圓滿的,沒有一樣它有欠缺。第四句說本無動搖,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生命。我從哪裏來的?宇宙從哪裏來的?自性生的,生就是現的意思。它在不生的時候,它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叫隱,能生萬法叫顯。像我們現在看電視,我們把電視關閉掉,你說這裏頭有沒有畫面?有,你看不見,它隱,本自具足。我們一按按鈕,畫面出來了,能生萬法,顯了。所以顯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有,隱的時候不能說它無,你說有,錯了,你說無也錯了,亦有亦無也錯了,非有非無也錯了,所以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說不得,你也想不得,你一想也錯了。他沒有想,就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想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沒有,這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這個成佛是真成佛,不是假的。爲什麼?這個成佛是超越十法界,大乘教裏面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個意思,他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他見性了。

  在這二千五百多年,從釋迦世尊到我們現在,這二千五百多年當中,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中國,修行達到這個境界的不少。在中國,《淨土聖賢錄》這是單單講淨土,《高僧傳》、《高士傳》,居士,《善女人傳》,在家修學的女衆,《比丘尼傳》,你就看看這些,修行、證果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至少也有幾千人。這幾千人什麼?幾千人作佛去了,他修行成功了。他爲什麼會成功?這就講到要用智慧去選擇法門。在我們現前,現前我們這個時代是亂世,全世界的曆史找不到像今天這種混亂的局面,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好不好?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問題都在自己。如果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裏面覺悟了,那就很好;如果迷在這個世界,那就不好,迷在這個世界,隨波逐流。這個時代人思想混亂,古聖先賢的教誨,倫理道德因果都不相信。宗教,認爲它是迷信,不但不願意修學,還極力排斥;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說那是過去,太古老了,不合于現在這個時代,也要把它丟掉。這是現實社會混亂的原因。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好,對我們的好處是很容易覺悟,就像《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遇到家庭的變故,兒子的叛逆、不孝,覺悟了,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請求釋迦牟尼佛告訴她,有沒有佛國土清淨安樂,我就想往生到那邊去,不願意在這個世界過這種痛苦的生活。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社會,所遭遇到的苦難比韋提希夫人那個時候嚴重很多倍,能不警覺嗎?警覺頭一個選擇法門,韋提希夫人要釋迦牟尼佛告訴她哪個地方有清淨國土,這就是選擇法門。釋迦牟尼佛,你有感,世尊就有應,世尊現在她面前,把十方諸佛剎土用他的神力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看。她看了之後,那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每一個佛國土把畫面現給你,你自己看,她選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選得好!世尊贊歎。她就要求,我要怎麼樣修才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佛教她,你看,沒有教她怎麼樣修學之前,先教她「淨業叁福」。淨業叁福是基礎,不但是往生淨土的基礎,佛說的話說得很重,我們要記住,那個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就全包括了。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包括我們現在,你要想修學有成就,這叁條必須具足。我們現在學佛,說實在話,把這叁條忘掉、疏忽掉,沒真修。所以說你修行,不能說你不用功,不能說你不努力,你也非常精進,可是你一生沒有成就,什麼原因?世尊講的這麼重要的叁條,叁世諸佛淨業正因,你怎麼可以疏忽?

  第一條講世間善,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善。我們展開經本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條件的,這個四句做到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這四…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