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六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六集)  2009/5/21  臺灣高雄  檔名:12-47-3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頁,我們從第五頁倒數第叁行最後一句看起,這是一個段落:

  【華嚴經雲。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衆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叁昧力。依此義故。名華嚴叁昧也。】

  在這一段裏面,大師舉出實例,實際上的例子,讓我們懂得自在用。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怎樣自在的落實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跟十度、十願相應,那就是圓明自在用。當然這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這裏面所包含的超過八萬四千細行,這是真實不虛。我們今天是在凡夫位,是在六道,看到菩薩的大願大行,我們非常羨慕,非常的向往,我們怎麼學法?十度、十願前面簡略的都學過,我們看看《教乘法數》裏面講到《華嚴經》的十波羅蜜,這簡單的提示我們一下,菩薩修學的科目就是這十條,跟世尊在經教裏面常講十善業道。我們在《十善業道》裏面看到,這十法是人天、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這十法爲根本,這十法一展開是無量法門,都不離這十法。《華嚴經》上講菩薩所修行的十個科目,從布施、持戒,一直到方便、願、力、智,亦複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無論是以什麼身,無論是演說哪個法門,沒有一樣不是圓圓滿滿的展現出十度、十願。我們雖然煩惱習氣很重,我們做不到,我們能夠看出這個門道那就很不錯了。《華嚴經》是先教我們解悟,就是教我們看破,先看破,然後再學習,學習就是放下。在這十條裏面,我們先略略的介紹一下,然後再研究我們怎樣去學習,這個很重要。

  第一個布施波羅蜜,「檀那」,檀那是布施。「經雲」,這個經雲是《華嚴經》上說的,佛說的,「菩薩爲令衆生心滿足故,內外悉舍等」,這個等的意思很深,沒有邊際,沒有底限。爲令衆生心滿足故,這個心量多大!一切衆生,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來說,現在衆生都貪圖名利,他心能滿足嗎?所謂是貪而無厭,菩薩真的能叫他滿足。用什麼幫助他滿足?用法布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他講清楚、講明白,把叁世因果的事實真相給他講清楚、講明白,他就恍然大悟。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是什麼?是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果報相續,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你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你那個貪瞋癡慢的煩惱習氣自然就化掉,理明白了,放下是真正的滿足。煩惱放下了,放下真滿足了,滿足什麼?智慧滿足、德行滿足、能力滿足、相好也滿足了。怎麼滿足的?自性本來具足的。那個時候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你所見到的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你在那裏面不會起心動念,受用具足。一起心動念就壞了,那怎麼?起了障礙。所以不會起心動念,真的令衆生心滿足故。

  他用什麼方法?內外悉舍。後頭這一句非常重要,前面是目的,後面一句是方法。每一條都是兩句,上面是目的,下面是方法。用什麼方法能令一切衆生滿足?內外悉舍,就是內外統統放下。內放下身心,外面放下世界,身心世界萬緣放下,這叫布施波羅蜜,舍得真幹淨。爲什麼?不舍幹淨,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不能現前。自性清淨心,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你還有一物,自性清淨心就不能現前,自性清淨心裏面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也不能現前,你說要不要放下?要!放下真難。如果旁邊有個善知識,你有什麼東西他看到了都向你要,這個善知識是真善知識。你得了錢財,他要,你有了功名,他也要,他什麼都要,這真善知識,爲什麼?你不放下不行,你一定得放下。這個時候你要有智慧,你不可以說:他的貪心那麼重,我跟他相處這還得了!一切所有的他全都要去了。沒有這麼一個善知識幫忙,你不能成就。我遇到這樣的善知識,所以我感恩。這個善知識就是韓館長,她護持我叁十年,我感恩,十方的供養送到我這裏來,全是她的。那個時候有個圖書館,她是圖書館館長,所有一切供養歸常住。最初心裏面也有一點感受,難過,但是天天在經教上,佛講得好,我放不下,有這個人一定要,她什麼都要,所以我們叁十年相處沒有沖突。她要當領導,圖書館館長給她做,名也給她,利也給她,權力也給她。她要管理道場,所以我樂得一個不管人,沒有權管,不管事,也沒有權去管事,不能管錢。我把人事、名分、權力全都放下、都舍掉,才有這麼一點成就。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許許多多,我不說在家的,說出家的這些同修們,一有了道場,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錢,那他的道業呢?道業就沒有了,永遠就不能提升,原因在此地。所以這個認知很難,遇到這麼一個人,什麼東西一到面前她就拿走了,問都不問你,真正善知識,成就我。如果你心裏起怨恨心,不滿意,那你馬上就退轉,你的貪瞋癡慢統統起來,墮落了,墮落到叁途。世間人看好像看不過,那是真善知識。所以我們自己心裏要清楚、要明了,要生感恩的心,她成就了我。開始因爲煩惱習氣很重,當然有難過,叁年五載,十年、二十年,心氣平和,若無其事,爲什麼?正常了,天天都是這樣的,慢慢就正常了,到最後連念頭都不起,恭喜你,你成就了。要舍得幹淨,這才叫布施波羅蜜。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只是壞事,障礙你,你要它幹什麼?有人幫你收拾,這太難得!

  第二持戒。你看頭一個要放下,放不下戒就持不好,戒不會清淨,你真正能放下你的戒就清淨。第二「屍羅波羅蜜」,屍羅是印度話,意思就是持戒,持戒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意思就是圓滿,圓滿的意思。布施圓滿了,持戒圓滿了。「經雲:菩薩具持衆戒,而無所著等」。戒到什麼時候圓滿?沒有執著就圓滿,你有執著你的戒不圓滿。那我們曉得,于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那你就證得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統統斷掉,不著了,超越六道輪回,六道沒有了,這個戒律就清淨、就圓滿。所以我們自己想到,佛法,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那時候還沒出家,他老人家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句話很重要。不必在形式上斤斤計較,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那麼多的形式。重實質,實質是從內心裏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成佛了,你自性圓明體裏面具足的無量智慧德能統統都現前。所以我們初學,凡夫煩惱習氣很重,我們一定依照戒律的標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爲。這些年來我們也有相當深度的體會,爲什麼我們的戒持不好?佛家入門,叁皈五戒,叁皈也是戒,叫叁皈戒,沒做到,受了,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爲什麼古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原因在哪裏?原因是受戒之前還有前方便,也就是說受戒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你一來就可以受叁皈五戒。現在真的是這樣的,沒條件,只要你肯拜師父,師父馬上就給你授叁皈五戒,不管你能不能持,就給你授了。受了做不到,那叫名字,出家是名字比丘,在家是名字優婆塞,有名無實。有名無實,這個話就不好聽,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條件不具足。

  我們昨天學習過,世尊教誡弟子們,從哪裏學起?從淨業叁福學起。淨業叁福第一條不是佛法,給諸位說,第一條是世間法,第二條才是佛法,是小乘法,第叁條是大乘法。那就是佛法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世法沒有學好,怎麼能學佛?世法裏面給你們看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有沒有做到?這些統統做到,才可以受叁皈五戒,受了叁皈五戒那就是真的善人。佛經上一開口,「善男子、善女人」,那善是有條件的,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全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四句怎麼落實法?在小乘教裏面,小乘經論講得很多,不學小乘怎麼行!可是中國佛教最近這一千多年不學小乘,所以南洋的小乘教跟中國大乘教一千多年的矛盾到現在沒解開,小乘人不承認大乘,大乘非佛說;中國是大乘佛法,瞧不起小乘,小乘是焦芽敗種,一千多年的矛盾。大乘、小乘都是佛傳的,這是兄弟,同一個父母,兄弟不和,你說這個老人心裏多難過,怎麼對得起佛菩薩!中國人不學小乘,爲什麼?中國用儒、用道代替小乘,真有成就。可是到了我們這一代,跟過去這一千多年來,不學小乘,可是也不學儒、也不學道,這個麻煩可大了,所以大乘法裏頭一無所成,頂多形式上的、口頭上的佛法,都做不到,沒有根。

  有些很難得,我同學當中就有,一生寫了不少書,著作等身,也有相當的名氣,走的時候不好,還不如一個念佛的老太婆,人家還預知時至,還能站著、坐著走。這些講經說法、著作等身的大法師,走的時候還有病苦,甚至走的時候人事不省,就是胡塗了,癡呆了,這個念佛都不能往生。中國自古以來講求五福,五種福,五福臨門。這五福裏頭,第一個是有財富,第二個是聰明智慧,第叁個健康長壽,第四個兒孫多,第五個是好死,這個最重要。死的時候好,頭腦清醒,一點都不胡塗,清清楚楚的走,就肯定他絕不墮叁惡道。你說一個很明白的人他怎麼會去變畜生、變餓鬼?不可能的。怎樣走的時候他到叁惡道?迷迷糊糊,甚至走的時候對于自己的親人都不認識,自己的兒孫,見了面講「你是誰」,那就完了,連自己兒孫都不認識。這個現象很多,我們見得很多,走的時候病痛,那是業障現前。所以想到這一著,你就知道這個事情多麼可怕。這個事情會在我們自己身上發生,我們怎麼辦?要想沒有死苦,那要真修,不真修你辦不到。要認真去忏悔業障,要認真的依教奉行,我們才能夠像過去這些念佛往生人,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沒有病苦,這是真實成就。這裏頭最重…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