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七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七集)  2009/5/22  臺灣高雄  檔名:12-47-3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前面學習到第二大段,「依體起二用」。在這一段裏面,我們知道宇宙跟生命的起源,宇宙是我們的大環境,內,從我們貼身,這個地方講生命是講自己,自己從哪裏來的?宇宙是怎麼形成的?這樁事情,自古至今這是大問題,都沒有辦法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古今中外的學者專家不斷的在探索。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古印度的宗教家、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這可以說是在這個地球上,其它國家族群都沒有達到這麼高的程度,他們用什麼方法達到?可以說是用甚深禅定的功夫,因爲禅定可以突破空間維次,但是他禅定的功力沒有達到真正的淨土,把達到一半就以爲是圓滿,沒有辦法再向上提升。發現什麼一個問題?發現無色界的四空天,這不是想象,這不是用數學推理,是在定中見到的。定中所見到的境界,在大乘佛法叫現量境界,跟我們現在肉眼看到是一樣的,那麼樣的真實,不是推測也不是聽信別人傳說,而是自己親證。

  我們曉得,印度人修禅定的風氣很盛,不但這些宗教家們修禅定,這是古老的婆羅門,他們修成四禅八定,誤會非想非非想處天就是宇宙的起源。我們想象在中國,我們中國老祖宗沒有禅定的名詞,沒有什麼叫四禅八定,好像也達到這個境界。在中國古籍裏面所傳的,宇宙的開端稱爲混沌,「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幼學瓊林》一開端就用這幾句話。這幾句話形容的,很像印度人講的四空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狀況,很像那個狀況,誤以爲那就是宇宙的起源。這叫感!感應,衆生跟佛菩薩感應道交,這就是感,佛就來應。這個感是自己修行的功夫達到這個境界,看到這個境界誤以爲是宇宙起源,這個念頭感動佛。佛要出現到這個世間來,這些叫根熟衆生,他們有這個程度,要告訴他們這是錯誤,你的定功不夠,必須再向上提升。他才到第八,定功層次到第八個層次,叫世間禅定,沒有出六道輪回;這定功再提升就第九定,九次第定這出了叁界。有沒有找到宇宙的起源?沒有,還差得遠!第九定超越六道輪回,得到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是在什麼時候?也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裏面的菩薩跟佛是正等正覺,阿羅漢跟辟支佛是正覺。必須要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實報土現前,才是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佛,成佛了。

  中國禅宗裏面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見性成佛是超越十法界,這個時候才見到宇宙的源頭,雖見到,給諸位說,模模糊糊不清楚。他怎麼見到的?他已經把起心動念放下了,你看這個定功深!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他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分別執著當然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這是六道凡夫,六道縱然到四禅八定,修到第八定,他沒放下,只是控製住,沒放下,暫時控製住。控製什麼?控製住執著,起心動念、分別還是很嚴重,所以他見不到,沒法子見性。見性必須要把起心動念放下,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大定,這才叫自性本定。你看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他對于忍和尚的報告,他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個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沒動過,這真見性了。這樁事情,我們在學習課堂裏面講得很多,見了性,我們現在不談實報土的生活,實報土那個生活距離我們太遠,那是極樂世界、那是華藏世界,是諸佛的報土。我們現在要論我們現前,我們現前在六道,六道裏面的人道。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是要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不是幫助實報土,出現在我們人間,就是幫助我們人間解決問題。我們人間也能明白這個道理,怎麼明白的?諸佛菩薩說給我們聽的。我們從他口中得到這些信息,得到之後我們相信,一點都不疑惑,這種信叫信聖言量。佛菩薩是聖人,絕不欺騙我們,沒有欺騙我們的道理,所以他說的話是真話,我們相信,憑這個相信的,聖言量。

  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多年,對這個事情聽得相當的多,大乘教裏面講的,我們也能夠肯定,對佛菩薩的話不懷疑,是真的。佛不是一個普通人,並不是叫我們信了就好了、信了就算了,不行,信了怎麼樣?你要去求證,你沒有把它證實不叫真信。我們聽佛講的,叫什麼信?叫正信。正信不是真信,真信是要我自己親自看到,那就是真信;這不是我親自看到,我沒看到,我相信佛的話,佛不騙我,這正信。有理論做依據,所以它不是迷信;迷信是連道理都不懂,說了你就相信,那叫迷信。佛把這些理論給我們講清楚,有理論做依據,這不是假的。有理必有事,有事必有理,我們從這個地方生信,這是正信。可是佛要我們親證,怎麼親證?那得修行!怎麼修法?要像他一樣把執著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執著裏頭最明顯的,人人都有的,連小孩一出生你去細心觀察他有,他不是沒有,什麼現象?控製的現象、占有的現象。嬰孩叁、四個月他不會說話,他不懂事,還不會走路在地上爬,如果兩個小孩差不多大的在一起,你放一塊糖,兩個人就要搶、就要爭,拿到的歡喜,拿不到的他就哭。你在這邊觀察他什麼?觀察他控製,他有控製的念頭,他有占有的念頭,執著!很多人問我,什麼叫執著?你從這裏就看到執著。給諸位說,執著放下,于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頭,沒有占有的念頭、沒有控製的念頭。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自從示現見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叁十歲,見性之後他真的一切徹底放下,從事于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遇到人都講,爲什麼?遇到人都有緣,你沒有緣你遇不到他,遇到他就是有緣。一個人也對你講,兩個人也講,叁個人也講,幾百人、幾千人也講,沒有一天休息!佛一張口說話,你把它記下來就是經典,這個一點不假。講什麼?教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我們這個社會太苦,生活太苦,要知道苦跟樂是果,佛先從果上說,爲什麼?你印象深刻,你很容易感動,講你眼前的苦報。苦從哪來的?苦有因,所以先說果再說因。因是什麼?因是覺迷,覺是樂的因,迷是苦的因。你如果想離苦得樂,那你就應該把迷舍掉,你去取覺,覺而不迷就離苦得樂,這是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中國古人曉得的,所以我覺得中國古聖先賢真的是佛菩薩再來,他不是普通人。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可是我們中國老祖宗教誨的那套理念、那套方法跟佛法沒兩樣。中國老祖宗教導大家,「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學是什麼意思?學就是覺的意思。我們老祖宗著重破迷開悟,跟佛講的沒兩樣,教學爲先就是破迷開悟,你才真正離苦得樂。

  所以顔回貧窮,箪食瓢飲,你看他窮到什麼程度?他住在陋巷。諸位要是有機會到大陸去觀光旅遊,你到曲阜去看看,看看孔子的老家、看看顔回的老家,真窮!吃飯的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成一個簍,用那個來盛飯,叫箪食;喝水,杯子都沒有,葫蘆瓢。箪食瓢飲形容他的物質生活很艱難、很辛苦,可是顔回怎麼樣?顔回天天快樂無比,無論在什麼地方滿面笑容,他一點苦的感受都沒有。這是什麼?精神生活豐富!所以樂不在名聞利養裏頭,不在大富大貴裏頭,大富大貴不見得有樂趣。在什麼?覺悟,他覺悟了,所以他快樂。覺悟什麼?覺悟對人生宇宙真的明白,我爲什麼過這個生活,他爲什麼過富貴生活,也明白了,那是因果關系。所以夫子講「五十而知天命」,明白了,明白什麼?業因果報。他有錢,過去世他財布施得多,他修的財布施,這一生他得富貴;我過去沒修,沒修那怎麼會得到?不可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看到人家富貴不羨慕,他樂在其中。其實物質生活是很簡單的,愈簡單愈快樂。釋迦牟尼佛比顔回還要苦,顔回還有箪食瓢飲,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牟尼佛每天到外面去托缽,比顔回的貧窮程度還要低一級,要飯!佛做給我們看的,這就是樂不在物質生活,物質生活裏面沒有樂趣,在覺悟。你看佛一天到晚多歡喜、多快樂、多自在,給我們大衆示現做出榜樣。

  在那個時候聰明智慧的人多,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生活、行誼,從這上覺悟的人很多。我們現在看到不覺悟,爲什麼?我們不會看,我們眼睛都看到錢上,都看到那富貴人自在快樂,貧窮人生活得很艱苦,不知道苦樂與這個不相幹,這不是真正的因素。世尊生活在那個時代,用那個方式幫助很多人覺悟。世尊要是生活在今天,我相信他不能夠出去托缽,他出去托缽不可能有人覺悟,人家一看到學佛要出去討飯,算了,不要學,肯定是這樣的!所以佛教化衆生應機施教,你是什麼樣的程度,得用什麼樣的方式,佛沒有定法教人,佛教學活活潑潑。必須要用什麼方式覺悟你,他就用什麼方式,這些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所以經教裏常講「無有定法可說」,不是一定的,一定的是死的方法,佛的方法是活潑的。我們今天,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今天遇到大乘佛法,我們知道宇宙的起源,知道我從哪裏來的。過去宗門的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現在在《華嚴經》裏面明白了,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的也清楚了。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你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他用一句話「人生酬業」,四個字就講清楚、就講完了。你來幹什麼的?你來是受業報的。你過去生中造善業,你來享福的;你過去生中造惡業,你來受苦的,就這麼回事情!享福、受苦是你過去生中造的因,這一生果報現前,就這麼回事。這句話把六道裏面業因果報全說出來,這不是佛法,這是什麼?這是自然現象。

  佛到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這些衆生,幫助什麼?幫助你覺悟,覺悟就好了、就超越了,幫助你…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