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的「凡是人,皆須愛」,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信仰,清淨平等的愛心,爲什麼?知道我們是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要學習謙卑,你看釋迦牟尼佛多謙卑,你看孔子、孟子多謙卑,這是性德。學習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輕視別人就是作踐自性,這個道理要明了。學習關懷別人、照顧別人、互助合作,我們這個世界逐漸逐漸就跟極樂世界接近。怎麼教人?自行就是化他,我們自己做好了就是教別人;自己沒做好,想教別人,不可能!所以自行化他是一體,化他必須從自行做起。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你看他沒有展開教學之前,他自己自行,爲我們示現八相成道,叁十歲才開始教人,叁十歲之前成就自己的智慧德相,給社會大衆做最好的樣子。
經教裏面最重要的,他也很具體跟我們提出學習的綱要,前面我們學過的,文殊菩薩的十度,普賢菩薩的十願。十度裏面後面四個:方便、願、力、智,那就是真實智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它不是煩惱是智慧,圓滿的智慧、自在的智慧,這裏面看到樂。智慧從哪來的?智慧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是禅定。你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修什麼?修清淨心,不能離開現實環境,環境裏面特別是人事環境。在我們現在重視生活質量、物質環境,環境好,你每天遇到的人都是善人、都是好人,對你都很關心。你對于你的生活環境,你有沒有貪戀?如果有貪戀、有控製、有占有,這事情麻煩,你生煩惱了。你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我活一天全心全力爲大家服務,服務裏面無論是哪個項目,要有個主軸、有個中心不變的。幫助你覺悟,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你省悟過來,這就是佛法,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不是在經本裏頭,經本是一個啓示,大方廣佛華嚴是我們的自性,自性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文殊菩薩所講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所講的十大願王。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圓滿、行行圓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清淨心現前,智慧就現前,智慧不是學來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現在心定不下來,定不下來是什麼原因?我們沒有學到精進。你看現在這個世界大家求進步,大家都有個競爭的念頭,也好像天天在進步,但是它不是精,爲什麼?你想得太多、你攬得太多,變成什麼?雜進、亂進。是天天有進步,天天有煩惱,愈進步煩惱愈多,不就是這個現象嗎?現在社會現象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法講精進,精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要講求單純,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是健康。譬如飲食,特別是富裕人家天天講求吃,吃出一身病來。你看鄉村裏面貧窮的老農夫,一年到頭只吃一樣東西,身體健康,能活到一百多歲,一百多歲還下田種地,真的不是假的。我住在澳洲,距離我們不遠的一個農村,我們也常常到那邊去,因爲他們對佛教很喜歡,這裏面的人年輕的都八十多歲,年長的一百多歲,自己開車、自己下田耕種,生活非常清苦,他哪裏有什麼講求?生活單純,真的是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生活有規律,他們接觸佛法是非常歡喜,精進!你看牛羊一生就吃青草,就吃一樣,身體健康;我們人是天天在想花樣,結果吃出一身病。要細心觀察,真正健康,清淨心很重要,慈悲心很重要。
你要真求福報,你要歡喜布施,財從哪裏來的?財布施來的。可是你修財布施不要想到我要得財富,那個人心不好,財富多了會給你帶來很大的麻煩。可是你布施財一定得財富,有施有得,得到怎麼樣?得到的要把它統統再舍掉。所以佛家講舍得,舍得是兩重意思,你舍一定有得,然後再把那個得再舍掉,那你真有智慧,你的福報永遠享不盡!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要真幹。聰明智慧也是大家想的,那是果,因是什麼?法布施。你知道的絕不吝法,喜歡教給別人,只要人肯接受,你都歡歡喜喜的去教他,法布施長智慧,不長煩惱。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別人有苦難的時候幫助他,幫助他化解苦難,讓他身心得到安穩。這裏面我們選擇素食,就是無畏布施,不再殺害衆生,健康長壽。我沒有求健康長壽,我懂得這個道理,我說應該。沒有學佛之前,年輕的時候喜歡打獵,殺不少衆生,知道造很重的業,所以一接觸佛法我馬上就改素食,五十八年!以前感覺得愧對被殺害的那些衆生,所以我這一生比較重視放生,其它的事情我都不做。我跟印光大師學印經布施,所有供養都拿去印經,附帶做兩樁事情,年輕時候做放生,再就是布施醫藥。你看現在生病很痛苦,尤其是窮人沒有醫藥費怎麼辦?所以我們有能力布施醫藥,醫院裏面捐一些錢,指定給貧苦人做醫藥費。我在澳洲,我們住的小城有一個公立的醫院,因爲小城居民不多,大概只有八、九萬人,這麼一個小城。我是每年捐給它十二萬澳洲幣,就是每個月一萬塊錢,指定做醫藥的,幫助貧困的人,這無畏布施,所以這個果報是健康長壽。喜歡幫助別人,無論你到哪裏去,都會有人幫助你,你說這個多快樂。所以助人爲快樂之本,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要懂得精進,精進一定從忍耐當中得來的,你要是忍不過,這個精字你就沒有辦法做到,你要能忍。譬如學經教,我們年輕的時候,看到《大藏經》,現在《大藏經》多了,不希奇,以前很難得看到一部。排列這麼多,翻翻,樣樣都想學,那怎麼能成就?所以老師告訴我,他說弘法利生不容易,你不但要懂佛法,你還要懂世間法,世間法不懂你契理不契機;你懂世間法,不懂佛法,契機不契理,你都做不成功。理機雙契,世法、佛法都懂那多難!他就告訴我,你看不說別的,佛法就說這部《大藏經》,世間法就算一部《四庫全書》,你這一輩子能學得完嗎?真的沒有辦法。那怎麼辦?古來祖師大德明白這個道理,典籍太多了學不完,把它分科,好像大學裏面分成院系,在佛法裏面分爲十個宗派,每個宗派他取一些經典,做爲他修行的指導。
在中國佛法十個宗派裏面,最簡單的是淨土宗,淨土經典最少,只有五部經,五經一論。像其它的宗派涉及的典籍都非常之多,經論很多,不容易學!你能夠從經典裏面,衡量自己的程度,自己生活環境,你還得養自己、還得養家,你有多少時間來學習?讓你選一門專修,別的你要忍心把它放下,你不能忍不行。你要真的把它放下,忍辱波羅蜜,你得有這個忍耐的心。佛菩薩告訴我們,佛法跟世法不一樣,一經通一切經通,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爲什麼?不離自性。什麼叫通?見性就通。沒有見性,沒通,沒有見性要很大的耐心,一門專攻,就是搞一門。什麼時候再涉獵其它的典籍?通了,就是哪一天開悟,開悟之後你一接觸全通,真叫不費吹灰之力。學不來的!所以你看我們就講到忍,爲什麼不能忍?規矩沒有守好。守規矩就是持戒,你守規矩你才學到忍,忍才能學到精進,你看就推到守規矩、持戒。爲什麼戒持不好?沒有放下,放下是布施。
我們就知道,我們學佛從哪裏做起?從布施幹起,從持戒幹起,布施在前面,持戒在後面,它有先後、有次第。爲什麼我們布施還做不好?沒有真正誠心誠意去修布施。再給你說,因果不懂,如果是真的懂因果,像了凡先生一樣,你看雲谷禅師這一告訴他,他一下就明白,他回去真幹,不但真幹,一家人幹。所以他就許願做叁千樁好事,好事都是利益衆生的,不是利益自己,可是叁千樁好事十年才完成,你就曉得開頭是多難!十年完成的時候很歡喜,請一個法師給他回向,他學佛。回向完了又許願做叁千樁好事,愈來愈進步,太太也幫助一起做,四年圓滿。你看第一個叁千樁十年圓滿,第二個四年,四年圓滿了也做回向。這個時候他做了寶坻縣的知縣,這是他命裏沒有的,福報現前!做知縣的時候他許願做一萬樁好事,他太太就告訴他:你發心太大,你做不了,你怎麼辦?他愈想愈爲難。晚上做了個夢,就夢到一個天神告訴他:你那一萬樁好事已經圓滿了。他說:怎麼圓滿的?天神說:你這個縣令給地方農民減租。他說:有,是下了這個命令。「那就圓滿,你這個命令下去,你這個地區不止一萬農民,各個都得利益。」這行嗎?這是真的嗎?第二天醒過來,正好有個法師從他那裏過,來看他,他就把這個夢告訴法師,他說:可不可以相信?法師說「可以相信,一點都沒錯,你這一減租的時候,全縣農民都得利益,真的是圓滿。」你看他有權在手,一個念頭一萬樁好事就做圓滿;你沒有這個機緣,一萬樁好事你怎麼做法?所以說公門好積德。他一個政策是個好的政策,不得了,做多大的功德!如果它是個錯誤的,對衆生不利的,那他一念之間做的惡也不得了,那一念就不止十萬個惡,所以這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的。這樣子反正兩方面一觀察,我們就知道我們從哪裏下手,必須從現在依照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教誨,指導我們走一條回歸自性的道路。先認真紮叁個根,然後依文殊、普賢的教誨,這條路是妄盡還源的大道。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面一段這是第叁大段,要給我們講叁種周遍,這很有意義,這段現在人看的是科學,是《華嚴經》裏面講的科學。好,謝謝大家。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