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堯王耳朵裏面去,有這麼一個好人,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堯王有九個兒子,讓他的兒子跟舜做朋友,觀察他在外面的行持。堯王有兩個女兒嫁給他,看他在內裏面是不是有真誠的這種心行?以後堯王的兒女向他報告,這真是個好人,表裏一如,言行一致,這個太難得了。所以堯王就請他出來幫助他治理國家,到最後把王位讓給他。這就是說明什麼?一切都要從我自己做起,你才能做得成功。

  我相信網絡上的信息很多,你們諸位常常接觸,看到的比我多,了解比我深刻。現在這問題怎麼化解?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如何在現前這個階段,人間,讓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都能夠與性德相應,這才是真正的佛教。我們學會了,肯定時時刻刻提升自己的境界,那就樂在其中,那真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快樂!顔回之樂,知道的人不多;釋迦牟尼佛的快樂,知道的人就更少。世尊一生教化衆生樂此不疲,不疲不厭,無論什麼時候你去找他,他沒有不接見,決定沒有故意回避,這是什麼?這真是愛人心切。你來找我,我哪有不幫助的道理!佛只有一個心願,就像父母對兒女一樣,望子成龍,佛希望一切衆生都早早成佛,都回歸自性。住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社會大衆做出最好的榜樣,戒律就是最好的榜樣。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弟子規》,就是最好的榜樣。可是我們知道,衆生煩惱習氣深重,學好還算不難,把那個好保持那可就不容易!遇到外面境界,順境、善緣好,你起不起貪心?你會不會起控製的念頭、占有的念頭?那一起完了,你又回到六道去了。如果是逆境、惡緣,你會不會瞋恚?你會不會怨恨?甚至于還報複,那就演變成六道輪回,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難!要能夠一生保持著,這非常不容易,那靠什麼?靠教學。而教學裏面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這是對于大多數人,這個社會上大多數是平凡人,極少數是傑出的人,所謂上上根人那是少數,中下根人是最多。對于中下根性的人,要用什麼樣的教育才能産生真正的效果?能産生真正的效果,那就是真實的教育、最好的教育。

  這樁事情,印光大師給我們很大的啓示,這是在中國近代佛門裏面第一位大德。以前李老師告訴我,近百年當中這些祖師大德們,哪一個人沒有受到別人批評?真的都有!有尊重你的、贊歎你的,也有毀謗你的、批評你的。唯獨印光大師這麼一個人,你只聽到對他有贊歎,沒有聽到毀謗的,沒有聽到批評,這真正德行。老人一生謙卑、一生苦行,沒人知道,在普陀山是藏經樓的管理員,所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經,看守藏經樓。反正去看《藏經》的人也不多,他自己反而有機會去讀經。七十歲才被人發現,有幾個居士確實有德行也有學問,他們到四大名山去朝山,偶然之間在藏經樓上遇到印光法師,向他請教佛法,談吐不凡,起了恭敬心皈依他,向他請教,印光法師用書信來解答。他看到好,就把這些書信在報紙、在雜志裏面發表,這樣很多人知道他,到普陀山去向他請教。七十歲才出名,八十歲圓寂,他老人家弘法利生只有十年,真正是古人所講的「厚積薄發」,這個力量太大,他積得太厚!你看默默無聞七十年,最後被人發現,所以大家跟他學習的人就愈來愈多,愈來愈感覺他東西實在。所以晚年聲望、地位起來,供養也多了,可是這個老人一生都守著以苦爲師、以戒爲師。把這些供養,他做了一樁事情,印經布施,做法供養。他把這些錢拿去開了個印刷廠,成立一個機構叫弘化社,在蘇州報國寺,自己有印刷廠印經。版本好,可以說得上是近代的善本,校對很認真,紙張、印刷都很考究。

  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講經的場所就在香港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創辦的。我到香港,倓老也過世幾年了,沒見到他。在圖書館裏面看到,他搜集弘化社出版的書很多。對我來說也有個特別的因緣,就是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皈依印光大師,李老師的淨土是印光大師傳給他的。所以他在臺中成立蓮社,一生弘揚淨土法門,承傳印光大師所學。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對于弘化社的書特別有這麼一分感情,我沒有事情的時候天天在那裏看。那次在香港住了四個月,發現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他老人家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彙編》,這叁樣東西印的數量最多,每一版那個數量都是五千冊、一萬冊,印了幾十版。我看其它的書,那些經論善書印得很多,都是一千冊、二千冊,頂多叁千冊,而且印的版不多,有第一版、第二版。這叁種書印了幾十版,我概略統計一下,超過叁百萬冊。在那個時代這麼大的分量,我感到驚訝,這是我們佛門一代祖師,這叁樣東西都不是佛教的。

  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訓,叫《了凡四訓》,儒家的;他用的功過格,是《感應篇》,是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安士全書》前面一半,占的分量二分之一還多一點,「文昌帝君陰骘文」也是道教的,講因果教育。後面周安士自己的著作,「萬善先資」不殺生,「欲海回狂」斷淫欲,後面最後一篇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印光大師稱贊這本書,這在近代天下第一奇書,印這麼多分量。所以我就想他爲什麼這麼做?佛經都沒有這麼大分量,他一生念佛求生淨土。到最後我們也知道,他的身分漸漸暴露,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爲什麼這麼做?我們學佛多年之後恍然大悟,他是來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大災難,用什麼救?因果教育。人要真正懂得因果,會誠心誠意的去改過自新,哪個人不想好?好什麼?要好心,好因才有好報。你心行不善,求好哪能好得了?所以人真正知道前因後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那我們決定不會做壞事情。爲什麼?做壞事情對自己不利。你命裏沒有財,你用非法的手段取得財富,有沒有好處?沒好處,災難就來了,沒這個命!你命裏面譬如你做官,你做到什麼樣的階級都是命中注定的。命裏沒有這麼高的層次,你得到,大概得到的時候不會到半年你死了,你不應該得的。所以人真正懂得這個,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命算定,很准確,他相信,他一生對名聞利養不再求。二十年,年年他參加考試考第幾名,每年他所得的俸祿跟孔先生算的絲毫不差,所以他什麼念頭都沒有。跟雲谷禅師在禅堂裏面坐了叁天叁夜,一個念頭都沒有,雲谷禅師很佩服,一個普通人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這是很大的功夫。他就問他:你怎麼修的?了凡先生說老實話,「我沒有修行,我只是命被人家算定,我想也沒用,所以就不想。」雲谷禅師聽了哈哈大笑,我原來認爲你是有功夫的聖人,原是你還是個凡夫俗子。了凡先生說:什麼叫做凡夫俗子?「你一生二十年來都被命運拘束,沒有稍微改動一點,你是凡夫。」所以你就曉得,人真正相信命運,相信因果,絕對不會做壞事。

  所以在教學,我們講教倫理、教道德,要以因果的底子,這個倫理道德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沒有因果的底子,這個道德不是真的,很容易流于形式,我們中國人所講的僞君子,不是真的,懂得因果那是真的。所以《弟子規》好不好?好,《弟子規》必須要有因果的基礎,它是真的。沒有因果的時候,還看看能不能禁得起考驗?人家一贊歎、一恭維、一供養,你的貪瞋癡慢馬上起來,完了,你就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做得再好,別人稱贊,自己還得謙虛,我做得還是不夠好,這就對!怎麼不夠好?要好好問問自己,人家這種恭維、贊歎、供養,還動不動心?還有動心,還動念頭,那就不夠好。如果起了傲慢、起了貪瞋,大家都贊歎我,你沒有贊歎我,我對你就不高興,這種事實就是難免。所以一個人修行得要禁得起考驗,誰考驗你?境界考驗你。這個世界上五欲六塵在考驗你、名聞利養在考驗你,你能不動心嗎?

  印祖倒是有個好妙法,他有個法子,這個法子是什麼?我到蘇州靈岩山寺去訪問過,看到老和尚的關房,他關房很小。一個小房間裏面很簡單,都保持老和尚在世那個樣子,一個小佛堂、一張佛桌,桌子比我這個桌子稍微大一點,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不很高。一對蠟燭臺、一個香爐、一杯淨水,其它的什麼都沒有。佛像後面老和尚自己寫了個字,「死」字,他用這個方法,天天看著這個、天天想著這個,「我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貪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常常想到死,對名聞利養就放下了;要想到我還有明天、我還有明年,麻煩就來了。沒有明年、明天的想法,過一天算一天,這一天不能白過,怎麼不能白過?老實念佛就沒白過。佛號忘掉,還在五欲六塵裏頭起心動念,那就白過、空過了。這是印祖自己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他那個時代,比我們現前這個時代不相同!那個時代,雖然說是傳統文化漸漸衰微,還很像個樣子。我到臺灣是民國叁十八年,那個時候臺灣人口六百萬人,淳樸!我們到這邊來人地生疏,問個路、找個朋友,無論在哪裏問哪個人都非常親切,不但給你指點清楚,怕你不會走,他還帶我走一程。現在沒有了,現在你問人沒人理你,你就看這個風俗、人情差多遠!

  臺灣這個地區還算是不錯,要跟國外其它地區比,還很難得,畢竟是學佛的人多、聽經的人多,很難得的是很慷慨、很大方,喜歡布施,布施就有福報!所以金融危機傳過來,有很多人問我,我說「臺灣人不要擔憂,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爲什麼?不相幹,你們有福報。」這佛說的,財富從哪來?布施來的,愈施愈多。外國爲什麼會發生?外國人不肯布施,生日慶典的時候送你一朵花,就不錯了,寫一個賀卡那就很大的禮物,跟中國人不一樣,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之後,第一個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要培養自己的愛心,一定從家裏做起,愛父母、愛兄弟、愛妻子兒女、愛鄰裏鄉黨,你要從這邊下手。然後做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