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六集) 2009/5/21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文第五页,我们从第五页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这是一个段落:
【华严经云。严净不可思议剎。供养一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限。施戒忍进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依此义故。名华严三昧也。】
在这一段里面,大师举出实例,实际上的例子,让我们懂得自在用。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怎样自在的落实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跟十度、十愿相应,那就是圆明自在用。当然这是法身菩萨才能做到,这里面所包含的超过八万四千细行,这是真实不虚。我们今天是在凡夫位,是在六道,看到菩萨的大愿大行,我们非常羡慕,非常的向往,我们怎么学法?十度、十愿前面简略的都学过,我们看看《教乘法数》里面讲到《华严经》的十波罗蜜,这简单的提示我们一下,菩萨修学的科目就是这十条,跟世尊在经教里面常讲十善业道。我们在《十善业道》里面看到,这十法是人天、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以这十法为根本,这十法一展开是无量法门,都不离这十法。《华严经》上讲菩萨所修行的十个科目,从布施、持戒,一直到方便、愿、力、智,亦复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无论是以什么身,无论是演说哪个法门,没有一样不是圆圆满满的展现出十度、十愿。我们虽然烦恼习气很重,我们做不到,我们能够看出这个门道那就很不错了。《华严经》是先教我们解悟,就是教我们看破,先看破,然后再学习,学习就是放下。在这十条里面,我们先略略的介绍一下,然后再研究我们怎样去学习,这个很重要。
第一个布施波罗蜜,「檀那」,檀那是布施。「经云」,这个经云是《华严经》上说的,佛说的,「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等」,这个等的意思很深,没有边际,没有底限。为令众生心满足故,这个心量多大!一切众生,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来说,现在众生都贪图名利,他心能满足吗?所谓是贪而无厌,菩萨真的能叫他满足。用什么帮助他满足?用法布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他讲清楚、讲明白,把三世因果的事实真相给他讲清楚、讲明白,他就恍然大悟。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是什么?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果报相续,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你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你那个贪瞋痴慢的烦恼习气自然就化掉,理明白了,放下是真正的满足。烦恼放下了,放下真满足了,满足什么?智慧满足、德行满足、能力满足、相好也满足了。怎么满足的?自性本来具足的。那个时候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你所见到的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你在那里面不会起心动念,受用具足。一起心动念就坏了,那怎么?起了障碍。所以不会起心动念,真的令众生心满足故。
他用什么方法?内外悉舍。后头这一句非常重要,前面是目的,后面一句是方法。每一条都是两句,上面是目的,下面是方法。用什么方法能令一切众生满足?内外悉舍,就是内外统统放下。内放下身心,外面放下世界,身心世界万缘放下,这叫布施波罗蜜,舍得真干净。为什么?不舍干净,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不能现前。自性清净心,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还有一物,自性清净心就不能现前,自性清净心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也不能现前,你说要不要放下?要!放下真难。如果旁边有个善知识,你有什么东西他看到了都向你要,这个善知识是真善知识。你得了钱财,他要,你有了功名,他也要,他什么都要,这真善知识,为什么?你不放下不行,你一定得放下。这个时候你要有智慧,你不可以说:他的贪心那么重,我跟他相处这还得了!一切所有的他全都要去了。没有这么一个善知识帮忙,你不能成就。我遇到这样的善知识,所以我感恩。这个善知识就是韩馆长,她护持我三十年,我感恩,十方的供养送到我这里来,全是她的。那个时候有个图书馆,她是图书馆馆长,所有一切供养归常住。最初心里面也有一点感受,难过,但是天天在经教上,佛讲得好,我放不下,有这个人一定要,她什么都要,所以我们三十年相处没有冲突。她要当领导,图书馆馆长给她做,名也给她,利也给她,权力也给她。她要管理道场,所以我乐得一个不管人,没有权管,不管事,也没有权去管事,不能管钱。我把人事、名分、权力全都放下、都舍掉,才有这么一点成就。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许许多多,我不说在家的,说出家的这些同修们,一有了道场,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钱,那他的道业呢?道业就没有了,永远就不能提升,原因在此地。所以这个认知很难,遇到这么一个人,什么东西一到面前她就拿走了,问都不问你,真正善知识,成就我。如果你心里起怨恨心,不满意,那你马上就退转,你的贪瞋痴慢统统起来,堕落了,堕落到三途。世间人看好像看不过,那是真善知识。所以我们自己心里要清楚、要明了,要生感恩的心,她成就了我。开始因为烦恼习气很重,当然有难过,三年五载,十年、二十年,心气平和,若无其事,为什么?正常了,天天都是这样的,慢慢就正常了,到最后连念头都不起,恭喜你,你成就了。要舍得干净,这才叫布施波罗蜜。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是坏事,障碍你,你要它干什么?有人帮你收拾,这太难得!
第二持戒。你看头一个要放下,放不下戒就持不好,戒不会清净,你真正能放下你的戒就清净。第二「尸罗波罗蜜」,尸罗是印度话,意思就是持戒,持戒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思就是圆满,圆满的意思。布施圆满了,持戒圆满了。「经云: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等」。戒到什么时候圆满?没有执着就圆满,你有执着你的戒不圆满。那我们晓得,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那你就证得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统统断掉,不着了,超越六道轮回,六道没有了,这个戒律就清净、就圆满。所以我们自己想到,佛法,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那时候还没出家,他老人家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句话很重要。不必在形式上斤斤计较,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那么多的形式。重实质,实质是从内心里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成佛了,你自性圆明体里面具足的无量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所以我们初学,凡夫烦恼习气很重,我们一定依照戒律的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些年来我们也有相当深度的体会,为什么我们的戒持不好?佛家入门,三皈五戒,三皈也是戒,叫三皈戒,没做到,受了,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古人能做到,现在人做不到,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受戒之前还有前方便,也就是说受戒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你一来就可以受三皈五戒。现在真的是这样的,没条件,只要你肯拜师父,师父马上就给你授三皈五戒,不管你能不能持,就给你授了。受了做不到,那叫名字,出家是名字比丘,在家是名字优婆塞,有名无实。有名无实,这个话就不好听,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条件不具足。
我们昨天学习过,世尊教诫弟子们,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学起。净业三福第一条不是佛法,给诸位说,第一条是世间法,第二条才是佛法,是小乘法,第三条是大乘法。那就是佛法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世法没有学好,怎么能学佛?世法里面给你们看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有没有做到?这些统统做到,才可以受三皈五戒,受了三皈五戒那就是真的善人。佛经上一开口,「善男子、善女人」,那善是有条件的,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全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这四句怎么落实法?在小乘教里面,小乘经论讲得很多,不学小乘怎么行!可是中国佛教最近这一千多年不学小乘,所以南洋的小乘教跟中国大乘教一千多年的矛盾到现在没解开,小乘人不承认大乘,大乘非佛说;中国是大乘佛法,瞧不起小乘,小乘是焦芽败种,一千多年的矛盾。大乘、小乘都是佛传的,这是兄弟,同一个父母,兄弟不和,你说这个老人心里多难过,怎么对得起佛菩萨!中国人不学小乘,为什么?中国用儒、用道代替小乘,真有成就。可是到了我们这一代,跟过去这一千多年来,不学小乘,可是也不学儒、也不学道,这个麻烦可大了,所以大乘法里头一无所成,顶多形式上的、口头上的佛法,都做不到,没有根。
有些很难得,我同学当中就有,一生写了不少书,著作等身,也有相当的名气,走的时候不好,还不如一个念佛的老太婆,人家还预知时至,还能站着、坐着走。这些讲经说法、著作等身的大法师,走的时候还有病苦,甚至走的时候人事不省,就是胡涂了,痴呆了,这个念佛都不能往生。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五福,五种福,五福临门。这五福里头,第一个是有财富,第二个是聪明智慧,第三个健康长寿,第四个儿孙多,第五个是好死,这个最重要。死的时候好,头脑清醒,一点都不胡涂,清清楚楚的走,就肯定他绝不堕三恶道。你说一个很明白的人他怎么会去变畜生、变饿鬼?不可能的。怎样走的时候他到三恶道?迷迷糊糊,甚至走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识,自己的儿孙,见了面讲「你是谁」,那就完了,连自己儿孙都不认识。这个现象很多,我们见得很多,走的时候病痛,那是业障现前。所以想到这一着,你就知道这个事情多么可怕。这个事情会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我们怎么办?要想没有死苦,那要真修,不真修你办不到。要认真去忏悔业障,要认真的依教奉行,我们才能够像过去这些念佛往生人,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没有病苦,这是真实成就。这里头最重…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