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的,活活潑潑。在家庭裏面,對父母你是孝順的兒女,做出來,淨業叁福頭一個是孝養父母,你要把孝道做出來。夫妻之間相處,先生要把丈夫做好,妻子要把太太做好,做出來!兄友弟恭。怎麼樣在家庭裏面落實?淨業叁福在家庭落實,十善業道在家庭落實。從什麼地方下手?這個要記住,一定要從《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順序不能顛倒。學習的前方便,我們講暖身,好像運動一樣,在沒有上運動場之前先暖身,暖身用什麼?《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你用這兩樣東西奠定基礎,再學《感應篇》、學《十善業》,就很踏實,你真能學到東西。有這麼好的基礎,你在佛法裏隨便拈取一部經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快則叁年,慢六、七年就差不多,你就有相當的成就。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人,頭一個你感化你一家。如果說你的家人都不能感化,你怎麼能教別人?頭一個就是教家人,家和萬事興。在一個道場,首先要感動你這一個道場的同修,一個人真幹,就會感動你的同參道友。不能感動,問題不在別人,問題在自己沒有修得好,自己真修好了,哪有不感動別人的道理!這叫真精進。
精進而後就有禅定,禅定波羅蜜。「經雲:菩薩于欲無貪,諸次第定悉能成就等」。佛法修行的樞紐就在禅定,離開禅定不是佛法。世尊在經教裏面無數次的教導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是開智能,智能從哪裏來的?智慧從禅定來的。禅定從哪裏來?禅定從持戒來。如果持戒得不到禅定,持戒就變成福報,變成人天福報。爲什麼持戒持得很好,他不能得禅定?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爲什麼?持戒人太少了,所以對持戒的人特別恭敬,對持戒的人特別贊歎,這一恭敬、一贊歎,他就變成貢高我慢,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高人一等,別人都不如我,你看這個不持戒,那個破戒,他心裏面常常想著這些,他定就得不到,于是他那個戒是表面的,他不是真的,他的功夫全破了。不要以爲逆境會障礙你,順境障礙你比逆境還厲害,你本來修得不錯,被人家一贊歎、一供養就迷惑了,就胡塗了,這是非常可怕。哪一個成功的人都要突破這個關口,贊歎怎麼樣?贊歎生慚愧心,常常想著,跟菩薩比,跟佛比,我差太遠了,傲慢心不會生起來,你才不會退轉。可不能跟一般人比,你看我持戒,那個人不持戒,我比他強多了。這個念頭不是好念頭,這個念頭把自己的功行全部都斷掉。所以要向祖師看齊,要向佛菩薩看齊。這個地方講得好,于欲,欲是欲望。欲望裏有財色名食睡五欲,決定沒有貪戀。我見過真的一個好和尚,我從內心裏面尊敬他,他不貪財,他不貪色,他也不貪吃的、也不貪穿的,有一個毛病,貪名。別人贊歎他,他喜歡,就壞在這上面,把自己的功行破壞掉了,很可怕!所以名聞利養邊都不能沾。但是你在生活當中常常碰到,碰到的時候,你有高度的警覺心,你不能不應付他。因爲佛教導我們,「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可是自己要有高度警覺,要有一個防線。
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怨恨,也就是時時刻刻知道保持自己的平等心、清淨心,這個重要。《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那是菩薩修成佛道的因,我們要知道。清淨平等覺才是真正的可貴,這個東西不能舍掉,其它的統統都要能放下。如果對于五欲六塵有絲毫的貪戀,放不下的,這個定就沒有,他修不成功,放下這個他才能夠修定,諸次第定。這個定一定是先從基礎,四禅八定,先從這裏開始。我們念佛人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也是修定,這個要知道,這是很殊勝的一點。在什麼時候?在順境的時候,有個貪念起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回歸到阿彌陀佛;逆境、惡緣現前,心裏有一點不高興,趕快阿彌陀佛。這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是你的習氣,肯定你會起來,但是起來讓它繼續去成長,那個麻煩大了,那你就造業了。一個妄念起來,不要緊,第二個妄念、第叁個妄念就變成業障。所以希望在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所有這些欲念統統打掉,這叫會念佛。從早到晚這樣念,念到個幾年,一般講叁年差不多,你就有能力抵抗這些欲望的雜念,你的功夫才能成就。四禅八定是世間禅定,再往上提升,第九定,九次第定,阿羅漢所證得的,超越六道了。往上提升都是靠禅定,所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禅定的等級不一樣,你愈往上提升你的品位也上升。所以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到哪一個次第定才能證得?這個證得不太好懂,我們說發現,意思是一樣的。到哪一個次第定,你發現了、你看到了,宇宙的真相你發現、親眼看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五十一個次第,八地是第幾層?第四十八層,八地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四十,再加上八地,四十八,像大樓一樣,五十二層大樓,到第四十八層,你看到了,看到宇宙是怎麼樣發生的,生命怎麼來的,你全看到了。所以佛法是科學,他要你親證,聽佛講的不算數,你自己必須爬到四十八層樓你才看到,愈往上面去愈清楚。第四十八個階層是你剛剛看到,八地菩薩叫不動地。
這是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的真實教誨,佛菩薩不是說你聽我說的就行了,你相信就行了,佛菩薩不是的,這是佛法跟其它宗教不一樣。佛法是教你求證,信解行,後頭證。你要不證悟,你光聽說的,那叫做道聽塗說,對你自己的境界毫不相關,必須要真正去行。這個行就是《論語》裏面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習就是行,你要把你學到的東西你去做到。在日常生活裏面做到,在工作裏頭做到,在處事待人接物裏頭做到,你真得受用。從這上來看,佛法是科學,從理論上講,佛法是哲學,一點都不迷信。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修正自己的錯誤,這十條是標准。用這個標准修正自己的錯誤,我們才真正能得到實際的利益。這個實際的利益,那是道地道地的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今天講幸福美滿的人生是有名無實,外國人講的真善美慧也是有名無實,通過佛法的學習,真的有真善美慧,真的有幸福美滿。
所以我們念佛是最方便的修定的方法,這個沒有老師指導也行,也能成功。在佛法這許多法門裏面有兩門是很困難的,一個是禅,一個是密。沒有真正好老師指導,很容易出毛病,這個毛病叫著魔,叫走火入魔。真正老師有修有證,我們一般人講有神通,你修行到什麼境界他都知道,都了解,在你將要出事情的時候他就有防範,他幫助你。所以容易著魔。念佛這個法門是穩穩當當,他得佛力加持,決定不會著魔的。如果沒有依照經教裏面這些規矩去修行,也有著魔的,這講念佛的,少,很少。念佛著魔我也見過,不善用心。所以無論學什麼東西,先要把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然後去做,一帆風順。這是講普通根性的人,不能不知道。只有兩種人,過去老師常講,他可以不要學,一種叫上上根人,他一聽就通了,什麼疑惑都沒有,他不會著魔,第二個是下愚之人,下愚,他老實,教他怎麼做怎麼做,他一輩子不會改方向的,這種人很容易成功。我昨天給諸位介紹的具行法師,那是下下根人;谛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也是下下根人,他成功非常殊勝,他聽話,他不懷疑,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心裏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叁年念成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多殊勝!這兩種人很好教,最難教的叫半吊子,高不高,低不低,像我們這些人是最難教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爲什麼?就爲這些人,這個要知道,這種人是占大多數。那就要好好的學,把這個道理搞通,斷疑生信,信心真的生出來,真相信,不懷疑,然後依教奉行,就會有成就。所以禅定是修行的樞紐,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所以定的層次,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五十一個階級,愈往上提升定功愈深,智慧愈高。
底下就是「般若波羅蜜。經雲:菩薩善觀諸法,得實相印,普入智門等」。這裏面這個善字是樞紐,善是什麼?他會,他會看,我們凡夫不會看。觀就是觀察,我們天天看這些諸法,看天空,特別是在晚上,晴空萬裏的時候你能看到銀河系,看到銀河系以外這些星星,這是宇宙,能看到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芸芸衆生,我們六根能接觸到的。我們看到什麼?全是如幻如夢,不知道實相,實相就是真相,我們看的是假相;菩薩他會看,他看到了真相,一切諸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這個時間很短,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善觀諸法得實相印。印在這個地方是肯定的意思。中國人講印定,他看到真相了。我們可以說能看到這個真實相,八地菩薩以上,七地以下都看不到實相,聽佛說的。層次愈高,對佛所講的愈有信心,決定沒有懷疑。我們凡夫心行不定,聽了佛所講的這個,有懷疑,是真的嗎?我們不會看,我們把眼前這些幻相都當作真實。都當作真實就産生什麼現象?産生控製、産生占有,毛病就來了。如果你要知道事實真相,一場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對于所有一切現象你就不會有控製的念頭、不會有占有的念頭,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這樣才能夠普入智門。用我們的話來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智慧,不生煩惱,生智慧,不生煩惱;生智慧,提升自己境界,生智慧,給一切衆生做最好的樣子,普度衆生。在十波羅蜜裏面,這個第六是實相般若,後面四條「方便、願、力、智」是從這一條裏面開出來的,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的起用,它用在日常生活,用在你日常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它叫權智,也叫善巧方便。
第七個是「方便波羅蜜。經雲:菩薩教化衆生,隨其心樂現身說法等」。衆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些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裏的,是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