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疑,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這是我們所聽過的,古往今來這些念佛往生的人,什麼站著、坐著走的,我們聽的很多,見的也有,也見過,像他這樣走,是用自己叁昧火焚身的,這個我們沒聽說過。當時雲南督軍,這個地方上的領導人,軍閥,那是民國初年的事情,唐繼堯,聽到這個消息,這是虛雲老和尚通知他的,他帶他全家老老少少都來看,贊歎,太稀奇了!爲什麼身體都燒化了,衣服沒有動,衣服一點都沒有動,這真奇怪!燒成灰了他不倒,他還是坐在那裏。到老和尚送他的時候,唐先生全家跟著老和尚一起,對著具行法師頂禮叁拜,老和尚敲叁下引磬他才倒下去。當時雲南省的新聞,這些記者都來采訪,頭條新聞報告。這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的成就有秘訣,秘訣是什麼?一心不亂,《彌陀經》上所講的。念佛,功夫是什麼?功夫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不僅是在臨終走的時候心不顛倒,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工作應酬,心都不顛倒。心怎麼叫不顛倒?與覺正淨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心不顛倒。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想什麼?不但是佛的行願我們忘掉了,連佛的名號都忘掉了,那怎麼能成就?
所以人在這個世間,世尊對我們教誨的確是真實不虛,佛在滅度之前,教導後世的弟子怎樣學佛,他講了兩句話,「以戒爲師,以苦爲師」,這兩句話太重要了。爲什麼我們的心是散亂的?爲什麼這個具行法師有這樣了不起的成就?他就是從小苦吃太多,從小父母雙亡,真正是個孤兒,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做小工,做小工是童年,我們講童工。他二十歲才遇到虛雲老和尚,老和尚收留他在廟裏做小工。以苦爲師,他知道人間苦,對人間沒有留戀,爲了討生活,要做到讓大家歡喜,全心全力工作,爲別人服務,無依無靠,這是他成就真正的原因。所以無依無靠的人,想到我將來怎麼辦?不靠自己,沒有人靠得住。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你要是生病了,誰照顧你?你的家親眷屬多,那行,有人照顧你。如果你是個孤兒,親戚朋友什麼都沒有,這時你怎麼辦?你自己不能不發憤,不能不真幹,全心全力依靠佛,佛真靈,佛真的幫助你、成就你。這是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在現前這個時代,選擇法門,除淨宗之外,你選擇什麼?淨宗還有五經一論,六門功課,全學未必能學好。應該怎麼辦?六門裏面選一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要像具行法師一樣,你會成就。你能舍得幹幹淨淨,這個傳記裏面講的,他在往生前兩天,把他自己衣缽,出家人就這點東西,都拿去賣掉,什麼都沒有了,只是身上穿的一件衣服,多余的全部都賣掉。賣了幹什麼?打齋供衆,在寺廟裏請大家吃飯。第二天他走了大家才曉得,他請客是餞行,他走了。什麼都沒有了,真幹淨!爲我們真正做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帶來,死的時候一樣帶不去。留一個紀念,那就是他穿在身上的衣服,身體火化了,衣服完整的,衣服留下來給大家做紀念;留了一個引磬,引磬在雲南博物館裏面。這真覺悟了,真會選擇!老和尚慈悲,教他這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成功了。所以我們想到現前這個環境,我們要不以他爲榜樣,還是這樣每天混日子,將來,古大德常講,臘月叁十你怎麼過?臘月叁十是形容,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怎麼辦?所以法門的選擇太重要了。
今天在這個時代,成就自己,成就別人,現在講經說法很辛苦,別人未必相信。在臺灣、在中國還算不錯,還有不少人聽;在外國,沒有接觸中國文化的,他不聽,他不相信。外國的社會還是信基督的多,全世界信基督教的超過十億,這是最大的一個教派,基督教、天主教合起來超過十億。阿拉伯的世界,回教(伊斯蘭教),他們告訴我,在全世界大概也接近十億人。全世界的人口六十多億,這兩個教就占叁分之一。佛教殊勝,能遇到佛的人與佛有緣,稀有難得。在今天的社會,修行的榜樣少了,由于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發達,經書的獲得比從前容易太多。從前太稀少,可是那個經真看作法寶,珍惜!現在因爲印刷術發達,價格低廉,流通量很大,不稀奇,不重視了。在從前一部《大藏經》還得了,見到《大藏經》拜啊!現在看不見了,對于法寶不重視、不尊重。從前佛弟子見到佛菩薩的形像如同真人一樣,他有那麼樣的恭敬心,現在這個現象看不到了。這都是佛法衰的原因、衰的現象。真正發心,發菩提心,要發心護持正法,從哪裏做起?從自己做起,就把佛的這兩句話做到,我能持戒,我能吃苦,你就真正能護持正法,真正能弘法利生;這兩句話做不到那就難了,不是真的。持戒,《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要把它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言行,那就叫真正持戒。有這個基礎,再學出家或者是在家的戒律,佛法就興了,我們就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每天讀經,我剛才講了,選擇一門。五經一論裏面,面面都講到的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裏面重要部分的補充說明;《阿彌陀經》是便于修持,那是綱要。所以一般我們今天講的知識分子,選擇哪部經最好?《無量壽經》。如果年歲大的人,六十以上,你要問我選擇哪部經,我就勸你選擇《阿彌陀經》,年歲太大了,我們抓到淨宗的綱要,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成就了。如果你是八十歲以上的,我就勸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什麼經都不要學,爲什麼?來日不多,不必學經教,堅定信心,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成就的,他就是一句佛號。
你看谛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也是一句阿彌陀佛,那個也不認識字,一天經沒有聽過。也是吃苦重要,太苦,太可憐,他嘗到六道裏頭人間的苦滋味,所以他離苦的心很切。我們今天生活很優裕,沒有感覺到苦,不知道離苦,這個環境不錯,沒有出苦的心,所以我們的功夫不能跟他們相比,他們是吃盡苦頭。鍋漏匠跟谛閑法師是小時候的玩伴,在一個村莊裏面長大的。谛老算是不錯,家庭環境不錯,念過書,以後出家當了法師,在那個時候也小有名氣。他這個玩伴是沒有念過書,貧窮困苦到極處,找到了他,找到他跟他出家,太苦了。谛閑法師就說(他那時候四十多歲了),你出家,出家的五堂功課你學不會,你在寺廟裏頭就不能住,講經你不認識字,你怎麼學?他賴著不走,賴定了。最後谛老沒法子,給他談條件,他說你真的要想跟我出家,我得要給你提個條件。他說沒問題,你什麼條件我都答應。谛老說好,我給你剃度,你不要住在廟裏。谛老在鄉下給他找個破廟,那個廟已經廢了,沒有人住,找這麼個破廟,叫他一個人住在裏面。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就接著念。他真聽話。谛老在附近找兩個信徒照顧他生活,找了個老太太,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替他燒兩頓飯。他不錯,吃飯、洗衣服有人照顧,他就專念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不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就念,叁年,預知時至,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還站了叁天。老太太發現師父死了,很驚訝,沒有聽說過人是站著死的,她這個師父是站著死的。趕緊派人給谛閑法師報信,那個時候交通不便,走路去,一個往返叁天,谛閑法師來看到了,非常贊歎:你這成就,現在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弘法利生的法師比不上你。這真成就了,你們想想,世尊這兩句話做到了,他聽話,依教奉行,那就是持戒、吃苦。「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他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民國初年的事情,距離我們不算遠,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我最近這兩年,多半的時間住在香港,香港距離深圳很近。好像是叁年前,深圳有個年輕的居士黃忠昌,聽我講經,講到念佛法門,過去這些往生的人都沒有超過叁年。有人問我,他說:法師,這些念佛人是不是叁年剛剛好他壽命到了?我告訴他,不可能,哪有這麼巧的事情?每個念佛人叁年往生他都是壽命到了,不可能的事情,一、二個也許有,那麼多人不可能。那什麼原因?功夫成就了,壽命不要了,他就走了,這個才講得通。功夫成就他不走,那是什麼?他跟衆生有緣,要幫助這些衆生,成就這些衆生,他可以多住幾年。功夫成就了就是我們一般講生死自在,他願意什麼時候走他就能走,他願意多住幾年他也不妨礙,是這樣的一個關系。如果不是爲衆生,沒有一個不走的,你們念念《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極樂世界多美好,你隨時都可以去,你能不去嗎?哪有這種道理,不可能的事情,肯定他提早去了,這才能講得通。黃忠昌聽到這些事情,他就做試驗,他來試一試看,看叁年成不成功?在深圳閉關,向小莉居士護持他。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叁年圓滿,差兩個月,他預知時至,走了;沒有生病,坐著走的,瑞相稀有,叁十幾歲,成功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肯放下,你對世間確實沒有留戀、沒有牽挂了,你的心定了;清淨心,持名念佛,你能得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功夫淺的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你的心裏真有佛,除了佛之外,你心裏面沒有東西;也就是我們常講,所有一切牽挂都沒有,妄念都沒有,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不管念還是不念,心裏真有,這叫功夫成片。這叫初級的事一心不亂,剛剛達到,但是這個功夫就能夠自在往生,何況功夫更高的,功夫更高的,品位不一樣。這樣的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所以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包括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宗第二代的祖師,唐朝時候人,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善導大師說的,不就是阿彌陀佛親口說的,他說什麼?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落選的。爲什麼在今天,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李老師說只有二…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