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擇法上出了問題。實際上說,我們上一代這些老師們,如果嚴厲的來跟我們說,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能接受;沒有講得清楚,沒有嚴格要求。在我們這一代以後,說是用嚴格的方法要求不可能,現在社會上法律不允許,講求人權、講求自由,你不能限製人,這個問題就更困難。所以現在這個社會,父母不能教訓兒女,老師不能教學生。甚至于學校,這真的不是假的,學生跟老師打分數,這個老師教得好不好,讓學生來投票。如果學生說這老師不好,學校下學期就把這個老師解聘,不要他。于是老師爲了飯碗的問題,來巴結學生、來討好學生,這還能教得好嗎?所以老師在學校裏混飯吃,學生在學校裏混文憑,彼此都混。這不是現前,這是半個世紀之前。
我學佛,很多同學都知道,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跟方老師的時候我是二十六歲,五十八年前。方老師就常常跟我講,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所以他自己常說,「我們在學校教書,幹的這一行叫誤人子弟」。說實話!我想到學校去聽他的課,他不讓我去聽,因爲我真想學,真想學他說學校學不到。所以他很慈悲,非常難得,每一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上一堂課,在他家裏,在他家裏客廳小圓桌,我們這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上課。我作夢都不敢想,他能這麼慈悲。以後想想爲什麼?我跟他又不認識,非親非故,爲什麼會這麼優待?沒有別的,對老師尊敬,尊師重道。這是從小父母教的,知道孝順父母,知道尊師重道。所以以後我想想,可能老師在學校教書這麼多年,遇到一個學生尊師重道的很少,所以遇到之後他就不放手。看到我是一張白紙,很想學、沒有學過,這先入爲主!所以他不讓我到學校。到學校會學壞,到學校認識老師多了、認識同學多了,就又亂掉、亂套。所以他老人家很負責一個人教,指我一條路,這是中國古時候的師承。所以我這是很幸運,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沒有別的,就是對老師尊重、對學業尊重,肯認真學習。
我們認真去反省檢討,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出在基礎教育疏忽。所以古人成就是基礎教育好,我們上一代都是念私塾出身,真的是嚴師出高徒,從小受過嚴格的教訓。李老師大我叁十九歲,章嘉大師也是大我叁十九歲,方老師大概大我二十多歲,將近叁十歲。我這個年齡生長在農村,還念過一段短時期、不長的私塾,我這個年齡以後私塾就沒有,就改成短期學校,課程完全變了,我沾了一點邊緣。所以想到基礎教育,紮根教育重要。我們現在這一代的人沒有,他的上一代,他的父母可能也沒學到。你看我八十叁歲,沾到大概兩年的邊緣,八十歲就沒有機會,可能就沒念過私塾,對這完全不懂,這個問題多嚴重。所以我就想到如果不從根本下手,這沒救!一定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儒釋道的叁個根,要從這裏下手才有救。儒家的根是根之根,我們選的《弟子規》,《弟子規》實實在在說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不是教他背的,是怎樣教小朋友?教嬰兒,不是教小朋友。是父母把《弟子規》上一百一十叁條事,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讓嬰兒看。小孩從出生他眼睛張開,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在學習。所以父母言談舉止完全落實《弟子規》,他天天在看、天天在聽,他到叁歲這一千天根深蒂固。《弟子規》他也不認識、也沒念過,《弟子規》裏面所有一切他全懂、他全學會。所以中國古諺語才說,「叁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這有道理。現在講這個話都講不通,現在叁歲怎麼看八十?就紮根的教育是在叁歲之前,從出生到叁歲這一千天,這是紮根教育。我們現在缺少這個。
倫理道德的教育,那是小孩五、六歲上學,聰明的小孩有五歲就上學,上私塾,念《叁字經》、念《千字文》,那有一套小學生的這些科目,老師教你念。十一、二歲的時候老師就跟你講,跟你講解,教你去背四書五經十叁經,背這些東西。因爲十二歲之前記憶力好,利用你這個優勢,把應該背誦的這些課程全部完成,不講解的,就叫你背。背,古人真有一套辦法,測驗你的記憶力,那就是說這一篇課文,有六、七百個字,叫你看著念,念十遍你就能背下來,你就用這個進度,每天背七百字。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減少兩百字,五百字看你念十遍,就十遍要能背,就成誦,用這個做標准。這算是天分高的,五百字以上是天分高的。沒有這個能力,再降到四百字、叁百字,到最少的時候一百個字,根性差一點,你的進度就是每天一百字。十遍他就能背,然後背多少遍?背一百遍這是最少的。聰明伶俐一點的,老師督促他背一百遍;如果笨一點的、記憶力差一點,背兩百遍,他背熟!而且每天上課的時候,把昨天的課要溫習、要背過,前面學的統統背過再上新的,再念新的這一個段落,這樣教法。這個教法,他一生不會忘記。
我們跟李老師在一起,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已經七十多歲,寫文章引經據典不要查參考數據他全記得,小時候背過的。老師給我說有的地方挨過打的,還跪過磚頭的,老師真嚴格。所以他一生,你看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用去查參考數據,他這麼熟。現在都沒有受過這個訓練,找一篇東西你就得去找資料,找得很辛苦。好在現在什麼?印刷術發達、方便,圖書齊全,找什麼都有;從前找不到,沒那麼多書,那你不背行嗎?誰家裏有這麼多書籍?沒有。家裏藏的有圖書那叫大戶人家,那不是普通人家。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我們的老祖宗對教育很重視,對教育太清楚,有智慧!所以真正教下一代從什麼時候?懷孕的時候就教,中國人講求胎教。現在外國人用科學的方法也證實,胎教是非常有道理。這個小孩在懷孕期間他有感覺,父母起心動念他都有感覺、他都有影響,養成他的性格,這多重要。所以今天我們疏忽了這個教育,我們也沒有辦法再回去,只有勉強我們自己要認真去補習,這很重要。《弟子規》我們認真學習,補習行,來得及,它並不長,你看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如果說一天背一百個字,十天你就把它背完,花個十天你能背完。這裏面一百一十叁樁事情,認真努力把它落實。
我們過去在湯池做的實驗,叁十幾位老師很難得,他們兩個月背熟、做到,然後開始教別人,做出樣子來給人看,這個教育成功。所以這些老師兩個月能成就,我們加一倍四個月,或是半年肯定做到!所以嚴格要求自己把這個根紮下。有《弟子規》的根,然後再紮《感應篇》的根,《感應篇》長一點,《陰骘文》短一點,《陰骘文》只有七百多字,裏面有七十八樁事情,裏面講七十八條,也像學《弟子規》那樣,統統把它落實。《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是屬于因果教育。那在現在的修學,我懂得印光大師的意思,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這叁十多年前,住在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這個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辦的,我去的時候倓虛老和尚圓寂了,由他的學生暢懷法師來接圖書館的館長。我在那裏住了兩個月,講《楞嚴經》。圖書館裏面收藏弘化社的書,收得很完全,弘化社就是印光法師辦的。印祖一生所收的一切供養,就做一樁事情,印經流通,他不做別的。重大的災難也得要救濟,他從印經款項裏面撥出來做救災。他是把印經擺在第一,四衆供養的,他自己沒有用一分錢,所有錢都拿去印經。所以開了一個弘化社,自己有個印刷廠,鉛字排版。我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李老師是印祖的學生,他是皈依印光大師,接受印光大師教他修淨土。所以他到臺灣,在臺中首先創辦臺中蓮社,發揚光大老師的教誨,就是印光大師的教誨。
印祖一生最重視的因果教育,從哪裏看?從印這個書。我看弘化社的書,我看到他老人家印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叁種書我看它的版權頁,印了幾十版,每一版數量最少的一萬冊,最多的五萬冊,幾十版!我給它稍稍統計一下就這叁種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差不多將近叁百萬冊!我那時候一看這個版權頁,我都呆了。老和尚一生,這是後來稱爲淨宗第十叁代祖師,對于佛法沒有這樣弘揚,印的佛經我們去看版權頁,一千冊、二千冊,頂多叁千冊。爲什麼這些書印的數量最多,一版是五萬冊,而且不斷在印,我想了兩個星期,他爲什麼這樣做法?才想到因果教育,看到《安士全書》,周安士有兩句話說得好,「人人深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我這就明白了,爲什麼?現在世界亂,爲什麼亂?不信因果。所以信因果這樁事情,比《弟子規》重要、比《十善業道》重要。相信因果,《弟子規》跟《十善業道》落實,那真是踏實,你真心在學習。如果不相信因果,《弟子規》跟《十善業道》都是表面的,不是真的,外面有這個樣子,裏面不一樣。所以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印祖的用心,他要救這個世界、要救這個劫運,這是一個大劫難。我們怎麼救自己?怎麼幫助別人?印祖這一生做出這麼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深信因果,要學因果、要講因果。今天在全世界都要極力發揚,要說明因果教育的重要。
我們落實叁個根,一定要知道因果教育是最重要的一個根,有這個,儒的根、佛的根才能紮得穩;沒有因果,儒跟佛的根都沒有辦法生,生不了根,你說這多重要。這是我們今天講到擇法。真正學佛、真正求自度,在家的同學希望我們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在這個時代依舊能過上美滿幸福的人生,不是做不到,做得到,你紮這叁個根。多少時間?一年夠了。先用半年的時間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引導我們,它講這個理講得很清楚,了凡先生自己爲我們做了示範,是從因果下手。他的功過格就是《感應篇》,依照《感應篇》裏面的條目每天反省,有違背的馬上要改過來,做到的要勉勵自己不要忘記,繼續去做,這個對,從這裏紮根。《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教育,…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