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择法上出了问题。实际上说,我们上一代这些老师们,如果严厉的来跟我们说,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能接受;没有讲得清楚,没有严格要求。在我们这一代以后,说是用严格的方法要求不可能,现在社会上法律不允许,讲求人权、讲求自由,你不能限制人,这个问题就更困难。所以现在这个社会,父母不能教训儿女,老师不能教学生。甚至于学校,这真的不是假的,学生跟老师打分数,这个老师教得好不好,让学生来投票。如果学生说这老师不好,学校下学期就把这个老师解聘,不要他。于是老师为了饭碗的问题,来巴结学生、来讨好学生,这还能教得好吗?所以老师在学校里混饭吃,学生在学校里混文凭,彼此都混。这不是现前,这是半个世纪之前。
我学佛,很多同学都知道,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跟方老师的时候我是二十六岁,五十八年前。方老师就常常跟我讲,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所以他自己常说,「我们在学校教书,干的这一行叫误人子弟」。说实话!我想到学校去听他的课,他不让我去听,因为我真想学,真想学他说学校学不到。所以他很慈悲,非常难得,每一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上一堂课,在他家里,在他家里客厅小圆桌,我们这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样上课。我作梦都不敢想,他能这么慈悲。以后想想为什么?我跟他又不认识,非亲非故,为什么会这么优待?没有别的,对老师尊敬,尊师重道。这是从小父母教的,知道孝顺父母,知道尊师重道。所以以后我想想,可能老师在学校教书这么多年,遇到一个学生尊师重道的很少,所以遇到之后他就不放手。看到我是一张白纸,很想学、没有学过,这先入为主!所以他不让我到学校。到学校会学坏,到学校认识老师多了、认识同学多了,就又乱掉、乱套。所以他老人家很负责一个人教,指我一条路,这是中国古时候的师承。所以我这是很幸运,还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没有别的,就是对老师尊重、对学业尊重,肯认真学习。
我们认真去反省检讨,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基础教育疏忽。所以古人成就是基础教育好,我们上一代都是念私塾出身,真的是严师出高徒,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训。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章嘉大师也是大我三十九岁,方老师大概大我二十多岁,将近三十岁。我这个年龄生长在农村,还念过一段短时期、不长的私塾,我这个年龄以后私塾就没有,就改成短期学校,课程完全变了,我沾了一点边缘。所以想到基础教育,扎根教育重要。我们现在这一代的人没有,他的上一代,他的父母可能也没学到。你看我八十三岁,沾到大概两年的边缘,八十岁就没有机会,可能就没念过私塾,对这完全不懂,这个问题多严重。所以我就想到如果不从根本下手,这没救!一定要从根本修,根本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要从这里下手才有救。儒家的根是根之根,我们选的《弟子规》,《弟子规》实实在在说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不是教他背的,是怎样教小朋友?教婴儿,不是教小朋友。是父母把《弟子规》上一百一十三条事,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让婴儿看。小孩从出生他眼睛张开,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在学习。所以父母言谈举止完全落实《弟子规》,他天天在看、天天在听,他到三岁这一千天根深蒂固。《弟子规》他也不认识、也没念过,《弟子规》里面所有一切他全懂、他全学会。所以中国古谚语才说,「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这有道理。现在讲这个话都讲不通,现在三岁怎么看八十?就扎根的教育是在三岁之前,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这是扎根教育。我们现在缺少这个。
伦理道德的教育,那是小孩五、六岁上学,聪明的小孩有五岁就上学,上私塾,念《三字经》、念《千字文》,那有一套小学生的这些科目,老师教你念。十一、二岁的时候老师就跟你讲,跟你讲解,教你去背四书五经十三经,背这些东西。因为十二岁之前记忆力好,利用你这个优势,把应该背诵的这些课程全部完成,不讲解的,就叫你背。背,古人真有一套办法,测验你的记忆力,那就是说这一篇课文,有六、七百个字,叫你看着念,念十遍你就能背下来,你就用这个进度,每天背七百字。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减少两百字,五百字看你念十遍,就十遍要能背,就成诵,用这个做标准。这算是天分高的,五百字以上是天分高的。没有这个能力,再降到四百字、三百字,到最少的时候一百个字,根性差一点,你的进度就是每天一百字。十遍他就能背,然后背多少遍?背一百遍这是最少的。聪明伶俐一点的,老师督促他背一百遍;如果笨一点的、记忆力差一点,背两百遍,他背熟!而且每天上课的时候,把昨天的课要温习、要背过,前面学的统统背过再上新的,再念新的这一个段落,这样教法。这个教法,他一生不会忘记。
我们跟李老师在一起,那个时候他老人家已经七十多岁,写文章引经据典不要查参考数据他全记得,小时候背过的。老师给我说有的地方挨过打的,还跪过砖头的,老师真严格。所以他一生,你看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不用去查参考数据,他这么熟。现在都没有受过这个训练,找一篇东西你就得去找资料,找得很辛苦。好在现在什么?印刷术发达、方便,图书齐全,找什么都有;从前找不到,没那么多书,那你不背行吗?谁家里有这么多书籍?没有。家里藏的有图书那叫大户人家,那不是普通人家。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我们的老祖宗对教育很重视,对教育太清楚,有智慧!所以真正教下一代从什么时候?怀孕的时候就教,中国人讲求胎教。现在外国人用科学的方法也证实,胎教是非常有道理。这个小孩在怀孕期间他有感觉,父母起心动念他都有感觉、他都有影响,养成他的性格,这多重要。所以今天我们疏忽了这个教育,我们也没有办法再回去,只有勉强我们自己要认真去补习,这很重要。《弟子规》我们认真学习,补习行,来得及,它并不长,你看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如果说一天背一百个字,十天你就把它背完,花个十天你能背完。这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认真努力把它落实。
我们过去在汤池做的实验,三十几位老师很难得,他们两个月背熟、做到,然后开始教别人,做出样子来给人看,这个教育成功。所以这些老师两个月能成就,我们加一倍四个月,或是半年肯定做到!所以严格要求自己把这个根扎下。有《弟子规》的根,然后再扎《感应篇》的根,《感应篇》长一点,《阴骘文》短一点,《阴骘文》只有七百多字,里面有七十八桩事情,里面讲七十八条,也像学《弟子规》那样,统统把它落实。《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属于因果教育。那在现在的修学,我懂得印光大师的意思,他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讲经,这三十多年前,住在九龙中华佛教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是倓虚老法师办的,我去的时候倓虚老和尚圆寂了,由他的学生畅怀法师来接图书馆的馆长。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月,讲《楞严经》。图书馆里面收藏弘化社的书,收得很完全,弘化社就是印光法师办的。印祖一生所收的一切供养,就做一桩事情,印经流通,他不做别的。重大的灾难也得要救济,他从印经款项里面拨出来做救灾。他是把印经摆在第一,四众供养的,他自己没有用一分钱,所有钱都拿去印经。所以开了一个弘化社,自己有个印刷厂,铅字排版。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李老师是印祖的学生,他是皈依印光大师,接受印光大师教他修净土。所以他到台湾,在台中首先创办台中莲社,发扬光大老师的教诲,就是印光大师的教诲。
印祖一生最重视的因果教育,从哪里看?从印这个书。我看弘化社的书,我看到他老人家印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种书我看它的版权页,印了几十版,每一版数量最少的一万册,最多的五万册,几十版!我给它稍稍统计一下就这三种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差不多将近三百万册!我那时候一看这个版权页,我都呆了。老和尚一生,这是后来称为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对于佛法没有这样弘扬,印的佛经我们去看版权页,一千册、二千册,顶多三千册。为什么这些书印的数量最多,一版是五万册,而且不断在印,我想了两个星期,他为什么这样做法?才想到因果教育,看到《安士全书》,周安士有两句话说得好,「人人深明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我这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世界乱,为什么乱?不信因果。所以信因果这桩事情,比《弟子规》重要、比《十善业道》重要。相信因果,《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落实,那真是踏实,你真心在学习。如果不相信因果,《弟子规》跟《十善业道》都是表面的,不是真的,外面有这个样子,里面不一样。所以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印祖的用心,他要救这个世界、要救这个劫运,这是一个大劫难。我们怎么救自己?怎么帮助别人?印祖这一生做出这么好的榜样给我们看,深信因果,要学因果、要讲因果。今天在全世界都要极力发扬,要说明因果教育的重要。
我们落实三个根,一定要知道因果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有这个,儒的根、佛的根才能扎得稳;没有因果,儒跟佛的根都没有办法生,生不了根,你说这多重要。这是我们今天讲到择法。真正学佛、真正求自度,在家的同学希望我们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在这个时代依旧能过上美满幸福的人生,不是做不到,做得到,你扎这三个根。多少时间?一年够了。先用半年的时间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引导我们,它讲这个理讲得很清楚,了凡先生自己为我们做了示范,是从因果下手。他的功过格就是《感应篇》,依照《感应篇》里面的条目每天反省,有违背的马上要改过来,做到的要勉励自己不要忘记,继续去做,这个对,从这里扎根。《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