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四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四集)  2009/5/19  台湾高雄  档名:12-47-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文第五页最后这一行。

  贤首大师举出十波罗蜜,我们学到愿,愿我们学完了。今天接着学第九「力度」,一般大乘教里面有个简单的解释,「行思择力与修习力也,谓思惟诸法而修习之也」。它也讲三种,力度也讲三种,简单的批注里面说了两种,一个就是思择力,一个是修习力,还有一种叫变化力,有这三种。有愿,这才能有力;如果没有愿,力就出不来。我们学佛,有不少同学修行都经过了很长的岁月,我从闻佛法到今天五十八年,五十八个年头这时间不短,讲经教学也五十一年,在十波罗蜜里我们有没有一点力?不能说没有,实在讲不够,差得太远!从古人,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在《净土圣贤录》看过,在《五灯会元》里面看过,这么长的时间,纵不能证果也有大悟;不是大彻大悟,也到大悟的境界。所以不能跟古人比,跟古人比我们就非常惭愧。得力于五十一年教学讲经没有中断,所以有一点力度。

  我们看到经教里面这一段的解释,什么叫思择力?这是说思惟选择一切法门而得其力。我们有没有选择?有选择。章嘉大师教导我的那是总的原则,契入佛门,契入就是证果,秘诀是什么?是看破、是放下,这是总的原则、总的方向,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在哪一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我们选择的太多,经教不是一门,修行也不是一门。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思择就有力,学习也就有功夫,我们疏忽了这一点。年轻,老师是菩萨再来,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搞了半个多世纪才搞清楚,老师是什么?老师恒顺众生,不勉强你。真的,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当年年轻二十几岁,气很盛,老师要不能随顺我们,严格对我们要求,古人讲「严师出高徒」,我们不是那个材料,老师真的一严格,限制严格我们就走了,不跟他学!这个地区很多法师,很多大德居士,你限制太严了,我就跟别人去。所以老师的教学尺度放宽了,放得很宽松。那真的要靠自己的运气,看你在长年修学过程当中,能不能自己悟入?

  我也很感激老师,我这个不成材的人,老师以这种善巧方便,佛菩萨也保佑我,给我这么长的寿命,我才有这么一点悟入。如果我的寿命短,真的像过去算命先生所说的,四十五岁寿命就到了,我就没有办法悟入现前的境界,这是三宝加持寿命延长。这桩事情,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求得到。我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福报,只是一心一意把心用在经教上,重点还是用在净土上,我在二十年前真的归净土了。三十岁那个时代,虽然李老师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劝我修净土,我接受、我相信,可是行愿的力度不够,为什么不够?对净土认识不清楚。对大乘经教非常向往,《华严》、《法华》、《楞严》、法相唯识,门门都有兴趣,门门都想学。好学!这能错吗?现在这个社会一般人说这不错,好事不是坏事。可是在力度里面讲,这个力量产生不出来,力量怎么样?一定要一门深入,你选择的太多不行。尤其选择这些大乘经,这大乘经很深,深度,没有真正善知识来指导,自己想入门那是有一定的难度。世尊在大经《华严经》,大论是《大智度论》,在这些经论里面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是佛法没有善知识指导,这个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他没有办法教导你,为什么?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没有放下分别执着,他对于经教就有一定的障碍,这真的不是假的。现在我们完全明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他就成佛,一切经教他不必学,自然就贯通。

  今天到哪里去找一个人,他把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了?这找不到。别说三种障碍都放下你找不到,放下一种都找不到,一种是执着,执着放下了这个人是阿罗汉,这个人成了正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都找不到。别说阿罗汉,再降低一点,降到最低的须陀洹,须陀洹是小乘初果,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找得到找不到?找不到。为什么?须陀洹,《金刚经》讲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到哪里去找?如果还有我相,执着这个身是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那是凡夫,那不是须陀洹;须陀洹决定没有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没有。须陀洹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身见破了,不再跟一切人事物对立,内心里把这个放下了,不与一切众生对立,与一切众生矛盾没有了、冲突没有了。你去找,到哪里去找一个这样的人?所以人贵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我常常跟诸位在讲席里头报告,我讲的是真话,我的根性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人。上根人要是通过五十八年的学习,那他真是高僧大德,真有大成就,确确实实可以做到生死自在!所以这是人不能够不自知。中下根性,老师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来调教,通过这么长时间学习,终于明白了。所以我劝人,就比我的老师当年劝我要恳切得多,真肯听,你的成就必定超过我,这真的一点都不假。我没有嫉妒心,我希望别人都比我好,我是最低的标准,我们就有信佛。不能把我摆在最高,要把我摆在最低,佛法就兴旺起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有救。我是最低水平的人。

  所以我们思惟、我们选择,讲到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思惟选择绝对不是一个标准,为什么?人,你看世尊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他就把它分为上中下三根,根性不相同。所以他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他开了无量法门让你选择,只能选择一门,你不能同时选择两门。我们的亏吃在哪里?就是一开头选择的门太多!你看我当年最初出来讲经,大概那个时候四十岁左右,我一个星期讲五门,五门不同的功课,是天天都在讲经,但是不一样。星期一讲《华严》,每到星期一就讲《华严经》,星期二讲《无量寿经》,星期三讲《阿弥陀经》,星期四讲《金刚经》,星期五讲《地藏经》,是这样讲的。那时候为什么这样讲?也受李老师的影响。老师说现在人工作很繁忙,每天来听经做不到,他没有办法。所以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他老人家每个星期讲一天,就星期三固定的,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你到星期三晚上六点钟,你就到慈光图书馆听他讲经。六点到八点两个小时,三十八年如一日,每个星期是这样的,一次。所以他能够把自己工作时间分配好,把听经的时间留出来,因为一个星期一次他不会缺课,你天天讲,他就没有时间听。

  所以那个时候我一个星期讲五天,每天讲一种经,你喜欢听《华严》星期一来,喜欢听《法华》星期二来,我是这样。我并不要求大家你天天来听经,你一个星期选择一门,你一门深入。我用的是这个方法,我自己是天天讲,天天讲是自己练习,这也是老师常常说的,讲经要天天练。他老人家举例子,他说古时候谚语所谓「拳不离手」,学打拳的人天天要练;学唱歌的人天天要吊嗓子,「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经也是这样的,不能离开讲台,你才能学得成功。可是我们那个时候想,一个星期只讲一堂课太少了,到哪一天才能练得成?所以就想天天上讲台。天天上讲台,听众就问题出来,所以听众你一个星期只要来一堂就行。我开六、七门功课不一样,这很热闹,彼此双方很欢喜。与这个思择力相违背,与修习力也相违背,我们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在一点。到现在我们是完全明白了,我不希望别人学我。大乘佛法的弘扬,我现在还是念念不忘。陈彩琼居士办了这个电视台「华藏卫视」,这电视台是她办的,里面专门播我讲经的节目。我给她讲过几次,这并不是很妥当,我希望也能播其它法师大德的节目,在这个电视台同时播出,不要专播我一个人。尽可能把当中所插的念佛,或者不相干的这些东西减少,完全做为一个佛教教学的教室。多开几门课,多请几位法师,提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对于大乘佛法的弘扬会起一定的效果。

  讲到选择法门、选择行门,这是智慧,第一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也就是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你修学就容易契入,要适合你的程度。选的经教太深太高,你学习起来很困难,那很难收到效果。同时还得要实用,学以致用,如果所学非所用那就变成玄学,于自于他都没有实际上的利益,所以这一点就很重要。今天想想我自己最缺乏的是什么?现在社会上最需要的是什么?一定要从这里下手。世尊为我们指导的原则好!我们没有留意,没有细心体会,没有遵照教诲,所以我们浪费许许多多宝贵的时间而不得力。这些年来我们也走遍了世界,每个地方的同修我们都接触到,得到一个总结,就是出家的同修疏忽了《沙弥律仪》,在家的同修疏忽了《十善业道》。所以纵然是老修行,像我这样的年龄,我看得多!八十多岁,说念佛往生有没有消息?讲真话,没有一个人有把握。这个问题严重!那修其它的法门,你有没有开悟,有没有得定?全是问题。那就是古人讲的,古大德说的,这一口气不来怎么办?一口气不来人身失掉,再得人身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我们知道六道里面第一个业因,人道守五戒、中品十善,我们有没有能做到这个标准?五戒修得好,十善能够到中品,也就是说十善在考试可以能够拿个七、八十分,这是中品;上品是满分,九十五分以上是上品,天道,生天。如果我们自己觉得,我们的十善业拿不到七、八十分,来生到三途去!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所看到的现象。

  我是长年讲经教学,就会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种现象也只有在现代有。在我之前的,我老师那一代比我们就强,他们真干,我们干得不如他,无论是解门、行门都比不上!那老师再前一辈呢?修得就更好。这样一看,得到一个结论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麻烦就大了。我们这一代到了低谷,再比我们差的,人身得不到,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细心去观察什么原因造成的?…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