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九集▪P4

  ..續本文上一頁好。學了《弟子規》之後,人都是平等的,你一時犯了錯誤,現在判刑到這個地方來,來接受好的教育、改造教育,出去之後你就變成善人、變成良民,所以尊重人格。所以執法人員對犯人也行鞠躬禮,讓受刑人感動,他教育成功。所以,我們第一個就是要懂得禮敬。

  第二「稱贊如來」,你看第一句諸佛,第二句是如來,他爲什麼不用諸佛?禮敬諸佛、稱贊諸佛不是很好嗎?他換個名詞,換名詞一定有道理,一定有意義,要不然就不能換。真的是這樣的。稱「諸佛」是從相上講的,稱「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一樣。從相上講平等恭敬,贊歎那就有影響,不能從相上說,相上會把社會搞亂,善惡都不分,所以他從性上講。他的形象與性德相應的贊歎,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贊歎,你看它就有差別,不像禮敬諸佛是普遍的,沒有條件的,贊歎是有條件。譬如與性德相應的,孝悌忠信與性德相應,禮義廉恥與性德相應,他的行爲合乎這個,值得贊歎。他要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你贊歎他,這社會就亂了。所以這個贊歎,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也就是善的那一面我們贊歎,鼓勵他,惡的那一面不提、不毀謗,就是不贊歎,我對你有禮貌,沒有贊歎。如果你是善的方面,與性德完全相應,禮敬後頭有贊歎,這個用意很深。贊歎是給你宣揚,希望大家以你做榜樣,向你學習。善跟惡,在根本上講,佛常常講貪瞋癡叫叁毒,毒是什麼?惡到極處,才叫毒。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貪瞋癡相應,佛不贊歎;與不貪、不瞋、不癡相應,肯定有贊歎,禮敬之後有贊歎。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裏面有叁位善知識是代表貪瞋癡的,善財童子去參學,有禮敬沒有贊歎,有供養,就是沒有贊歎。于一切善德的人,參訪的時候都有禮敬、都有贊歎,這個諸位細心去看經就看到了。但是你要曉得,那個貪瞋癡的人還是菩薩,菩薩爲什麼要有這種行爲?有一類的衆生要用這種方法去度他。而且這種衆生還不少,現在社會上很多,你找貪瞋癡的人,很容易找到;找不貪、不瞋、不癡的,不容易找到。在從前的社會裏,用這個教育教得好,貪瞋癡的人少,不貪不瞋不癡的人多,所以社會安定。現在這種人多,裏頭有沒有菩薩?我相信肯定有,這種人一回頭就是大菩薩。我看到有個信息,是一個同學從網絡上下載的。在香港好像是個賭王,靠賭博起家的,那還是命裏有的。有一天被黑社會找到,勒索,把他的手砍斷,他就變成殘障,沒有殺他,受了重傷。他一下被害,人覺悟過來,就到處勸人家不要賭博,把賭博裏面的黑暗面說出來。他自己是個賭王,全是騙人,把他騙人的技巧、方法都公開告訴大家,勸人不要賭博。他這一回頭,我們就稱他賭王菩薩,這值得贊歎。他前半段不可以贊歎,他這一回頭就是菩薩,拯救這些好賭博的人,你看這一回頭就是菩薩。他救了不少人,以前是害人,現在回過頭來救人,不敢再做壞事。人真的叫回頭是岸,浪子回頭,那就是菩薩再來。所以我贊歎他,那是菩薩來示現的,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教我們從這上回頭。哪一個行業都如此,真正回頭之後,好人當中的好人,先是害社會、擾亂社會,一回頭,拯救社會、救助社會,這是無量的功德。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切不善不放在心上,心上都沒有,口上當然就沒有,行爲上不會表現。所以禮敬是很可愛的,不善的人接受你的禮敬他也很歡喜,爲什麼?你是真誠心。

  第叁是「廣修供養」,供養是布施,用恭敬心來布施就是供養。所以普賢菩薩高,他是平等看一切衆生,我對佛是供養,對所有衆生也都是供養,沒有差別的。大乘菩薩還有差別,上面供養諸佛,下面布施衆生,他有分別。普賢菩薩沒有,修普賢行的人沒有,修普賢行的都叫做普賢菩薩,用平等心、恭敬心。而供養裏面,所有大乘經裏面佛講得好,法供養爲最,最大的功德是什麼供養?法供養。爲什麼?財供養固然能幫助人解決問題,是解決你現前生活上一點問題,不能解決你了生死出叁界的問題,更不能幫助你成佛作祖的問題,這個做不到,法供養可以做到。法供養一時做不到,但是阿賴耶裏面你已經種了佛法的善根,這就很可貴。我們今天聚集在一起來學習《華嚴經》,這什麼原因?阿賴耶裏面有「大方廣佛華嚴」,阿賴耶裏面這個善根種子從哪裏來的?過去生中一定是學過這個經典,聽過這個經典,或者是修過這個經典。爲什麼現在變成這樣?雖然過去有聽聞、有修行、有學習,功力不夠,依舊被煩惱習氣所轉,也就是名聞利養一現前,心就變了,佛法就忘記了,就又墮落了。一個成功的人,不曉得墮落多少次,不是一次就成就的,沒這個道理。但是一次比一次一定會提升一點,提升到一定的程度這才會有悟處。要遇到殊勝的緣分,長時期的能夠接受大乘經教的熏修,提升的幅度就快,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好事情,這一生很容易成就。

  我們這一生的緣可以說是相當的深,聽經能生歡喜心,雖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歡喜心生起來,這就是有相當程度的善根。如果能夠堅持不中斷,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會有悟處。如果你勇猛精進,真的接受,我花一年的時間紮叁個根,把《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修好。這一修好,我們淨宗這五門功課馬上就相應,一點都不難,也就是跟你講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願不難,你有基礎。現在聽到是容易,做起來困難,你沒有從基礎上紮根,如果從基礎上紮根,一點都不難。然後你能夠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小林居士學《無量壽經》,他就一部經,他其它的什麼也不聽,什麼也不看,就這麼一部經。他告訴我,這些年來專聽我講《無量壽經》的光盤,我還特意把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跟他的《白話解》都送給他,他手上有,他不看,他說我只看你這一樣,一門深入。我說:好吧,你繼續再看兩年,然後再可以廣學多聞,觸類旁通。這個方法是正確的,爲什麼?修定,一門才能修定,看二、叁個人的東西,心就定不住。經上這句話,你看這是怎麼講的,那些又是一個講法,會擾亂,這真的,一點都不假。過去我們學佛學教,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說這個道理,可是我們的做法雖然也專,沒有像胡小林這麼樣的專,他的真的專。我學習的時候,專是以一部批注爲主,我還要參考其它的,這就差了。他這個專做得比我還好,他所悟的境界我知道,他給我一說我就明了。我在佛法上用了五十八年的時間,他才兩年半,我看他再有兩年半就趕上我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道理我很清楚,他是真的專,我們專裏頭還夾雜一點,夾雜得不多就是。一夾雜多,那就不行。

  我們爲什麼夾雜?這是因爲要出來講經,老師告訴我,我講《彌陀經》,老師告訴我,用蓮池大師的《疏鈔》,或者是用蕅益大師的《要解》。我《彌陀經》講過很多遍,有時候專用《疏鈔》,有時候專用《要解》,但是有些比較難講的地方、難體會的地方,我還得看看像圓瑛法師的、谛閑法師的,看看這些老法師他們的講記裏頭這一段有沒有值得參考的,我還得看看。我頂多找兩個幫忙,我不會找第叁個,像胡居士他一個都不找,這個很厲害。但是他要出來講經的時候,我要把我的經驗告訴他,一定要找兩個現代人做幫手。我們能理解、能講的不必參考他的,遇到困難,看看他怎麼講的,會給我們一些啓示,能觸動我們的善根,會有一點小幫助。所以,一定要懂得取舍,不是真正有修有學的人,他的東西就靠不住。最好是證果,證果古人裏頭才能找到,今人太難了。今人我們找到什麼?他有修、他有學,也就是他做到信、解、行,我們要找這樣的老師。只有信解沒有修行,這個不行,這決定靠不住。古人是有信解行證,這樣的善知識就太難得,遇到這樣的善知識肯定成就。

  所以供養裏面法供養是第一,我們要懂得如何在古大德裏面選好的東西,而現在人能看得懂,太深了現在人看不懂,有困難,要現在人能看得懂。像明清還可以,注疏就比漢唐那時候要淺得多,漢唐時候難懂,明清距離我們近,近代,民國初年也有些大德,他們的東西很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供養是以法供養爲最,法供養裏當然還是要用錢,你看就有財供養。法裏面,大乘佛法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斷煩惱、學智慧,這裏面就有無畏的意思在。所以一舉叁得,圓圓滿滿包含了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果報是圓滿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九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