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思考題 第七品 第八品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七品)

  第95節課

  572、名詞解釋:精進 懶惰

  573、我們爲什麼要精進?請以教證、公案、自己的體會進行說明。

  574、在世間的工作學習中勤懇努力,或者在打麻將時廢寢忘食,這些是否叫精進?爲什麼?平時你精進嗎?請舉例說明。

  575、懶惰有哪叁種?請結合周圍的事例詳細分析。

  576、具體解釋同惡懶惰的因是什麼?你有幾種?以後有什麼打算?

  577、在本節課中,作者教你怎麼樣思維死亡無常?

  第96節課

  578、世人成天貪執世間八法、做無實義的事情,這是由什麼心態導致的?我們應當如何斷除?

  579、《法句經》雲:“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勵力行精進。”對于這句話,你有什麼體會?

  580、爲什麼說死亡的來臨毫無征兆?本論是從哪個方面來闡述的?

  581、你對死亡是怎麼認識的?今後有何打算?

  第97節課

  582、怎樣依靠思維後世的痛苦,來斷除我們相續中的懶惰?

  583、爲什麼說人身是渡越輪回苦海的船筏?請具體分析它的價值和意義。

  第98節課

  584、爲什麼說佛法是一切安樂之因?你有哪些深刻體會?

  585、請從加行、正行、後行分別闡述,你如何對治自輕淩懶惰?

  586、有些人認爲衆生不是佛,原因是佛不可能有無明煩惱,對此你怎麼理解?

  587、解釋頌詞:“佛身能現故,真如無別故,具種故衆生,恒具如來藏。”

  第99節課

  588、有些人說:“雖然精進能成佛道,但此過程中必須修持施舍頭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進修持。”這種說法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589、爲什麼說輪回之苦遠遠勝過精進修行的痛苦?請以教證、理證、比喻進行分析。

  590、如果有人說:“學佛需要經常供養,這個我做不到,所以不願意皈依。”你應該怎麼勸誡他?

  591、以前你是如何評價孔孟之道的?學習了佛法之後,有哪些改變?

  第100節課

  592、有些人一聽說大乘要布施身體,就膽戰心驚,覺得特別可怕,爲什麼作者反而會說它很溫和呢?

  593、有些人因害怕犯戒而不敢入密宗,請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594、衆生感受身心苦害的來源是什麼?爲什麼說菩薩沒有這些痛苦?

  595、在社會人群中弘揚佛法,應該注意什麼?你以後會怎麼做?

  596、進入大乘修行之後,爲什麼不但沒有痛苦,反而有快樂?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第101節課

  597、有些人不敢進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方可圓滿菩提,時間太久遠了。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598、學習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樣的?

  599、精進利益衆生的助緣有哪六種?請一一解釋。

  600、有些人經常問上師:“我學佛這麼多年了,爲什麼還沒有開悟啊?”對這種現象,你如何看待?

  第102節課

  601、若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會導致什麼過失?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

  602、你在學習佛法、幫助衆生方面有哪些計劃?你今後以什麼方式來度過難得的人生?

  第103節課

  603、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什麼?它是由什麼而産生的?爲什麼這樣說?

  604、有些人業力現前時,祈禱叁寶似乎沒有感應,便對佛教退失了信心。對此你怎麼看待?

  605、“衆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對于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606、學習佛法的基礎是什麼?爲了打好這一基礎,你今後應該怎麼做?

  607、什麼叫引業,什麼叫滿業?引業和滿業有哪四種不同情況?請舉例說明。

  第104節課

  608、什麼叫善惡業的特殊之果?請詳細分析善業特殊之果的殊勝性。

  609、有些人提起殘忍之事會毛骨悚然,可是聽到地獄的描述,一點感覺都沒有,這說明什麼?若認爲地獄的痛苦不存在,會有什麼過失?請以教證、理證加以說明。

  610、爲什麼造善業會得到快樂、造惡業會感受痛苦?你今後有何具體打算?

  611、有些人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遭到別人的輕辱誹謗,就不願意再發心了。這時候你會怎麼勸他?

  612、做任何事情之前,應當如何觀察抉擇?此舉有什麼好處?你是這樣的嗎?

  第105節課

  613、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廢、有頭無尾,會導致哪些嚴重過患?請對應頌詞一一說明。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在聞法等做善事方面有什麼打算?

  614、我們應該生起哪叁種自信?其各自的含義是什麼?請以你自身爲例進行解釋。

  615、爲什麼說只有我才能度化衆生、弘揚佛法,其他衆生肯定不行?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什麼?

  616、有些人在學佛過程中,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想徹底放棄。對于這種人,你應該如何勸導?

  第106節課

  617、不具足“力之自信”的人,在行爲上有哪些表現?請舉例說明。

  618、我們現在不能精進的兩大違緣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

  619、佛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如何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小乘、大乘、密乘在對治煩惱方面,側重點有何不同?

  620、傲慢與自信有什麼差別?傲慢會導致哪些過患?請以你周圍的事例進行說明。

  第107節課

  621、傲慢與自信有什麼不同?你平時是怎樣區分這二者的?

  622、什麼是真正的英雄?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樣做會有哪些利益?

  623、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上中下叁等人有什麼差別?你屬于哪一種?

  624、現在末法時代,外境的誘惑非常強烈,作爲修行人,你該怎樣護持自己的道心?請舉例說明。

  第108節課

  625、什麼叫“歡喜”助緣?它可以對治哪些方面的懶惰?

  626、世人追求的快樂,與修行人追求的快樂有何本質上的差別?明白此理之後,我們應當怎樣做?

  627、作者用“嗜刃上蜜”這一比喻,想說明什麼道理?對此你有哪些體會?

  628、爲什麼應該對善法産生歡喜心?請從本體和果的角度進行說明。

  第109節課

  629、“放舍”助緣有哪幾種分類?其主要差別是什麼?這樣做有何必要?

  630、前面說修持善法若中途放棄,會有五種過失,而這裏又說可以放棄,二者是否矛盾?請說明你的理由。

  631、在修持對治方法時,應該怎樣不放逸和護持正念?請用比喻進行對比說明。

  632、如果沒有謹慎護心,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危害?對此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第110節課

  633、什麼叫實行力和控製力?在對治懶惰的過程中,應當如何運用這兩種力?

  634、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時,需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攝持?這樣會有哪些利益?

  636、學習本品之後,你在精進學佛方面有何打算?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八品)

  第111節課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沒有專注于佛法,原因是什麼?應當如何對治?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638、爲什麼要斷除親友、名利等世間俗事?應該怎麼樣斷除?

  639、禅修爲什麼需要良好的環境?爲此你有何打算?

  640、名詞解釋:外散亂 內散亂 寂止 勝觀 九種住心

  第112節課

  641、爲什麼說貪執無常的親友,是非常愚癡的行爲?我們應怎樣將此轉爲道用?

  642、假如自己如願以償,得到了所喜愛的人,是否就會從此滿足?爲什麼?對此你有哪些感受?

  643、爲什麼說“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請分析其中的邏輯關系。

  644、無常的親友爲何能毀壞常有的解脫法?這種說法是否矛盾?爲什麼?

  645、本論中“凡愚”的範圍包括哪些?如此鑒別有何必要?常與這些人交往接觸,會有什麼過患?

  第113節課

  646、爲什麼說與凡夫愚者交往時,對他們沒有利益,對我們也沒有利益?

  647、既然與凡愚相處有害無利,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是否與大乘菩提心相違?爲什麼?

  648、在修行的時候,爲何要選擇適當的環境?應盡量避免與那些人接觸?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

  第114節課

  649、正式講課之前,上師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幾點?你平時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650、修行人理當以什麼原則與人交往?爲什麼要這樣?

  651、請以比喻說明,出家人與施主之間應保持什麼樣的關系?否則會有哪些過患?對此你有何深刻體會?

  652、爲什麼說貪執將會導致無量痛苦?請從出世間、世間的角度一一分析。

  第115節課

  653、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名聞利養?請說明你的理由。

  654、在聽到別人贊美或毀謗自己時,應該怎樣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對?世間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樣對待的?

  655、在利他的過程中,衆口難調,無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滿意,這時候應該怎麼辦?你以前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第116節課

  656、前面講菩薩要全力攝受衆生,這裏又說要舍棄凡愚,前後是不是自相矛盾?爲什麼?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哪種誤區?

  657、寂靜處的友伴和處所分別指什麼?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樣創造寂靜環境修行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