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但是還是要你專一部經。五經一論一定要修,一定要學,學了之後,你這一生在五經裏面選一部,這才叫專,才叫一。還能涉獵其它的嗎?可是涉獵,基礎,那是講根本,根本就是儒釋道叁個根,具備這叁個根,五經裏面專攻一部。我是感覺到五經都要念、都了解,選擇一種做爲自己每天的定課。有能力、有時間的,選《無量壽經》好。過去出家人,我知道弘一大師,這說了大家都知道,弘一大師出家之後,一生他專一《普賢菩薩行願品》。他早晚課就是受持《行願品》,《行願品》背得很熟,這是五經裏面的一種。如果我們年歲大了,根性不利,記性也不好,那你就選小部,《佛說阿彌陀經》最好。如果再小的,再小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行。這一章在淨宗裏面就是一部經,文字不多,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這二百四十四個字,都行。再不然就學鍋漏匠,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好,你看人家叁年不是自在往生了嗎?他專他一,鍋漏匠不認識字,《大勢至圓通章》也不行,他也受不了。一句名號,就那樣念叁年,他就成就了,自在往生,沒有一點點疾病,站著往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鍋漏匠跟我們是同一個世紀的人,抗戰之前。關鍵就在專心、守一,誰能做到誰就成功。
要知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深妙禅,就是我們在此地講的出世間上上禅,你可不能把它看輕。爲什麼?你想想,世間禅修成了,四禅八定,不過是色界天、無色界天而已;出世間禅修成功,也不過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而已。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成功,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它跟《華嚴經》上所講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平等的,它不是出世間上上禅是什麼?我們如果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搞清楚,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千經萬論都是在勸導我們、都是在指導我們這麼一個方向,這樣一個目標,你要能接受,你是上上根性,爲什麼?你這一生成佛。你能說念佛不是禅嗎?修禅的人要不能回向往生淨土,那比念佛人差得太多,怎麼比也比不上。學教就更不必說了。
在教下,你們想想學《華嚴》的,真學《華嚴》,他修什麼?在《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給我們做榜樣。善財童子,我早年,民國六十年,我開始第一次講《華嚴經》,也講了很長時間,應該差不多有十七年,但是那個時候常常出國,斷斷續續講了一半。《八十》講過一半,《四十》也講了一半,特別在《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行願品》全文。我講到一半,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想了一個問題,善財修什麼?講的時候囫囵吞棗,比現在差得很遠,那時候到底是年輕,功底都不夠。我就在經裏面去找,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在《華嚴經》裏面,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入門弟子,是登堂入室,是傳法的弟子。我們看到經文裏面記載,文殊、普賢都是念佛求生淨土,那是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承傳大法的弟子,他肯定是修這個法門。我們講經的時候確實疏忽了,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然後再把五十叁參細細的來看看,一點都不錯。爲什麼?中國諺語常說先入爲主,文殊菩薩介紹他去參訪的第一個善知識,那就是先入爲主。第一個善知識是德雲比丘,《八十華嚴》叫德雲,《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翻譯翻的不同,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德雲比丘修什麼法門?般舟叁昧,般舟叁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你看他頭一個示現這個,這就叫先入爲主。
德雲比丘,就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傳授善財童子二十一種念佛門,這二十一種一展開,就是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講的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二十一大類,歸納爲二十一類。這就說明什麼?門門都是念佛法門,這不可思議。我們是想到這個問題,回過頭來再看這個經,看出門道出來。然後再繼續往下去,當中五十一個善知識,五十叁參,五十一個善知識,代表什麼?代表無量法門,把無量法門歸納爲五十一類。代表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才曉得這個法門廣大。善財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他在文殊菩薩會上是開根本智,五十叁參是成就後得智。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對這個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佛法智慧是真實的,通過曆練的,這是真實智慧。
每參訪一個法門,你看到最後「戀德禮辭」,這句話告訴我們,參訪這個善知識,向他請教,承蒙他開示教誨,非常感謝,禮拜,辭了。辭了是什麼?辭的意思很深,是離開他的地方到別的地方參學,這裏頭更重要的一個引申的意思,沒有學他,不學他的,聽他的,他東西我都懂,我還是念阿彌陀佛,如如不動,他還是專還是一。一直到末後,最後一參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沒有禮也沒有辭,你看那一頭一尾,才曉得善財童子是專修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個念佛的人,沒有一樣不通達。實際上,五十叁參在哪裏?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從早到晚,看到的許多人許多事,那就是五十叁參。看到怎樣?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慧,心裏怎麼樣?如如不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定。定慧等學,不愚癡,不胡塗,沒有一樣不知道,可是一樣也沒有放在心上,心上只放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華嚴法門裏面講的妙用,隨緣妙用,五十叁參是隨緣,妙用是什麼?是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在意,就是你看到、聽到,你都放在意識裏面,那就錯了。不要放在意識裏頭,我們講不要放在心上,這大家更好懂了。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善的也好、惡的也好,染的也好、淨的也好,都不要放在心上,爲什麼?清淨心裏面什麼都沒有。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他是講「何處惹塵埃」,我們不說惹,根本就沒有,還惹什麼!說得更徹底一點,沒有。只有阿彌陀佛,妙!妙不可言。
我們早年在佛光山教書,那時候佛光山裏面的老師,有星雲法師,他自己也擔任課程,還有會性法師,有兩位居士,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還有我一個。我們有一天在一起聊天,吃飯的時候,好像是方倫居士提出來的,他說:我們的學生考試,如果考卷發下去,他在考卷上寫滿阿彌陀佛,這個怎麼處分?你說他是及格還是不及格?我們這幾個老師大家說,這個還是要通過,不能不通過,他跟佛法相應,他心裏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它的。古來大德常常有這種教誨,你無論什麼事情向他請教,他回答你「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他沒有第二句話說。他自己的修功就這樣的傳授給你,他會成就,你跟他一樣,你也能成就。千經萬論,《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什麼?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佛法,要舍。世尊自己在經上也講了比喻,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好比「黃葉止啼」,這句話是佛說的。「黃葉止啼」是什麼意思?善巧方便,你別以爲當真。當真是什麼?真性裏頭一法都沒有,一法不立,那是真正究竟法。說出一法,你要是執著這個法,錯了,佛說的一切法,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那你就是真正得到。你要一分別、一執著,這個法都變成假的,都不是正法,變成邪法,你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開經偈》真寫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聽到佛法之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真解如來真實義。這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跟諸位說,四聖法界也做不到,只有出世間上上禅人他做到了,他懂得。
形象上跟一切衆生和光同塵,沒有兩樣,心裏上完全不一樣,叫真修行人。我們再回想一下,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在我們中國,曆代這些祖師大德,真正成就的人,真正成就是什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示現在世間,跟《還源觀》裏面所講的四德完全相應,四德我們還沒有學到,在後面。第一個「隨緣妙用」,第二個「威儀有則」。隨緣妙用是我剛才講的,形象上跟大家完全相同,內裏頭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用。我們修淨宗,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其它的絕不放在心上,就是妙用。「威儀有則」,這一句寫出來了,「威儀住持有則德」,威儀是什麼?行住坐臥完全跟戒律相應,嚴持戒律。我們今天講與《弟子規》相應、與《十善業道》相應、與《感應篇》相應,給一般大衆做出最好的榜樣,來做示範的,這是身教。「柔和質直」,柔和是表現在外面,外面要柔和,內裏面,質直就是真誠,內心要真誠,攝受一切衆生,接引一切衆生,教化一切衆生。最後一條,代衆生苦,「普代衆生受苦德」。我們受苦是什麼?給人看的,給衆生看的,就是把世尊最後的遺言「以苦爲師」表現出來。「威儀有則」就是持戒,佛最後涅槃的時候留這兩句話,以戒爲師,以苦爲師,可見得這兩條是性德裏面的兩種。以苦爲師是普代衆生受苦德,做樣子給他看。我們以清淨心、以真誠心,苦不苦?不苦,苦裏頭有樂,是真樂。你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大乘教裏面常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苦裏頭有法喜充滿,這裏頭意思深。所以念佛法門決定不能夠輕視,是《華嚴》、《法華》最後的歸宿,是無上的法門。我們一定要懂得專心、守一,這一生就決定成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