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作阿賴耶識也行,稱它作如來藏也行。佛對于這樁事情,說的名詞超過一百種以上,都是講這樁事情。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不要去執著他的言語文字,你真的學到,真的明白,覺悟了。
《勝鬘經》上也有一句話,「一切衆生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爲如如所攝,故名藏也」。這個如如就是真如。那我們又看到一個名詞,一切衆生沒有能夠超出如如境,都在如如境之中,這個如如就是真如。用兩個如字,一個如是性,一個如是相,這說什麼?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講這兩個字,金是體,黃金,黃金可以做出種種花樣來,種種的首飾,那是相。相就是金,金就是相,器如其金,金如其器,它是一不是二。但從相上說它是兩個不相同,從性上講完全相同。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十法界依正莊嚴,相不相同,千差萬別,但是性相同,都是真如法性變出來的,是一不是二。佛法裏這種話我們看多了,也聽得很多,可是感受不深刻,有這麼個感受,不深刻,自性沒見過。我們學佛同學,有一位同修他就是做首飾的,那時候韓館長還在,他邀請我們參觀他的展覽室。展覽室很大,大概有我們這個攝影棚兩個大,裏面展覽著他們自己工廠製作的首飾,大概有兩萬多種,沒有一個相同,完全是黃金造的。不過他做的是假首飾,不是真的。太美了,但是它是鍍金的,是真金鍍上去,鍍金的,你到那裏一看,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這種裝飾品確實很賺錢,爲什麼?丟了也不心痛。你買一件大概美金不過十幾塊錢,丟了不心痛,比真金還好看,它是鍍金的。我們一看到這個場面,因爲他們都是學佛的人,我說佛經上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現在擺在面前,大家看到了。那個器是什麼?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金是什麼?金就是法性,就是此地講的真如,此地講的如來藏,同一個體。
如果真的能契入這個境界,自自然然的他的性德就流露出來。什麼德?愛心,要知道愛心是自性的性德,不是學來的。他會愛什麼?他愛整個宇宙,愛一切衆生,就是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心自然生出來。現在這個大慈大悲心是被你的欲望障礙住,被你的自私障礙住,順你意思的你喜歡他,不順你意思你就不喜歡他,所以你的愛心是有分別的。佛法裏面講到慈悲,常說四種不同的慈悲,叫四緣。凡夫裏面有慈悲,不能說沒有,他有愛,這個愛叫什麼?「愛緣慈悲」,喜歡你,對你就有慈悲,不喜歡你就沒有,這是凡夫。凡夫裏面心量大的人,見識廣的人,他的愛心就比較擴大,「衆生緣慈悲」。像《弟子規》裏面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什麼人他對他都有愛心,可是對動物他就不愛,對樹木花草他就沒有那種愛心。所以那個愛心雖然是擴大,不足,不圓滿。到菩薩,菩薩有「法緣慈悲」,像阿羅漢、菩薩他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對一切衆生有慈悲心,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他都能夠平等的愛護。雖是平等愛護,他有條件,爲什麼?同一個性德,同一個體性,他起心動念、分別習氣還沒有斷。到如來的果位上,叫「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的。菩薩愛還是有條件的,佛的那個愛沒有條件,完全回歸到自性,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知道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己是一體,一個自性,所以這種大慈大悲就沒有任何條件。到什麼時候這個慈悲心會生起來?起心動念放下,這個心就起來。所以無緣慈悲是起心動念蓋住了,放下,它就現前。放下分別執著,法緣慈悲就起來;有分別執著,法緣慈悲起不來。最大的,衆生緣慈悲。一般六道裏面的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他那個愛心只限于愛緣慈,我們一般講感情的,那每個人不一樣。這是說一切衆生沒有一個能夠出如如境,統統爲真如所攝,這個跟前面經論所說的大同小異。
「則衆生爲如來所攝也,是如來藏衆生」。這句話很好,如來裏頭藏著有衆生,衆生裏頭藏著有如來,就是你從哪個地方來看。倉庫裏面藏著有貨物,貨物被這倉庫收藏,就這麼個意思,你搞清楚了,怎麼說都行。這裏頭含的深意(很深的意思),就是我們自性裏面含藏著一切萬法,這是有這個意思。在我們現在凡夫位置裏面,雖然是凡夫,雖然是迷惑顛倒,可是一切諸佛圓滿的大法也在我們煩惱當中含藏著,我們煩惱裏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圓滿的智慧大法,這是一個意思。所以轉煩惱就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叫煩惱,它是一不是二,一樁事情,一體的兩面。
下面是《起信論》上有這麼一段話,「如來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門」,這個前面意思說過了。「以其在于衆生位故」,這個意思前面沒說。在六道衆生的分上,如來藏心有和合、不和合,這意思還是講的對立。凡夫見思煩惱裏面的邊見,邊是二邊,和合、不和合是二邊,現在科學家講相對,有相對的二邊。「若在佛地則無和合義」,如果在佛,就是覺悟的人,這個和合的意思就沒有了。這是前面我們學習過,我們舉電影,你看電影的底片,膠卷,一格一格的,那就是不和合。每個畫面都是獨立的,前面一格沒有到後頭一格來,後面一格也沒有進入前面,一格是一格的,根本就沒有和合,覺悟了。迷人是什麼?迷人看這個銀幕以爲是和合的,不知道它是念念不相應,不相到。一個念頭起一個畫面,這個是物質現象,同時裏面有精神現象,所以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從念頭起的,但是每個念它不一樣,雖不一樣它又相似,它不是完全相同。這個在江本水實驗可以能夠看得清清楚楚,他這十幾年來做幾十萬次的實驗,他告訴我,沒有兩個結晶是完全相同的,他在顯微鏡之下看,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這是佛經上講的念念不相到,念念不一樣,前念跟後念就有差別,大同裏頭有小異,不可能完全相同。這是說明這個道理,這是所攝的意思。
第二個意思,藏有隱覆的意思,「隱覆之義,真如在煩惱中時,爲煩惱隱覆如來之性德,而不使顯現,故名如來藏」。這就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有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華嚴經》上說妄想,這妄想很細,我們沒有法子想象,我們講妄想,總是講打個妄念,認爲是妄想,其實不是,妄想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實在講我們也不知道,真的佛說的什麼叫起心、什麼叫動念,我們不知道。古來大德的批注,實在講注得是很好,可是我們看不懂,總是看了之後,以自己的意思來解釋,那不是他的意思。我學佛,可以說沒有一天不讀經,到今年五十八年了,這樁事情到最近這幾年才算是有一點明白,所以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對話,我才恍然大悟,那個起心動念是太微細了。
這段對話我節錄在這上面,這個也印得很多,可以給諸位做參考的。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這講凡夫,我們心裏起念頭,這個念頭很粗很粗,我們自己很明顯的感覺。這個念頭裏有幾個細念(微細的念)?是多少個微細念頭,讓我們能感到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有幾個相(相分)?有幾個識?相分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彌勒菩薩回答釋迦牟尼佛,他說一彈指,這一彈指的時間很短,這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他用的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多少念?我們現在算起來是叁百二十兆,這是一彈指,叁百二十兆。一彈指這個一念我們大概能感覺到,實際上是叁百二十兆這個細念組成一個念頭,我們能感覺到。「念念成形」,每一念都有物質現象,換句話說,就有叁百二十兆個物質現象,這物質現象裏頭絕對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的。「形皆有識」,每個物質現象裏面都有見聞覺知,有的有受想行識。這個我們怎麼會曉得?這是科學家到現在從來沒有發現過的。現在科學家發現,他說物質是假的,無中生有,這個講對了,但是哪有佛經上講得這麼細!
物質現象的來源是念頭,念頭就是講的起心動念,在佛經上有個名詞叫「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起心動念,太微細了。佛怎麼知道?用定功知道的。你的心靜下來,靜到極處,這種微細的波動你就能發覺,你能感受到。所以佛說八地菩薩他看到了。八地菩薩的定功,我們往上看,八地上面,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是究竟圓滿佛,五個位次。一共多少個位次?五十二個位次,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一共五十二個位次。五十二像五十二層高樓,最上面的五層他們知道,這種微細的念頭他們感受到了。愈往上面去愈清楚,八地是剛剛感覺到,到九地、十地是愈來愈清楚,到十一地就很明了,十一地是等覺。所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不是儀器能夠偵測得出來的,儀器沒有這種能力,也不是數學能夠演算出來的,是禅定裏面的現量境界。形皆有識,精神跟物質同時發生的,不是真的。你看時間多短?一彈指裏面的叁百二十兆,一彈指,叁百二十兆個念頭過去了。現在我們習慣是用秒爲單位,一秒鍾我們大概可以彈四次,那再乘四,乘四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看這個速度。我們現在看看電影裏面放的膠卷,就是幻燈片,電影現在的速度一秒鍾二十四張。現在我們現前的環境,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秒鍾就像電影放格子一樣,放多少?一千二百八十兆,我們怎麼知道它是假的?連二十四張,一秒鍾二十四個生滅,我們在電影銀幕裏頭已經受騙了,以爲它是真的。現在速度從二十四分之一秒,把它提升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想想看這個境界,我們讀了這段經文才明白。所以妄想我們很難體會,模模糊糊的,妄想,不知道妄想是這麼一個境界,太微細了。
從妄想裏面就起分別,從分別裏面就起執著,愈來愈粗。有執著,六道就現出來,所以六道是執著變現的,它具足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六道,出現這個境界;執著沒有了,只有妄想、只有分別,那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合起來叫十法界。如果分別、妄想都沒有,還有妄想習氣,這…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