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集▪P4

  ..續本文上一頁,一生爲我們表演的十善、五戒、十戒、叁聚淨戒,他圓滿的,你找不到缺點。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所以首先要因戒得定,第二才因定開慧,因定開慧是什麼?破迷開悟,這是上第二層樓;最後轉凡爲聖,那到頂層,叁層樓是這麼來的。現在學佛的人,爲什麼不能成就?他第一層不要,他就想到第二層,想到第叁層,結果是一事無成。學了一輩子還是沒有辦法脫離輪回,還是要業力去受報,這就冤枉。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那你就是肯定要紮叁個根。這個地區的居民人人都紮這叁個根,這個地區就是古人所講的禮義之邦,和諧社會。這個地區的人有禮,這個地區的人善良,這個地區的人不造惡業,這個地區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天堂。

  我們大家真的有這種認知,好好努力,能不能做到?肯定可以做到。對自己切身的利益,我們常常講的,學佛的人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切身的利益好處。年歲雖然年年增長,老而不衰,你的精神體力不衰,心地善良,心地清淨,沒有疾病。最後怎麼不死?身體時間用久了不能再用,不能再用換個身體,不是死,換得很自在。曉得就像衣服穿髒了脫掉換一件新的,怎麼不自在!這一點都不假,生死自在。到哪裏去清清楚楚,再回到人間來也清楚,這是講到我們切身的利益。世間人夢寐所希求的,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都教給你,生財有大道,求智慧、求健康長壽都有道理。明白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去修學都能得到,這個在佛門裏是小事一樁,這不是大事,很容易得到。《了凡四訓》,諸位如果是真的去讀,真的去學習,這叁樣東西你都得到。《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也講這個事情,俞老先生跟了凡先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年齡大概相差十歲的樣子。俞淨意先生年歲大一點,袁了凡年輕一點,他們年齡大概相差十歲,同一個時代的人。都是受到高人指點,自己相信,沒有懷疑,真的斷惡修善,改毛病、改習氣,爲我們大家證明了佛法裏面所講的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他沒有求長壽但是延年益壽,不求也得到,你造的是因,有因它就有果,所以不求也得到,何況真正學習大乘普度衆生。下面這一句:

  【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

  這是菩薩境界,我們學不到的,雖學不到,我們學相似的。這是講應化無礙,事事無礙,應化自在!像《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示現十身,互用無礙,我們在經典上讀到很羨慕。實在講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做到相似的無礙。我們是這麼多年學佛,所以有那麼一點小智慧,放下了分別執著。我們跟不同的族群和睦相處,跟不同的宗教融成一體,他不容我,我可以容他,這就是『多身入一』。我們在新加坡,早年我在那裏住了叁年半將近四年,新加坡有九個宗教,多!我們是一個身體,我九個宗教都學,平等的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個宗教裏面它供養的神我都去拜,每個宗教經典我都去學,我學得很認真,我尊重他們,自己學謙卑,尊重別人、禮敬別人,向他學習。所以我常常告訴我們的同學,要跟我一起學的,你看看我們佛門,我們稱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跟佛什麼關系不是很清楚嗎?師生的關系。稱本師是根本的老師,啓蒙的老師,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的老師,這叫本師,我破迷開悟是從他這裏學來的。自稱弟子,叁寶弟子,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系。諸位要曉得,宗教裏頭沒有師生關系的。

  我們把佛法裏面這個關系,可以應用到所有宗教,我們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應用在基督教裏頭,也是南無本師耶稣基督,南無本師穆罕默德。你們求學有好多個老師,不是嗎?可是開始學要一個老師,這是中國人,中國人自古以來開始學是一個老師,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你可以拜很多老師?你在這個老師會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得清淨心之後,你在這個老師會下就畢業了,我們中國人叫出師,你可以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之後廣學多聞。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不就是五十叁位善知識嗎?五十叁個老師。他的根本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座下得根本智,就是得清淨心。清淨心得到之後,也就是像《無量壽經》經題,他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清淨平等覺」,他得到了。得到之後,老師就告訴他,你可以離開我這裏,可以畢業了,到處去參學,成就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你只要一接觸、一聽你就明了,你不迷了,廣學多聞。佛門裏面常講的四弘誓願,第一個叫你發心,發大菩提心,「衆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苦難衆生你要發心去幫助他,你要發心去照顧他,你要發心去成就他們,這是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是幫助別人,先要幫助自己,你自己不能成就,你沒有辦法幫助衆生。

  成就自己頭一個成就德行,我們今天講素質教育。德行是什麼?德行是把煩惱斷掉,德行就現前,自性的性德就流露。現在我們是煩惱,無明是煩惱,妄想是煩惱,分別是煩惱,執著是煩惱,統統把它斷掉,斷掉之後清淨平等覺就現前。這一現前,你就要提升,「法門無量誓願學」,五十叁參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成就無量智慧,你才能幫助衆生,你才能圓成佛道。都教得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學習。所以自己有這一點點智慧,我們去學所有的宗教,那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要真學,要以他們爲老師,善財童子就是這麼成就的。我學基督教,耶稣是我的老師,摩西是我的老師;我學《古蘭經》,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師,你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我們自己是他的好學生,他是我的好老師,我是他的好學生,宗教之間的隔閡沒有了,矛盾沒有了,沖突沒有了,變成一家人。所以我們對于任何宗教謙卑,對于任何族群謙卑,對他們尊敬、敬愛、關懷、照顧,互助合作,他有困難我們能幫上忙一定要幫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多身入一鏡像觀」,鏡像是比喻,也就是我們學毘盧遮那佛,他能現無量身互用無礙,成就自己的圓滿後得智。末後一條,那是講到究竟處:

  【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隨舉一法都可以作主,都可以作伴,我們還是以宗教來說,大家容易懂,也容易來學習。我進入佛的大殿,佛是主,所有一切宗教都是伴,爲什麼?你是來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佛是老師。如果我入基督教的教堂,基督耶稣是主,主席,《聖經》是主,我是來參學的,是來學習的,主就是老師,伴就是學生,他們的教接受、容納,他不排斥,我向他學習。我走入清真寺,穆罕默德是主,他們叫安拉,安拉是主,《古蘭經》是主修的經典,我們自己是好學生,最虔誠的穆斯林。入哪個道場,那個道場是主,我們是來參學的,是學生的身分,你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這是什麼?廣學多聞。這裏面宗教與宗教有沒有比較?不能比較,我們是學生,只能接受老師的,不能批評老師。佛講到究竟處,爲什麼不能批評老師?都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裏頭出現的,裏頭沒有對立,裏面沒有矛盾。所謂矛盾、對立,從哪裏來的?是從我們凡夫不善學、不會學,從自己的分別執著裏面出生的,不是經典的。所以不同的宗教是一家,不同的族群是一體,這個世間多美好!世界是和諧的,宇宙是和諧的,找不到對立,找不到矛盾。所以佛教給我們,真正修行從哪裏修起?從消除對立修起。我覺得從這裏下手功夫真正會得力,從內心深處把跟人對立的念頭化解,本來沒有對立,哪有什麼對立!因爲你有執著才有對立,你有分別才對立,你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對立!所以我們曉得,阿羅漢沒對立。然後再推廣,于一切事沒有對立,于一切萬物沒對立。然後我們的意念,能夠跟人、跟事、跟一切萬物起感應道交,起這個作用。這種作用,現在人稱之爲特異功能,或者稱之爲神通,其實那是自性裏頭的本能,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一些,這個能力就現前,就有感應。

  所以『主伴互現』,沒有一定的主,也沒有一定的伴,十個宗教哪個宗教今天當主席,其余九個是伴,主席是輪流做的,所以個個都是主,個個都是伴,主伴圓融。『帝網』是比喻,「帝」就是帝釋天,我們中國人叫玉皇大帝,外國人叫天主。「網」是帝釋天他大殿上的羅網,這個東西是裝飾品,美不勝收。我們人間也有,你要是看古時候的宮殿,在中國好像很少,但日本很多。諸位到日本去參觀古老的寺廟,你看它上面有銅絲編成的網,這是爲了保護怕人碰到,它是高度藝術品,你能夠在外面看得見,你手不能去摸它,同時也防止鳥雀去做窩,它起這個作用,這是藝術品。帝釋天的羅網,每個網之間都有寶珠,這個寶珠光光互映,美不勝收,舉這個做比喻,「主伴互現」。宇宙之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主伴互現裏面看出莊嚴無盡。這與我們前面所說的叁種周遍,是這一條的理論依據,展現在我們生活裏面,展現在我們與大衆相聚會的場所。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