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正藏》,人家送我的盤片,兩片,裏面能夠含藏一部《大藏經》,不可思議!其實佛法裏面講,你看極微之微,這一微塵裏面含藏的是整個宇宙的信息,我們科學跟它比相差還太遠,沒有法子跟它比。人家一微塵裏頭含藏整個宇宙,過去、現在、未來全在裏頭,你這一個晶體還那麼大,含藏的東西不多,非常有限。所以科學家還要認真努力,距離佛經裏所講的差得太遠了。這是第一個特性,這麼小的一粒微塵周遍法界。第二個特性:
【一塵出生無盡遍。】
這一微塵裏面它能出生無盡無量無邊的境界,這我們無法想象的,怎麼解釋?所以我看到這句,就想起我們小時候玩的萬花筒。有人送我一個,擺在此地,這萬花筒。我們把這個萬花筒比喻作一微塵,你只要轉動,這裏面千變萬化,沒有數量,也沒有相同的;在這麼一個小的玩具裏面,能夠有相似接近的道理在裏面。真的『出生無盡』,這就是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大千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裏面告訴我們,這個宇宙之間的世界沒有邊際,無量無邊,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內外是一如,內外不二,這個妙,這才叫奧秘。這不是人爲的,不是哪個發明的,法界本來就是這樣子,自性它就是這樣的,出生無盡。怎麼個出生的?後面會告訴我們,從心想生,你怎麼想,它就怎麼變。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境是外面的世界,整個宇宙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于是我們就明白了。所以我們講淨土我就說這樁事情,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在這個地球有沒有兩樣?我們從出生無盡就知道,沒有兩樣。沒有兩樣,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差距那麼大?那個世界是清淨的世界,是沒有絲毫煩惱的世界,真的是極樂,什麼樣的苦它都沒有,都是自性圓明體裏面現的,心現識變的。
我們從經典裏面得到一個信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那個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明白了,他們那裏的居民人心善,上上品十善,所以他這依報的環境,山河大地,變得非常之美,就這麼個道理。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居民跟極樂世界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我們是上上品的十惡,所以外面的環境變得都不好,天災人禍。自然災害那麼多,從哪來的?我們的念頭所感得的,道理從這裏來的。現在我們要拯救這個世界,怎麼拯救?只要我們斷惡修善,回歸自性,我們這個地球就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這佛法理論上講得通,事情也真做得到,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能完全轉過來,只要你轉個少分,極少分,效果馬上出現。我們自己去做試驗,我們不能叫別人斷惡修善,先叫自己斷惡修善,我自己真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居住的環境就變了,我居住的環境就特別清淨。你講空氣汙染,什麼汙染,我這裏比別人就不一樣。我這個地方的樹木花草比其它地方就特別的繁茂,花香鳥語,人清淨長壽。我們種菜在澳洲,因爲院子很大,所以做了個大菜園,我們的菜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用什麼東西來種植?用愛心、用佛號、用佛門的音樂放給這些蔬菜聽,蔬菜長得特別好。我們也有很多果木樹,結的果實比我們鄰村的就好得太多。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我們用心來轉外面境界,小環境,真的轉過來了。
小環境裏面的小動物,我們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共存共榮,這個試驗都成功了。菜園裏面我們種菜,會留一塊地方專門供養那些小蟲,那些小蟲聽話,牠就到那裏吃,隔壁這個菜,距離也不過就是一、二尺的距離,牠就不去,很聽話,很能夠遵守約定。所以我們跟那些動物相處比人好處,牠守規矩。我們的果木樹也指定了幾棵,那裏面結的果子鳥可以去吃,沒有指定的鳥不能吃。所以我們果木不需要用什麼包保護,不需要,鳥不會去吃。我們能這樣做,都是從佛經裏面講的這些道理,境隨心轉。這些動物是我們生活環境裏面所謂是人事環境,動物,花草樹木是植物的環境,山河大地也是屬于礦物的環境,虛空當中的現象是自然環境,統統隨著念頭在轉。如果我們臺灣這個地方的居民,兩千萬居民都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臺灣所有一切自然災害就沒有了,業力轉變了!地震到臺灣就沒有了、就消失了,臺風到臺灣也沒有了,也就變成微風。這個地區人如果都能修上上品十善,臺灣這個地區肯定跟極樂世界沒兩樣。一塵出生無盡遍,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這是性,自性本來如是,佛經上「法爾如是」。
【叁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空』是虛空,『有』是森羅萬象、是萬有,這一塵裏面全都包括了。一塵裏頭有世界,這科學沒有發現,科學發現基本粒子,不知道基本粒子裏頭有宇宙。『一塵』如是,塵塵如是。這個法界,《華嚴經》上說,普賢菩薩常常進入微塵裏面的世界,去禮拜十方諸佛,去幫助佛度化衆生,不亦樂乎!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一定要曉得,我們的心量跟這叁遍是同一個境界,爲什麼今天我們的心量變得這麼小,兩個人都不能兼容。「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心包太虛,心包太虛是含空,容有是量周沙界,這是我們的自性,這是我們自己原有的就是本來有的心量。這個心量到什麼時候你才恢複?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恢複了。這是佛的心量,是法身菩薩的心量,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心量,現在變得這麼小,什麼都不能包容,這叫自找苦吃。所以你懂得他這六條,前面叁條完全是給我們講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就是這樣的。從這個真相上你能體會是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切衆生跟我是一體,有情衆生跟我是一體,無情衆生跟我還是一體。
從一體裏面露出來的叫親愛,儒家所講的仁義,這是性德,是自然而然具有的,不是外面學來的,學不到的。只要你把執著分別妄想放下,不能完全放下,放下少分,性德就透少分,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放下兩分就透兩分,這叫修行功夫。每天念再多的經,拜再多的佛,磕多少頭,如果你的心量沒有拓開,沒用,那等于零,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真正修行,沒有別的,章嘉大師早年教導我,學佛,看破放下而已。真的這個看破要靠佛經,如果我們不讀佛經,哪裏曉得這些事實真相?讀了之後,要知道,這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爲什麼?我沒有放下。所以老師告訴我,看得破在前,放得下在後。你聽到佛在經上說的這些事實真相,明白了,就應該放下,爲什麼?放下我才能證得。如果不放下,這是佛的境界、菩薩境界,這不是我的境界,我雖然知道,我得不到受用,一放下我就得受用,智慧就生了。沒有放下,這是知識,放下之後,那是智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示範,十九歲出去求學,叁十歲成道。沒成道之前是知識,怎麼成道的?放下就成道。成道之後是智慧,這個智慧在佛經上講的,後得智。什麼叫後得智?無所不知。但是後得前面有根本,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清淨心。般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它起作用,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所以首先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清淨,一塵不染,你要把一切染汙全放下。
所以,起心動念是染汙,分別是重染汙,執著是最嚴重的染汙。有執著,這個世間就變成六道,六道叁途,執著變現的。我們對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能做到隨緣,那好,六道輪回不見了,沒有了,沒有了你到哪裏去?你到四聖法界去了,提升了;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也就是淨土裏面所講的,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余土,你升級了,你升上去了。四聖法界裏頭還有分別,還有妄想。分別妄想斷了,十法界沒有了,四聖法界沒有了,什麼出現?實報莊嚴土出現,你又升了。實報莊嚴土,我們一般就稱爲一真法界,但是這裏面還有現象,就是精神跟物質現象都有。爲什麼有現象?起心動念沒有了,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所以它有現象。習氣要是斷了的話,實報土沒有了,出現什麼?出現常寂光,那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顯露出來。所以常寂光淨土什麼時候見到?你見到、體會到,八地以上的境界,真正契入那是究竟佛果,等覺菩薩還差一點。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習氣,這個無明習氣斷掉之後,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淨土現前,那才永恒不變。這些理事、性相、因果,佛在《華嚴》裏面講得非常透徹。我們雖然沒有契入,常常聽,聽得耳熟,也不亦樂乎。在五乘佛法裏面,我們在哪個階層?我們在人天,在人天乘這個界限裏面,我們也能得少分的學習樂趣。
當然,最重要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你要真做功夫。功夫怎麼做?放下。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證得一分,這一分是什麼?智慧、德能、相好,你放下兩分,你就證得兩分,你得受用了。你要執著,不肯放下,那你只停留在知識的階段,智能沒有現前,不得受用。得受用,最明顯的,最淺顯的,相貌變了,爲什麼?相隨心轉,相貌變了,體質變了,本來體質不健康,多病,全沒有了,相隨心轉。首先從最基本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身體,從身體轉變,然後我們生活環境上轉變,這個環境是先由居住的小環境,慢慢就擴大,它就影響。修證功夫在這裏就見到實效,它不是假的,是可以能夠證實的。這些東西,外國人講磁場,真正這裏有個有修行、有道德的人,他的磁場不一樣。你進入他的磁場你會心平氣和,你會生歡喜,覺得那是一種享受。這是最初我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走入他這個大門之後,就感覺得不一樣。縱然老師一句話不說,我在那裏也享受到這個磁場,那種安甯、歡喜,會感覺到。所以心量不可以不拓開,拓開心量就跟性德相應,就能夠融合,這一融合之後,自然四種性德就透出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