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集) 2008/11/17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12-47-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賢首大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六門列名,第四門看起:
【四。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叁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衆生受苦德。】
這是說明修華嚴法門六門裏面第四門,前面叁門是看破,後面叁門是放下,所以總的原則不外乎看得破,放得下。爲什麼你能夠放下?正是因爲你看破了,你才肯真的放下,所以看破在前,放下在後。初學佛的人,實在講我們現在真的是屬于初學,初學從哪裏學起?初學是先放下、後看破。你放不下,你就看不破,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放下十分你就看破十分,真的搞清楚了,那個放下叫徹底放下。所以華嚴不是普通的法,在中國佛教裏面稱它作一乘法,也稱它作一佛乘。佛經上有大乘、小乘,有叁乘:菩薩、聲聞、緣覺。這是一乘法,像《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這就說明,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才是真的。幫助你這一生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證得菩薩,這不是諸佛的本意,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的根性太劣,煩惱習氣太重,沒有辦法在這一生當中證得佛果。這就慢慢的提升,一步一步的往上走。
《華嚴》既是一乘,我們就知道它不是漸教,也不是頓教,它是圓教。天臺大師講藏通別圓,它是圓教,賢首大師講小始終頓圓,所以《華嚴》是圓教。大師在這篇文章裏面,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講滿教難思,說滿教、說圓宗,這把《華嚴》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的地位就說出來了,它是究竟圓滿的佛教,所以它的看破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我們昨天學習的顯一體、起二用、示叁遍,這是看破。看破什麼?看破宇宙、看破人生,在頓教裏面,禅宗,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成佛還得要放下嗎?要,還有要放下的,要放下無始劫來的妄想習氣,這是沒有任何方法的,完全隨順自然。到這個境界,肯定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就像《普門品》裏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是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衆生跟他有緣,現在在苦難當中,或者是有心求佛菩薩幫助,或者是無意,無意也有求,叫冥求,這是過去生中跟佛菩薩有殊勝的緣分,現在墮落在苦難當中,雖然沒有求,跟有緣的佛菩薩他自自然然起感應。
衆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怎麼應法?『行四德』第一條就講了,『隨緣妙用無方德』,緣是衆生的,就是衆生的感,衆生感,佛就有應,隨就是應。同時在遍法界虛空界不同的處所,諸位記住,同時不同的處所,佛菩薩一一都起應化的作用,一個也不漏,這是隨緣。「妙用」是什麼?用是起作用,或是現身,或是說法。像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應化在印度,那是隨緣。印度當時那些修行人,甚至于還有一些學者專家,我們現在說的,印度學術界的研究科學的、研究哲學的,他們在過去生中與佛也有緣。所以佛出現在世間,他們都變成佛的弟子,弟子當中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都是與佛有緣。佛示現滅度到今天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二千五百多年這是外國人講的,在我們中國典籍裏面記載的,我們大家一般還是常常提到,佛出生的那年是周昭王二十四年,滅度是周穆王五十叁年。照這個算法,佛出生那年到現在已經叁千多年,在中國跟現在的說法差不多相差六百年。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這個不要緊,不要在這上面去打妄想、去操心,爲什麼?你入佛境界之後,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了,時間、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用不著去討論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是佛怎樣幫助我們妄盡還源,這個重要。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妄。我們現在是六道凡夫,我們想想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一樣也不缺少。這一切具足就出不了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從哪裏來的?執著造成的,你只要能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輪回就沒有了。正是永嘉禅師在《證道歌》裏所說的,他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一場夢,迷的時候,昏迷的時候才會産生夢境,清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清醒是比喻覺悟,迷惑是比喻分別、執著。我們墮落在這個深淵之中,生生世世出不去,縱然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講真話,不能夠欺騙大家。爲什麼?你念了一輩子阿彌陀佛,最後不能往生,你會怪責,這個法師騙我,說念佛可以往生,我念一輩子爲什麼不能往生?念佛是一種方法,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個方法,這裏面有條件的。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往生?經典裏面告訴我們,最低限度你要念到功夫成片,那真的就往生。
什麼叫功夫成片?給諸位說,功夫成片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分上中下叁品,上品叫理一心不亂,華嚴境界,這樣的功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功夫高。他確實對于六門裏面前叁門,他真看破,真的明白,所以他能夠放下身心世界。怎麼放下?對于身、心(心就是念頭)、宇宙,不起心、不動念了,這是上上品的一心不亂。中品的,起心動念有,這個放下非常難,但是分別執著放下了,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最低的程度,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但是很淡薄、很輕,不嚴重,這句佛號確實能夠把它控製住,控製住就是不起現行,現行就是作用,能夠到不起作用。譬如對五欲六塵不起貪心,貪並沒有斷,但是這個佛號管用了,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讓貪心不起,遇到逆境瞋恚不起,愚癡不起、傲慢不起,這個煩惱都有,沒有斷根,它不起作用,這樣的人生凡聖同居土。
我們自己要時時刻刻檢點,遇到順境很歡喜,遇到不順的境界就覺得討厭、厭煩、厭惡,這就是煩惱起現行,這不能往生。幾時念到像印光大師給我們開示,我看到你們到處都貼的有,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心裏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它的念頭都沒有,這叫功夫成片,這叫下品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心不亂最低的程度,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佛菩薩、祖師大德決定不欺騙人,我們天天讀經,不能把經的意思給錯解,錯解了,吃虧不是經典,是我們自己。尤其在現前這個階段,這個世界不好,災難很多,人心不善。這樣的環境,對于一個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來說,我覺得這個環境很好,真好!爲什麼?逼迫著你趕緊求生極樂世界,逼迫你不能不放下,爲什麼?你要不放下,一個災難來,你到叁途去了。真正放下,災難來的時候,你到極樂世界去了,去親近阿彌陀佛,這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六道衆生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要你看清楚了,你能夠善于掌握、運用當前的這些事、緣,你就會有成就,這也是妙用。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那個妙用是真的妙用,是圓滿的妙用。何以說他是究竟圓滿?他起作用跟我們凡夫在形相上來說沒有兩樣,實際上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個身體起作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他們起作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他們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妙。這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隨緣妙用無方德」。釋迦牟尼佛的示現,他示現八相成道,跟我們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他也是父母生的,父母把他養大的,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叁十歲開悟,就是成道了。開悟之後,一生從事于教學,身教、言教還要加一個意教,身語意叁業教化。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就妙,我們會起心動念。他有沒有分別?沒有。他有沒有執著?也沒有,這就妙,妙用是指這個。妙用無方,方是什麼?方是方所、是方法。佛所示現沒有方所,哪裏有緣哪裏示現,佛教化衆生沒有方法,活的,活活潑潑的。就跟大夫爲衆生治病一樣,大夫有沒有方法?沒有。方法從哪裏來的?方法從病人身上來的,你害的什麼病,需要用什麼藥來治。藥方是隨著病人他害的病來處方,絕對不是大夫先把處方處好,再給你治病,沒這個道理。一切衆生的病不一樣,各個不相同,所以佛無有定法爲人演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示現于人,所以《普門品》裏面舉了一個例子,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實際上,諸佛菩薩在法界虛空界裏面應現是無量無邊,不止叁十二類,叁十二不是數目字,代表什麼?代表圓滿這個意思。《華嚴經》裏多半用「十」代表圓滿,諸位念《彌陀經》,《彌陀經》裏用「七」代表圓滿。所以,這些數目字決定不能當作數目字來看,那你就解錯了。《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了一句話,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一多不二,這個意思才是圓滿的意思。
這都是講法身菩薩,他才有妙用無方。我們讀了之後應當要學,我們沒有圓滿的妙用無方,我們要隨分認真學習。那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首先真正去學習放下對立。我在聯合國多次和平會議裏面向大家做報告,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學起,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沒有關系,爲什麼?他沒有學佛;他學佛也跟我對立,也沒關系,他不是真學,他是假的學佛,不是真學佛,真學佛一定從這裏下手。佛法修學最重要的關鍵不是別的,就是放下。看得破,放不下,沒用,那是什麼?那是佛學,那不是學佛。放得下、看得破才真正叫學佛,關鍵在放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入門,小乘證須陀洹果,初果,條件是什麼?他把叁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放下。見惑是什麼?執著裏面的一分,他放下才能夠證得初果,大乘《華嚴經》上所說的初信位的菩薩。《華嚴》是大乘,修學的級別,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這五十個就好比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它每個階段都是有…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