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集) 2008/11/18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12-47-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列名第五條看起:
【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泊絕欲止。叁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我們把下面這一條也念下去:
【六、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叁者心境秘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衆緣觀。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賢首大師將《華嚴經》修學的方法,特別是契入華嚴境界,將世尊在這部大經裏面所說的關于修學契入境界的重點,他用很簡單的六條把它列出來。這篇文章在大乘教裏面它算是論,論是解釋佛所說的一切經。論有兩種,實際上就是批注,論算是批注,一種是解釋經的,按照經文一句一句的解釋,叫釋經論,就是解釋經的。像清涼大師他所造的《華嚴經疏鈔》,那就算爲釋經論,但是大師不用論用疏鈔,這是謙虛。爲什麼?用疏鈔的意思就說,可能我說的,還有些地方不妥當,希望後人幫我改正,這有謙虛的意思。如果說論,論是佛的弟子,像菩薩、緣覺、阿羅漢他們解釋經,解釋得完全正確,就是佛的意思,永遠流傳下去,一個字都不可以改,這稱之爲論。所以論的地位就高,疏就謙虛多了。現在人解釋佛經,連疏鈔也不敢講,用什麼?用講義、用批注,這就更謙虛。所以這些用的詞我們都要了解。另外一種叫宗經論,宗不是解釋經的,是把經裏面重要的意思提出來討論。譬如《瑜伽師地論》,就屬于宗經論,它不是解釋一部經的,完全講佛在一切經裏講的唯識法相,它歸納在一起;《大智度論》是解釋經的,解釋《大般若經》的。所以稱論,分量就很重,那是決定沒有錯誤的。賢首國師這篇文章,在華嚴宗裏面可以說是宗經論,他是依據《華嚴經》裏面所說的這些教義,把它特別提出來,歸納爲六條,教給我們怎樣修行,怎麼樣契入華嚴境界,也就是成佛。
六條,前面跟諸位提示過,前面叁條顯一體、起二用、示叁遍,這是屬于看破,後面叁條是屬于放下。你看放下,第一,他講自性裏面的四德,性德,這非常重要,一切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都是在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這是教我們,止是放下,觀是看破。你看看這六條的意思,在覺悟的人,我們通常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看破以後放下;我們修行,我們凡夫修行,我們先放下、後看破。五止是放下,六觀是看破,先放下然後就看破,這裏面意思非常的深廣。時間過得很快,前面列名是列出綱領的名稱,往後就是一條一條詳細來解釋。我說時間過得太快,我們今天第五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後面既然有詳細的解釋,我在此地就把這一段省略,跟大家講學佛一定要先放下。不放下,看不破,爲什麼?不放下是障礙,所以先放下、後看破。到入文,下面才入文,那就是細說,非常有趣味,從顯一體一條一條我們來學習。
今天我們想利用這個時間,跟同學們談一個,算是專題,《金光明經》裏面講的,講經的四種利益。現在講經的人太少,我勸導諸位,無論是出家、在家應當發心出來講經。講經是爲什麼?真正是續佛慧命,護持正法,一定要發心自利利他。出家應該學釋迦牟尼佛,在家居士應該學維摩長者,釋迦牟尼佛出現的那個時代,這個世間是兩尊佛出世。諸位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因爲釋迦牟尼佛出家,所以名氣就大,這出家的佛;還有一位在家佛,大家疏忽了,維摩居士是在家佛,也是講經說法。你看看世尊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聽維摩居士講經也是頂禮叁拜、右繞叁匝,見維摩居士的禮節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現在學佛的人疏忽,不知道,這是教我們什麼?教導我們尊師重道。他在講堂上代佛說法,他是在老師的地位,目犍連、舍利弗雖然是出家證到阿羅漢果,對待老師禮節一點都不可以失,他們的表演都是做給我們後人看。出家人可不可以跟在家人學習?目犍連、舍利弗都是出家人,是釋迦的大弟子,十大弟子之一,聽維摩居士講經,那不就跟在家人學習嗎?佛法是師道,師道第一大的就是老師。釋迦牟尼佛是老師,維摩居士也是老師,世尊講經,維摩居士贊歎;維摩居士講經,釋迦牟尼佛贊歎,沒有把居士貶低,這一定要懂得。只是一個出家、一個在家而已,都有弘護的使命,護持正法,弘法利生,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要認爲一出家就是最大,對于居士就瞧不起,這錯誤。你細心去觀察,世尊當年在世所表演的,你就會完全明白。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裏面,佛陀常常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沒開悟,一定要懂得孝親尊師,一定要知道認真學習,弘護正法,幫助佛覺悟衆生。
我們看講經的四種利益,這是出在《金光明經》上。前面有兩行,「經雲」,這個經就是《金光明經》,「虛空藏菩薩梵釋天等」,梵是大梵天,釋是帝釋天,這些人在這個法會裏面聽佛講經,他們起來,「白佛言」,向佛請教。「若諸國土有能講說此金光明微妙經典,于其國土獲四利益」。這是說在一個地區、在一個城市、在一個國家,有能講這部經典《金光明經》。沒有說到《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在中國曆代祖師,不管是哪一宗派的,都承認是經中之王、根本*輪。其它一切經跟《華嚴》相比,那叫枝葉,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根本,所有一切經是這個大樹的枝葉。所以《華嚴》也稱爲一切經,大乘裏面講一切經不是講很多很多,不是的,一切經就是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一切經的根本。于這個國家地區一定獲得四種利益,後面給我們說出這四種。
第一種,「國土吉祥益,謂若有國土講說此經者,國王軍衆,勢力強盛,無諸怨敵,疾疫消除,壽命修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隆也」。這是第一個利益,在這個國家地區講經,首先國王,爲什麼不提文武大臣?文武大臣就包括在國王當中。提到軍隊,軍隊是保衛國家的,勢力就強盛,爲什麼?國王大臣、文武百官都能夠依照如來經教修行,煩惱輕、智慧長,那就是勢力強盛的因素。所以早年我在臺灣的時候,有幾年佛教會舉行護國息災法會,念《仁王經》,我們也參加了一次,我們講《仁王經》,我記得講了二十天,一天兩個小時講了二十天。當然《仁王經》經義也是有相當的深廣,細說二十天講不完,我們講大意。我記得我還列了表沒有用經文,用表解來講,講《仁王經》大意。仁王法會佛講《仁王經》,教導國王應當要用智慧來治理國家,用仁慈來化解問題,武力是最後的後盾。諸佛如來仁者無敵,那個利益就無比殊勝。所以還是我們中國老祖宗的話,「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國家遇到困難、遇到災難,怎麼辦?教學!所以仁王法會是教學,這個教學裏面所討論的,就是現前遇到困難的這些問題。
譬如現在,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出了麻煩,第一個現在金融風暴大家知道。接著你看許多信息裏面傳達我們的,不只是金融風暴,糧食的短缺、能源的危機、自然災害都來了,這怎麼辦?要是在世尊當年的時候講經教學,讓這些學者專家統統集合起來,研究討論這些問題,在這裏建立共識,集中大家的智慧化解問題。有道理,不迷信!不是說國家遇到災難了,找一百個法師把《仁王經》念個幾天,災難就消掉,哪有這種道理!這誰相信?所以講經的目的是讓我們冷靜下來,把憂慮、煩惱放下,心定下來,清淨心生智慧,有智慧就能解決問題,它是循著這麼一個道理來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都用這個方法,這是教學。「無諸怨敵」,怨是群衆的怨恨,現在這個世間太普遍,所謂怨天尤人這不是好現象,這是災難的預兆。敵是對敵、是對立、是矛盾、是沖突,這會給世間帶來災難。這必須要化解,用智慧、用理智、用慈悲化解一般人的怨恨,也化解敵對,我們和平相處共存共榮,避免天災人禍的發生。下面再講疾病,這疾病是什麼?瘟疫,這也很可怕。瘟疫就是傳染病,種類很多,往往它突發,沒有藥來治療。前一段時期,有同修從網絡上下載一個訊息給我看,好像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警告,要大家提防瘟疫,這個名字我記不得。說這個瘟疫暴發的時候會非常嚴重,沒有疫苗對治,大概傳染到這個病四個小時就死亡,很快。這個報導要全世界都要提防,怕是在整個世界蔓延,估計世界上要死叁億人以上,這很可怕,要我們小心來防止。但是用什麼方法防止?這個信息很短,就沒有詳細的說明。可是在佛法裏,對于防止瘟疫乃至于自然災害,它有方法,《華嚴經》說得很清楚;這些災害怎麼發生的,爲什麼原因發生的,《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
我們這篇《妄盡還源觀》,前面叁段就說得很明白,它說什麼?說宇宙的起源,這世界怎麼來的;生命的起源,我從哪裏來的。在禅宗裏面,祖師教學人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在這部大經裏面告訴我們,一開頭就給我們講,「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講宇宙的來源,宇宙太大。我們今天的科技、今天的天文學,能觀察到的宇宙是極小的一部分。從什麼地方來的、爲什麼會有宇宙,所以它第一段講「顯一體」。一體是什麼?是真如、是自性、是本性,也叫做法性。名詞很多,都講的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講了十幾個名稱,爲什麼?叫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只要說的是這個意思就行,用意在此地,不是故意說好多名詞。就是叫我們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你才能回得了頭,你才能找到自性,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性是宇宙的本體,是生命的根源,都是它現的。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也說不上是自然現象,什麼都說不上。古大德見性的時候有人問他,這性是什麼樣子?你說說我看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