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集) 2009/2/6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12-47-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一次我們學到「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先列名」。名有六段,我們學習了四段,到「行四德」,今天我們看第五「入五止」、「起六觀」。這篇文字是《華嚴經》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前面我們學到第四。上一次只剩下一天的時間,爲大家講了《華嚴經》上的「聞經十益」,爲什麼當中插這一段?是因爲在現前許多的人把講經、聽經疏忽掉,我們特地看看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提醒我們、鼓勵我們,要發心講經,講經有四種利益;勸導我們聽法,聽經有十種好處,所以用兩個小時詳細給大家介紹。這篇文字雖然不算太長,過去我們曾經講過一遍,用了九十六個小時,說得也很詳細。這是第二次講,第二次講,我們對這篇文字領悟更深入,可能時間不會比上次的短,愈詳細我們愈能夠得受用。我們都知道,現前這個世界非常混亂,真正是名實相符的亂世,災難太多了。這個動亂的根源是什麼?是我們對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明了,看錯、想錯了,因此我們的言行就處處都出錯,錯誤的結果就是災難。正確的人生宇宙觀,佛法裏面講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包括物質環境、精神環境,真相是什麼?在這篇文字上全都講到了,講得我們不能不佩服。賢首大師所說的全是《華嚴經》上最重要的開示,世尊爲我們的開示。首先告訴我們「一體」,這個一體就是哲學裏面所講的宇宙人生的本體。宇宙從哪裏來的、生命從哪裏來的,這是個大問題,一直到現在,哲學與科學都沒有定論,還沒有解決,可是《華嚴經》裏面已經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華嚴經》有沒有說錯?我們可以肯定它沒說錯。我們憑什麼相信?憑它所用的方法,它的方法跟我們現在的科學方法不一樣。科學方法總離不開數學,高深的數學;離不開儀器的觀察,像天文望遠鏡對于宏觀世界的觀察,高倍的顯微鏡用它來幫助我們做微觀的觀察,科學家用儀器、用數理。佛菩薩他不用這些,他用什麼?用清淨心。
佛告訴我們,最重要的,學佛就是放下。我算是很幸運,年輕的時候,我是二十六歲才接觸到佛法,也就在同一年,我認識了章嘉大師,方東美教給我認識佛教,我就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直截了當的方法幫助我契入境界,這個很重要。章嘉大師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們深入大乘幾十年之後才真正明了。而且想想經典裏面所記載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的修行證果就是看破放下;祖師大德,像六祖惠能爲我們現身說法,也是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沒有欺騙我。像大乘經上所說的,你具足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個事就麻煩,生生世世在輪回裏面打滾。輪回裏面的苦,我們現在是在人間,親身感受的,我們如果細心看看這個世間,還有多少人在過著非常痛苦的生活,沒有食物、沒有衣服穿,還要加上一些自然災害與傳染病。要是依照智者大師的說法,他老人家講《法華經》給我們說「百界千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十法界,每個法界裏面都具足有十法界,十乘十就是一百,叫百界;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十如是是講因果,一百個法界乘十就是千如,百界千如。我們在人間你細心觀察,有人間的佛、人間的菩薩、人間的天人,有人間地獄,從這些地方能夠體會到六道苦,佛總歸納給我們講有叁苦、有八苦。
六道怎麼來的?剛才說的,因爲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佛又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把執著放下,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那你就證阿羅漢果,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的業因,真正的因就是執著。念佛也沒用,念佛要是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往生,放下執著才能往生。所以講帶業,帶業是帶了,你看他帶妄想,他帶分別、帶輕微的執著,不是嚴重的執著,嚴重的執著是帶不去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再進一步你能夠把分別也放下,不但不執著,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這個心多清淨,這個人叫菩薩,比阿羅漢升高了一級。再能把起心動念放下,起心動念是妄想,這個太難了,不容易。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沒有覺察到,是非常微細的念頭。這個念頭是心裏的震動,現在講波動,起個念頭是波動,自性的波動。自性不會動,自性裏頭沒有波動現象,叫真心;妄心裏頭有,妄心是依真心起來的(這裏頭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時間、空間都不存在),如果能把這個念頭斷掉,那就恭喜你,你就證得圓滿的佛果。圓滿的佛果是什麼樣子?《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一部經裏面所說的,就是圓滿佛的樣子。確實很深奧,所以叫「華嚴奧旨」,旨是宗旨,微妙的宗旨;「妄盡」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那你就「還源」,叫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圓滿的佛果。所以《華嚴經》修行的奧秘、修行的方法就在這篇文字裏面。
宇宙怎麼來的?生命,生命不說別的,說我自己,我自己從哪來?禅宗裏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個本來面目就是我從哪裏來的,這經上講得非常透徹。我們能信,爲什麼?因爲他見到了,他不是推想,他不是猜測,也不是用數學來推理,他親自見到的。佛說到什麼時候你能見到?八地,你能夠證到八地菩薩,你就見到了,你見到宇宙怎麼來的,你見到你的生命從哪來的,你就親眼見到了。你證到八地,你見到了;他證到八地,他也見到了,凡是證得八地以上的都見到,這哪裏是假的!這不是假的。所以「起二用」就是物質現象的起源、精神現象的起源,是從一體起二用。怎麼起來的?就是大乘教裏佛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馬上就變成叁細相(阿賴耶的叁分):業相、轉相、境界相。業相就是那微微的一動,那是無明、那是業相。這一動之後,兩種作用出來了,境界相是物質現象,轉相是精神現象,精神跟物質現象就出現了、就起來了,同時起來,沒有先後,這個後面我們會詳細來研究。二用起來之後,這兩種作用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它有叁種周遍,這都是講宇宙的本體現象,第一種周遍「普周法界」,第二個周遍「出生無盡」,第叁個周遍「含容空有」,只要這一念起來,自自然然它就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說明整個宇宙無論是有情、無情,跟我們自己有密切關系,爲什麼?我們動一個念頭,它們全部都感應到,而且速度之快沒法想象。現在在物理現象裏面,大家都知道速度最快的是光速,電磁波跟光的速度差不多,一秒鍾叁十萬公裏。這個速度跟我們起念頭那個波動的速度,那簡直不能比,我們這個念頭的波動,念頭才一起,它已經遍法界虛空界,用現在話就是,它已經周遍整個宇宙,光怎麼能跟它比!光的速度太慢了。這是自然的,自性裏頭它本來就具足的、是圓滿的。
下面他講它起作用,它作用是「四德」。四德我們前面學過,第一個「隨緣妙用」,如果我們能學到這個,雖然學不到,能夠有個一分、二分相似,那我們就真正是現在所說的幸福美滿,學到一分、二分就是人間幸福美滿的生活。隨緣,諸佛菩薩應化在人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應化在我們地球上,許多佛與菩薩應化在中國,有出家的大德、有在家的居士,還有各行各業裏面出類拔萃的這些大德,佛菩薩應化的。他們能隨緣,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是應化身。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他無論怎麼變化,無論他有多少活動,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他哪裏來的分別執著!這就是他已經還源,妄盡還源他就不再迷了,永遠不迷,永遠住在覺正淨,住在這個上面。不像我們,我們很可憐,我們是迷邪染,他們永遠是覺正淨,這叫妙用。第二個「威儀有則」,威儀可以說是從他的思想到他的言行,都可以做六道衆生的好榜樣;則是有原則、有規矩,幫助六道衆生回頭是岸。迷得太深的,幫助他、教導他轉惡爲善,雖然出不了六道,他不墮叁惡道;對佛法有相當造詣的人,幫助他轉迷爲悟。他要一覺悟,覺悟就是把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都放下,他成菩薩;分別沒有放下,執著放下,他成阿羅漢、成辟支佛,六道沒有了,超越六道。這是幫助他,你做好樣子給他,自己要做個覺悟的樣子,要做斷惡修善的樣子,做給別人看的,這是身教,身教比言教還要重要!諸佛菩薩教學那麼樣的圓滿、那麼樣的成功,沒有別的,就是他先做到,然後再教人,做不到的決定不說,所說的字字句句他都能圓滿的做到、落實。所以他們所表演的、他們所說的,真話!這是我們要記住的,要時時刻刻想到向佛菩薩學習。從哪裏學起?剛才講我們是凡夫,我們是業障很重的凡夫,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要承認,你才能夠有進步,才能往上提升。自己一身的毛病自己不知道,你的過從哪裏改?所以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看破,改過自新就是放下。我們中國過去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在佛門裏頭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從哪裏做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裏做起。孝親尊師,這是我們人生一生當中兩大恩人,我們的身得自于父母,父母養育之恩;我們的智慧得自于老師,我們的法身慧命,這是老師的恩德。人不能忘本,證得阿羅漢、證得菩薩、成了佛都不忘本,做給我們看。
第叁,前面兩條我們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態度,這個很重要。態度上來講首先「柔和」,柔是溫柔,和是和睦,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柔和,柔和是外表;內心「質直」,質直就是真誠。內心是真誠心,外面是柔和相,你才能普度衆生,你才能得到衆生的愛戴、衆生的尊重,爲什麼要這樣?衆生能聽你的教誨、能接受、能依教奉行,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從佛菩薩…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