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集) 2009/2/7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12-47-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列名的最後一段:
【六、起六觀。】
『觀』就是看破,前面講五止,「依止修觀」。修止,古大德告訴我們,爲什麼要修止?對治凡夫住著世間。不肯放下就出不了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說的是世間。六道實實在在是太苦,六道從哪裏來的?就是從執著來的,我們能把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我們爲什麼放不下?不知道事實真相,眼前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以爲都是真實的,不知道它是虛幻不實。所以對六道衆生來說,他在這個虛幻境界已經養成很深的成見,即使在今天,不學佛的人當然他不能接受,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能不能接受?不敢說不能接受,爲什麼?佛說的。佛在《金剛經》上講,如來是五語者,「真語」,他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如語」,如是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不異語、不诳語」,所以我們相信佛說的話是真的。雖然是真的,畢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還是以爲這個境界是真的。所以佛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放下,我們依然不肯放下,這是眼前的事實真相。幾個人肯放下?在中國佛教史裏面,最明顯的我們只看到一個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放下了,放下就成佛。放下,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雖然沒有了,可是能大師依舊住世七十多年。這就說明這個世間存在,好像不是假的,這個事情總是使我們迷惑。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我們要問,眼前這個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大乘教裏面佛給我們說得很多,不能說是真的,也不能說是假的。爲什麼?相有,性沒有;事有,理沒有,這個很難懂。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一樣,屏幕裏面的影像你說它是有、還是沒有?我們細心的從這裏面去觀察,爲什麼?它這是個相似的境界,是很好的一個比喻。如果你說是真的,我們把頻道一關,音聲、色相就沒有,所以你不能說它有;如果你說它沒有,你頻道一打開,音聲、色相馬上現前。事實環境就跟屏幕一樣,屏幕我們把它比作法性,具足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它不現相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你頻道一打開它就有,所以它具足一切法。譬如電視可以能夠收到幾十個頻道、幾百個頻道,在佛法裏面講,我們自性有多少頻道?沒有限量的,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科學家認爲不同空間維次,所以從理論上講,不同維次的空間也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我們這個電視也是這樣的,地球上發射頻道的波是有限量的,如果把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星球都包括在裏面,那我們這個頻道確實也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是真話。我們今天的機器還不夠精巧,還不能夠收到圓滿的信息,只能收到一部分,局部。這個道理,就是惠能大師開悟之後講的這五句話,這是真相。
真相明白之後,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可以,不在這個世間也可以,他得自在。在這個世間不妨礙,不在這個世間也不妨礙,我們常說的生死自在,沒有生死。放下的那種受用、那種自在,就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想象得到的。你不肯放下,輪回現象就跟著你,你就沒有辦法超越,這是一樁很痛苦的事情。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修止,要學著會放下。同時能夠舍阿羅漢、辟支佛他們錯誤的見解,爲什麼?這兩種人他真放下,于世出世法真的不執著,真不執著,六道就沒有,所以他超越六道。菩薩不一樣,菩薩真放下,真放下他這個身體還住在這個世間,爲什麼?無礙,無障礙的法界。小乘證得之後不到世間來,不到六道來,這不來也是障礙;我們來是障礙,不來也是障礙。菩薩是真正得自在,在這個世間像大乘經上所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作是什麼?幫助衆生離苦得樂,他沒有自己。諸位要曉得,自己決定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破四相,不但四相沒有,四見也沒有,四見是習氣。「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但是也不礙衆生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妨礙,他在這裏面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衆生。
怎樣才能離苦得樂?首先斷惡修善。你看現在這個世間苦,許許多多危機現前,現在是金融危機。科學家警告我們,現在氣候反常,地球的溫度不斷上升,南北極的冰快速的融化。過去科學家估計大概一百年之後,就是二一00年,地球上的冰就統統化解。我在前些年,大概八、九年前住在澳洲的時候,聽說科學家又改了說法,可能五十年之後地球上冰就沒有了。最近這兩年又聽到一個說法,可能在二十年之後就沒有。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南北極的冰如果融化,海水上升,沿海的城市都會被淹沒。高山的積雪沒有,長江大河,像這種河流水源沒有,河流都枯幹。我們曉得,依靠這些水源生活的,我們需要飲水,農作物需要水分它才能生長。如果都沒有了,這些平原都變成沙漠,人怎麼活法?人活不了,動物也活不了,植物都不會再生長。這種現象,科學給我們報告大概二十年,二十年不長,真是麻煩事情。科學說這些是自然災害,想不出方法來對治。可是佛法告訴我們,我們肯不肯相信?佛法告訴我們,決定沒有所謂自然災害,沒有,所有一切災難都是人爲的。
我們讀《妄盡還源觀》就很清楚,在宇宙裏面,物質現象這是星球,精神現象這是生命,從哪裏來的?從心想生。不但精神現象從心想生,物質現象還是心想生,這個很不可思議。心想怎麼生的?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六祖能大師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是這麼回事情。生出來之後,隨著念頭産生變化,這個變化是自性本具的功能,是此地給我們講的叁種周遍,這是自性的本能。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統統具足這叁個功能。第一個功能就是周遍法界,「普周法界」,無論是精神,無論是物質,再小的物質現象裏面一塵,一粒微塵,精神現象裏面,正報裏面一個毛端,汗毛毛端,它都具有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周遍,普周法界。第二個功能「出生無盡」,出生無盡就是變化無盡,我們說千變萬化那太少了,千萬是數字,它沒有數量,隨著念頭變,念頭就是心想。如果念頭清淨,現的是清淨法界;念頭不淨,現的是染汙的法界。我們講淨土、穢土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穢土裏面有善惡,穢土是六道,淨土是四聖法界,都是我們念頭變現出來的。諸佛的剎土,實報莊嚴土,還是我們念頭習氣沒有斷幹淨所現的境界,你看統統離不開念頭。如果這個道理我們肯定,我們就明白,只要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們念頭善,這個災難就沒有,我們用念力把它轉變,如果念頭清淨,這個地球就變成淨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一個道理。
爲什麼人家那個世界好,就是那個地方居民各個都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現出來的境界是淨土。我們這個世界,居住在這個世界的人起心動念,幾乎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名聞利養、都是貪瞋癡慢,所以把這個環境給變壞!佛菩薩教導我們,這就是所謂的佛力加持,他教導我們,教導我們把念頭改變,外面環境就變。在現前,我們的程度、功夫畢竟還不到家,先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准在佛法裏是依《十善業道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這叫十善。反過來就是十惡,殺生、偷盜、邪淫這是十惡。造十惡業外面環境就變壞,造十善業它就變好,這個事情得要相信!現在一般人說,這是宗教講的,這是迷信,這不合科學,那個麻煩就大了,你就等著吧!你自作自受。我們相信的人我們自己改變,佛法裏講的有別業、有共業,一個人修一個人得利益,一群人修這一群人得利益,修善有善果,修惡,你們造這些殺盜淫妄那有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依止修觀,說出爲什麼要修止、爲什麼要修觀。修觀是對治二乘人的錯誤觀念,他不發菩提心,也就是說他疏忽積功累德,積功累德要做,不能不做。但是我們在大乘教裏面總算看清楚,積功累德裏面有執著就變成福德,變成福報,在哪裏享受?在六道享福;如果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不執著,那叫功德。所以佛菩薩在這個世間,他所積的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在此地。福德出不了六道,功德就超越,爲什麼?它跟自性完全相應。所以古大德告訴我們,「不修止觀,不得入菩提之門」,這個意思說不修止觀就不能開悟,就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菩提之門,是菩提道,可是止觀的時候,無論是修止、修觀都不能有分別執著。在妄想不談,因爲要講妄想都沒有,那是《華嚴經》上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們得不到利益。我們必須就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希望我們常常能生起一個心,不爲自己,爲衆生。尤其是你看到現在這個世間,由于衆生迷失了自性,造種種不善業,帶給現在現前的天災人禍,無盡的苦難,過這麼苦的日子。佛法常講「苦海無邊」,本來是形容叁惡道的,現在我們這個人世間也有相似叁惡道的這種悲慘的現象出現。我們必須常常思念衆生苦,我們自己統統放下,放下,苦就沒有了。
但是我們要爲幫助衆生做出種種的貢獻,怎麼做法?學釋迦牟尼佛就對了。釋迦牟尼佛用什麼來幫助衆生?跟咱們中國五千年前老祖宗講的話真是不謀而合,咱們老祖宗教我們教學,「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用教學的方法。釋迦牟尼佛你看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的話他繼承王位,他做國王。國王做得再好只能救他一國,不能救天下,不能救一切衆生,他國王不做,他去當老師。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一個職業老師。你看看從叁十歲,我們一般人講得道,什麼叫得道?真放下,真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真搞清楚。如果說要舍,…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