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不但六道舍掉,十法界也舍掉,可是他的身體還留在世間,留這個身幫助十法界、幫助六道叁途苦難衆生,他沒有我了,所以在他來說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得大自在,這叫大乘,這叫大菩提心,不舍一切衆生。爲什麼?因爲衆生跟自己是一體。我這裏覺悟,那裏沒覺悟,會有這個現象嗎?有,不相信你自己想想,我們人生病的時候,這塊地方麻木,麻木就好像迷惑顛倒,麻木不仁。可是我們這只手是很靈敏的,我們給它按摩,讓它恢複原狀,這是覺,它這個迷,一體,怎麼可以不幫助!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自己不覺那是沒法子,要靠覺悟的那邊來幫助我們;我們覺悟之後,一樣的,一定要幫助不覺的部分,就這個道理。整個宇宙是一體,比說一家人還要親切,一家人不是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都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裏面變現出來,這關系多密切!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所以法法圓融沒障礙。

  因此止觀要雙運,有止有觀,有觀有止,觀是止之觀,止是觀之止,看破放下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可是初學要從放下開始,放下你才能看破,開始放下什麼?放下貪瞋癡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你才能真正做到孝順父母、奉事師長,菩提心從這裏開始,爲什麼?這你最親近的人,對你最有恩德的人。身命得自于父母,父母是養育之恩;慧命得自于老師,老師有教誨之恩,人生在世恩最重的無過于這兩種人。然後我們把孝親的孝,把尊敬老師的敬,把這個孝敬擴大,擴大到能孝敬一切衆生,就是菩薩。爲什麼要擴大?擴大就見性。局限的時候,那你還是有執著、有分別,你就不能見性。一擴大的時候,自性清淨圓明體它就現前,在佛法裏面講這叫究竟成佛。所以止觀一定要學,我們常常讓自己的心清淨就是止,把所有的妄念放下,不要去想,善念、惡念都不想。人要放下,至少我們一天要修二十分鍾,早晨修十分鍾,晚上修十分鍾,對你身體健康就非常有幫助。每天用二十分鍾的時間統統放下,讓頭腦裏面空空的,心地清淨一念不生。實在沒辦法,想放下,它就有念頭起來;沒有念頭起來,就打瞌睡、就昏沈。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止觀的兩種毛病,可見得這不是我們有,自古以來修行人統統都有這個毛病。怎麼辦?佛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便法門,這就是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現在是用念佛法門,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把別的念頭都放下,只存這一念,用這一念把雜念打掉。可是你是真念,時間不要太久,太久你持不住,你沒那個功夫。你能做到十分鍾了不起!念十分鍾佛的時候沒妄念,只有阿彌陀佛,早晨十分鍾,晚上十分鍾,對身心健康是大有幫助,然後慢慢的把時間加長。開頭不要著急,我一下要想念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做不到,肯定妄想多,不是妄想多,就是睡著。所以自己要懂得,要有耐心認真的去學習。

  「依前面五門即觀之止」,你才能生起「即止之觀」。爲什麼?《華嚴經》裏面跟我們講的,「理事無礙」,法爾如是,它自自然然是這個道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你不能夠有懷疑,你不能夠有妄念,分別執著都是妄念,都不要有。第二「定慧雙融」,定裏面有慧,慧裏面有定,定跟慧沒有自體,它不是一個形相,它不是物質,你找不到它,可是它存在。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它起作用就叫智慧,心不清淨起作用叫煩惱。煩惱也不是物質現象,你要去找煩惱你也找不到,煩惱到底在哪裏?它真煩心,真叫你精神不安,可是你確確實實找不到它。所以覺悟,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心是清淨的。智慧是心性裏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凡是從外面學得來的,是知識不是智能,智能是你自性裏頭本有的。所以在古老的東方,東方聖賢、諸佛菩薩教人是求智能,不是求知識,但是會的人求知識也不礙開智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榜樣,他的示現就是我們一般人這種心態,現在所謂知識分子好學,我們講好事,這不是壞事,好學。釋迦牟尼佛好學,十九歲就出去求學。在中國孔老夫子,比釋迦牟尼佛還早一點,你看《論語》裏面夫子自己說,他「十五有志于學,叁十而立」,叁十歲他所學的東西成就,我們現在講畢業。釋迦牟尼佛是十九歲開始出去求學,外出去求學也是叁十而立,叁十歲大徹大悟,這是中國跟印度的聖人。釋迦牟尼佛覺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這個我們一定要理解。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中斷,是不是一天到晚說話沒中斷?是的。釋迦牟尼佛對一個人講話是講經,對兩個人講話也是講經,對大衆講話也是講經,都是幫助人覺悟的,都是幫助人離苦得樂的。所以不一定是在講堂上,不一定,兩個人閑談的時候都是講經,沒有一句廢話。不開口呢?不開口還是講經,不開口是在示現,善根厚的人,一看到那個樣子會覺悟,不一定要開口。所以不講經的時候還是講經,用身體來表現、來表演,利根的人得利益。開口說,我們講上中下根人得利益;不開口的時候,根性最利的人他得利益。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真的四十九年沒有休息過,我們要懂這個意思。你懂了你就會學,你看這個世間人,無論做什麼動作你都能學到東西。他造善,馬上體會到,想想我自己有沒有?我沒有,我要學他的善行。他造作不善,我們立刻想到我有沒有?我如果有,趕緊改過。哪個地方沒有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善知識,統統是老師,問題是你會不會?真的要會了,成佛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肯定就成佛。《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就做這個表演給我們看,所謂「叁人行必有我師」,叁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叁人行。善人,天天提醒我,我要跟他學善;惡人,天天提醒我,讓我反省不能造他那個惡。不都是老師嗎?善財童子會,所以他一生圓成佛道,他不是分證佛,他是究竟圓滿佛。這是《華嚴經》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

  另外一個意思,「一多相即」,這是《華嚴經》的經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沒有前後次第,這個境界都在眼前。我們全迷了,這個境界是什麼?時間、空間不可得,空間不可得,空間的障礙沒有;時間是假的不可得,前後沒有了。也就是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先後沒有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一是什麼?一是一念。多是什麼?這一念叁種周遍,這還得了嗎?「普周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含容空有是心量拓開,本來的心量,我說某人心量很小,不能容人。你自己本來的心量是什麼樣子?佛經上常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你原本的心量。你看看含容空有,含空,空就是虛空,就是心包太虛,含空就心包太虛;容有,有就是法界,量周法界,這是自性本能。迷了之後心量才變成那麼小,變小,你自己細心去觀察,在哪裏?都是發生在分別執著。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有什麼小心量!有了分別、有了執著,這個心量就愈變愈小,這很可憐。心量很小的,心量小到不能再小,什麼境界現前?阿鼻地獄現前;心量展開,不能再大的,那就成佛。菩薩心量大,佛比他更大,到佛之後就沒有再大的。所以心量愈大你就往上升等級愈高,心量愈小你就往下墮落。

  第四個是「大用自在」,這個大用,諸佛菩薩特別是在十法界,在六道、在叁途,阿鼻地獄他去,不是不去,地藏菩薩常常在地獄裏度衆生。什麼叫地藏菩薩?到地獄就叫地藏菩薩,釋迦牟尼佛到地獄去教化衆生也叫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到地獄度衆生也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通號,不是某一個人他的名字,不是的,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所以地藏這兩個字意思很深,講法很多。下面給我們說了六句,有「六觀」,這個六觀都是屬于看破。第一個:

  【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

  境是境界,境界裏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在佛法裏面講還得加一種,有智正覺的環境。如果我們講物質環境、精神環境,這是講六道;講智正覺,那就是四聖的環境,還得再加上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的環境,就全包了,叫智正覺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是物質環境,有情世間是人事環境,統統包了。這些是什麼?這些都是假相,『攝境歸心』,心現的。這個不好懂,我們還用電視做比喻,大家好懂,境是什麼?境就是電視裏面頻道顯示出來的音聲、色相,這是境。心是什麼?心是屏幕。諸位想想,如果沒有這個屏幕,它就現不出來,必須有這屏幕它才能現相,屏幕沒有了就現不出來。你從這裏看,屏幕跟色相是一體,你要真正從色相裏面看到什麼?屏幕沒有動,屏幕一點染汙都沒有,屏幕是清淨心,所有一切現相離不開屏幕,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還是清淨心,清淨心並沒有被色相、音聲所染汙。這個例子很好,常常看電視,天天要如是觀的話,我想看個幾年他就成佛,他就大徹大悟;不會看的時候,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你就壞了,那是不會的人。會的人從看電視會開悟,看什麼?看真妄不二。妄是什麼?裏面的色相。真是什麼?真是屏幕,真它不動;妄是它剎那剎那都在動,從來沒停止過的。諸位曉得,電視的原理就是波動現象,它因爲速度太快,你被這個假相欺騙,以爲它真有,其實它是很高速度的波動現象。

  佛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波動現象,那個速度比這個更快。我們在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告訴我們這個波動的現象,世尊問彌勒菩薩,一念,凡夫起個一念,這一念裏面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問這個問題。我們凡夫起個念頭很粗,這一念裏頭有幾念,有幾個細念構成一個粗念,相,相是物質現象,就是形,形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問這麼一個問題。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一彈指不到一秒鍾,我們彈指的話,很快的彈大概一秒鍾可以彈四次,他說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就是波動,一彈指這個波動多少次?叁十二億百千次。百千是十萬,叁十二億乘十萬,用我們中國話來講叁百二十兆,你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