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集)  2009/2/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文件名:12-47-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上一次我们学到「今略明此观,总分六门,先列名」。名有六段,我们学习了四段,到「行四德」,今天我们看第五「入五止」、「起六观」。这篇文字是《华严经》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前面我们学到第四。上一次只剩下一天的时间,为大家讲了《华严经》上的「闻经十益」,为什么当中插这一段?是因为在现前许多的人把讲经、听经疏忽掉,我们特地看看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提醒我们、鼓励我们,要发心讲经,讲经有四种利益;劝导我们听法,听经有十种好处,所以用两个小时详细给大家介绍。这篇文字虽然不算太长,过去我们曾经讲过一遍,用了九十六个小时,说得也很详细。这是第二次讲,第二次讲,我们对这篇文字领悟更深入,可能时间不会比上次的短,愈详细我们愈能够得受用。我们都知道,现前这个世界非常混乱,真正是名实相符的乱世,灾难太多了。这个动乱的根源是什么?是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明了,看错、想错了,因此我们的言行就处处都出错,错误的结果就是灾难。正确的人生宇宙观,佛法里面讲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真相是什么?在这篇文字上全都讲到了,讲得我们不能不佩服。贤首大师所说的全是《华严经》上最重要的开示,世尊为我们的开示。首先告诉我们「一体」,这个一体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人生的本体。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大问题,一直到现在,哲学与科学都没有定论,还没有解决,可是《华严经》里面已经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华严经》有没有说错?我们可以肯定它没说错。我们凭什么相信?凭它所用的方法,它的方法跟我们现在的科学方法不一样。科学方法总离不开数学,高深的数学;离不开仪器的观察,像天文望远镜对于宏观世界的观察,高倍的显微镜用它来帮助我们做微观的观察,科学家用仪器、用数理。佛菩萨他不用这些,他用什么?用清净心。

  佛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学佛就是放下。我算是很幸运,年轻的时候,我是二十六岁才接触到佛法,也就在同一年,我认识了章嘉大师,方东美教给我认识佛教,我就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帮助我契入境界,这个很重要。章嘉大师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我们深入大乘几十年之后才真正明了。而且想想经典里面所记载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修行证果就是看破放下;祖师大德,像六祖惠能为我们现身说法,也是看破放下。章嘉大师没有欺骗我。像大乘经上所说的,你具足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就麻烦,生生世世在轮回里面打滚。轮回里面的苦,我们现在是在人间,亲身感受的,我们如果细心看看这个世间,还有多少人在过着非常痛苦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衣服穿,还要加上一些自然灾害与传染病。要是依照智者大师的说法,他老人家讲《法华经》给我们说「百界千如」,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十法界,每个法界里面都具足有十法界,十乘十就是一百,叫百界;每一界都有十如是,十如是是讲因果,一百个法界乘十就是千如,百界千如。我们在人间你细心观察,有人间的佛、人间的菩萨、人间的天人,有人间地狱,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到六道苦,佛总归纳给我们讲有三苦、有八苦。

  六道怎么来的?刚才说的,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佛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把执着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那你就证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所以六道的业因,真正的因就是执着。念佛也没用,念佛要是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往生,放下执着才能往生。所以讲带业,带业是带了,你看他带妄想,他带分别、带轻微的执着,不是严重的执着,严重的执着是带不去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再进一步你能够把分别也放下,不但不执着,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这个心多清净,这个人叫菩萨,比阿罗汉升高了一级。再能把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是妄想,这个太难了,不容易。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自己不知道,没有觉察到,是非常微细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心里的震动,现在讲波动,起个念头是波动,自性的波动。自性不会动,自性里头没有波动现象,叫真心;妄心里头有,妄心是依真心起来的(这里头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时间、空间都不存在),如果能把这个念头断掉,那就恭喜你,你就证得圆满的佛果。圆满的佛果是什么样子?《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圆满佛的样子。确实很深奥,所以叫「华严奥旨」,旨是宗旨,微妙的宗旨;「妄尽」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尽,那你就「还源」,叫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圆满的佛果。所以《华严经》修行的奥秘、修行的方法就在这篇文字里面。

  宇宙怎么来的?生命,生命不说别的,说我自己,我自己从哪来?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个本来面目就是我从哪里来的,这经上讲得非常透彻。我们能信,为什么?因为他见到了,他不是推想,他不是猜测,也不是用数学来推理,他亲自见到的。佛说到什么时候你能见到?八地,你能够证到八地菩萨,你就见到了,你见到宇宙怎么来的,你见到你的生命从哪来的,你就亲眼见到了。你证到八地,你见到了;他证到八地,他也见到了,凡是证得八地以上的都见到,这哪里是假的!这不是假的。所以「起二用」就是物质现象的起源、精神现象的起源,是从一体起二用。怎么起来的?就是大乘教里佛常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马上就变成三细相(阿赖耶的三分):业相、转相、境界相。业相就是那微微的一动,那是无明、那是业相。这一动之后,两种作用出来了,境界相是物质现象,转相是精神现象,精神跟物质现象就出现了、就起来了,同时起来,没有先后,这个后面我们会详细来研究。二用起来之后,这两种作用就是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它有三种周遍,这都是讲宇宙的本体现象,第一种周遍「普周法界」,第二个周遍「出生无尽」,第三个周遍「含容空有」,只要这一念起来,自自然然它就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整个宇宙无论是有情、无情,跟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为什么?我们动一个念头,它们全部都感应到,而且速度之快没法想象。现在在物理现象里面,大家都知道速度最快的是光速,电磁波跟光的速度差不多,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这个速度跟我们起念头那个波动的速度,那简直不能比,我们这个念头的波动,念头才一起,它已经遍法界虚空界,用现在话就是,它已经周遍整个宇宙,光怎么能跟它比!光的速度太慢了。这是自然的,自性里头它本来就具足的、是圆满的。

  下面他讲它起作用,它作用是「四德」。四德我们前面学过,第一个「随缘妙用」,如果我们能学到这个,虽然学不到,能够有个一分、二分相似,那我们就真正是现在所说的幸福美满,学到一分、二分就是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缘,诸佛菩萨应化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我们地球上,许多佛与菩萨应化在中国,有出家的大德、有在家的居士,还有各行各业里面出类拔萃的这些大德,佛菩萨应化的。他们能随缘,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是应化身。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他无论怎么变化,无论他有多少活动,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他哪里来的分别执着!这就是他已经还源,妄尽还源他就不再迷了,永远不迷,永远住在觉正净,住在这个上面。不像我们,我们很可怜,我们是迷邪染,他们永远是觉正净,这叫妙用。第二个「威仪有则」,威仪可以说是从他的思想到他的言行,都可以做六道众生的好榜样;则是有原则、有规矩,帮助六道众生回头是岸。迷得太深的,帮助他、教导他转恶为善,虽然出不了六道,他不堕三恶道;对佛法有相当造诣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他要一觉悟,觉悟就是把分别执着放下,分别执着都放下,他成菩萨;分别没有放下,执着放下,他成阿罗汉、成辟支佛,六道没有了,超越六道。这是帮助他,你做好样子给他,自己要做个觉悟的样子,要做断恶修善的样子,做给别人看的,这是身教,身教比言教还要重要!诸佛菩萨教学那么样的圆满、那么样的成功,没有别的,就是他先做到,然后再教人,做不到的决定不说,所说的字字句句他都能圆满的做到、落实。所以他们所表演的、他们所说的,真话!这是我们要记住的,要时时刻刻想到向佛菩萨学习。从哪里学起?刚才讲我们是凡夫,我们是业障很重的凡夫,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要承认,你才能够有进步,才能往上提升。自己一身的毛病自己不知道,你的过从哪里改?所以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看破,改过自新就是放下。我们中国过去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在佛门里头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从哪里做起?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里做起。孝亲尊师,这是我们人生一生当中两大恩人,我们的身得自于父母,父母养育之恩;我们的智慧得自于老师,我们的法身慧命,这是老师的恩德。人不能忘本,证得阿罗汉、证得菩萨、成了佛都不忘本,做给我们看。

  第三,前面两条我们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要用什么态度,这个很重要。态度上来讲首先「柔和」,柔是温柔,和是和睦,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柔和,柔和是外表;内心「质直」,质直就是真诚。内心是真诚心,外面是柔和相,你才能普度众生,你才能得到众生的爱戴、众生的尊重,为什么要这样?众生能听你的教诲、能接受、能依教奉行,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从佛菩萨…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