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從祖師大德裏面細心去觀察,他們做到了。我們今天縱然有善心想弘法利生,想幫助別人回頭是岸,我們的心有真誠,但是態度、言語不懂得柔和,讓人家聽了、見到起反感,不能接受你,那你就完全失敗。所以真誠心以柔和表現,那才叫真的真誠,不帶習氣;內心很真誠,外頭不夠柔和,你還帶著這個惡習氣在,貢高我慢,帶著這個習氣。這就是你在弘法利生或者是護持正法,比不上過去祖師大德的原因。末後「代衆生苦」,一定發這個心,這個心是行菩薩道的動力,他爲什麼那麼拼命去幹?看到衆生苦。現在這個世間人爲什麼每天拼命去工作,日夜不休息?爲了賺錢,所以賺錢是他動力的來源。佛菩薩不要錢,名聞利養都不要,他幹得那麼起勁靠什麼?靠慈悲心,慈悲心是動力。所以這是四德,這四德是自性裏頭本來有的,我們現在失掉,爲什麼失掉?迷了,迷失自性,這四德沒有了,完全變質。依四德才「入五止」,後面五止、六觀是講行動、講修行,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初學的時候一定是先止,先放下,然後才能看破。可是對初學,所謂最初方便,諸位要曉得,這個經是佛在華嚴會上對法身菩薩說的,先止後觀;可是菩薩接引衆生,最初方便是先觀,就是先看破,然後你才肯放下。現在我們爲什麼放不下?沒看破,所以放不下,如果真看破,不必人家勸你,你自自然然就放下。

  所以在這一條裏面,這個意思是根據前面所講的四德,四德是真有不是沒有,確實表現在生活、表現在工作、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但是菩薩知道事有,理上空的,理上沒有,相有性空。所以在經典裏面常講「當相即空,相盡心澄」,相盡是什麼意思?著相盡了,不再著相,你的心定下來了。心定下來你才能修止,心不定你止不住,止是定。所以佛法修行無論是哪個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要知道修什麼?就是修定。所以禅定是通名,千萬不要誤會只有禅宗才修禅定,那你錯了,只要是佛法都是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統統修禅定,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離開禅定就不是佛法。禅就是看破,禅就是觀,定就是止,所以禅定兩個字你拆開來看就是止觀,止觀也叫禅定,禅定也叫止觀。我們用現在最通俗的名詞,這是章嘉大師當年傳給我的,我那時剛剛學佛,學佛還不到兩個月,他要是給我講止觀、講禅定,我就迷惑了。他很有智慧、很高明,他講看破放下,我能聽得懂;他講止觀、講禅定,我聽不懂。換個名詞接引初機,這就恰當,善于觀機,話變一變就行。

  菩薩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就是有生有滅。你們諸位想想,哪一法沒有生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有生有滅;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像星球、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換句話說,一切物質現象、一切精神現象都是有生滅的,那就是屬于有爲法。無爲法,佛法裏面歸納起來講六種,六種裏面前面五種不是真的無爲法,是相似無爲,好像是無爲,不是真的;真的無爲只有一個,真如無爲。什麼是真如無爲?就是我們此地講的顯一體,那個一體是真如無爲,自性清淨圓明體是真如無爲。它真的無爲,爲什麼?這個體裏面,你看它是清淨的;它是圓滿的,圓滿是講物質現象,它什麼都不缺;明是講智慧,智慧圓滿,這個圓裏面講德能圓滿、相好圓滿,也就是佛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給我們講了五句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裏面,此地把它濃縮成一句,惠能講二十個字,二十個字跟這個地方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能大師見性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圓的意思;「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你的自性從來是定的,沒動過,動的是什麼?妄心、妄念,不是自性,自性是真心,這是妄心在動,真心從來沒動過;末後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爲什麼能變現?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它有叁種緣,大乘教裏面佛常講四緣生法。佛有方便說、有真實說,真實說我們初學的人很不容易理解,但是方便幫助我們入門,入門之後能把方便舍棄就能契入境界。

  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樣子,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現在講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好學,他就示現一個好學的樣子。你看十九歲真的爲了好學,舍棄榮華富貴、舍棄王位出去參學,尋師訪道,學了十二年到叁十歲。我們能夠想象得到,像這樣的人出身、身分特殊,王子,聰明好學,這樣的身分、這樣的人品,哪個老師不喜歡這種學生!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他統統去學過,到最後叁十歲,沒地方再學。但是雖然學十二年,沒地方學了,可是終極的疑問沒解決。對六道太清楚了,怎麼清楚?在世尊出現那個時代,印度所有宗教、學術都把禅定看得很重,沒有不修禅定的。佛在經上常講的四禅八定,這不是佛教的,四禅八定是古印度宗教所修的、學術界裏面所修的。能夠得到四禅八定,六道裏面的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也就是說,你都能看到、你都能聽到、你都能夠接觸到。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當然對于六道那就太清楚了,可是這裏面肯定至少有叁個問題,第一個六道從哪裏來的?第二個爲什麼有六道?第叁個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叁個問題確實宗教界沒有人能解答,學術界也沒有人能夠解答。釋迦牟尼佛只好到菩提樹下,那時候不叫菩提樹,叫畢缽羅樹,以後他在那裏開悟,這個樹我們就稱它爲菩提樹,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他在這個樹下覺悟了。怎麼覺悟的?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把四禅八定也放下,入更深層次的禅定,這一下就開悟了,所謂是「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于是這些問題解答了,也就是此地講的一體、二用、叁周遍、四德統統明了,我們叫做成佛。真放下,十二年所學的全放下,所修的也放下,世間法!放下之後,才真正契入到真實,這我們能相信。

  惠能大師在中國所示現的是普通的凡夫,沒有念過書,他不是知識分子,他不認識字。縱然學佛了,你去看看《壇經》,《壇經》裏面第一品是他的傳記,他的曆史,沒有上過一天學,沒有聽過一堂經;黃梅五祖的道場是禅宗道場,他沒有一天進過禅堂。他在黃梅八個月,五祖派遣他到碓房裏面去做義工,因爲他是砍柴的樵夫,在廚房裏面破柴、舂米,他就幹這個事情,幹了八個月。最後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他,他成爲一代祖師,憑什麼?憑放下。五祖在半夜叁更召見他,在方丈室裏面跟他講《金剛經》。我們能想到有沒有經本?沒有,他不認識字,他拿經本沒用,他不認識字。所以五祖給他講的是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放下就徹悟了。他悟的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是相等的、平等的。悟了之後沒有一樣不通,一悟一切悟,一通一切通,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就能講給你聽;念的人沒有開悟,聽他一講就開悟了。這給我們說明一樁事情,妄盡還源與讀經、學教沒有關系,研經學教還得把經教放下,你才能夠悟入。你要不放下,那就變成所知障。障礙有兩種,一種煩惱障,一種所知障。放下就對了,放下你所學的那些東西,那個東西你不放下,障礙你悟入。我們今天要不要學?天天在學,我學五十八年,快到六十年,天天在學。我們在學是一種方便法,爲什麼?不學經就會打妄想,就會胡思亂想,煩惱障現前;把精神、時間集中起來學經教,妄想就少,用這個方法來除煩惱障。煩惱障除了之後心得清淨,再把所知障放下,這才能夠悟入。所以這是一種方法,就是修禅定的一種方法。讀經也是禅定,講經也是禅定,聽經也是禅定,念佛也是禅定,沒有一樣不是,只要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煩惱輕、智慧長,那就叫禅定,那就叫止觀。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在《華嚴經》裏,佛跟我們講諸法實相,一切法不外乎這兩大類,一個是物質現象、一個是精神現象。這兩大類都是幻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這個相是幻相,佛在經上常說夢幻泡影,用這個來做比喻。你不要以爲它是真的,以爲它是真的你就錯了,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要執著它幹什麼?自然就放下了。你可以用它,用它提升自己的境界,用它教化衆生,你不能執著它,你不能分別它,最好六根接觸六塵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完全契入華嚴境界。所以五止裏面:

  【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

  「照」,《心經》也許很多同修都念得很熟,第一句就是介紹觀世音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也就是說,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都不可得。這個現象從哪來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人能夠確切的解答。現在科學家都常常講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這個看法怎麼發生的?他們在天文望遠鏡裏面觀察到一個現象,在外層空間許多的星球都以很高的速度跟我們相反的方向離開,好像我們這裏是個爆炸的中心點,統統往四周快速度的移動,這個現象許多天文學家都看到了,所以大家想想應該是大爆炸。但是,是不是真的是這個現象?沒有一個人敢確定,就是暫時以這個爲基礎。也有科學家認爲地球上所有生物是進化而來的,人是從猿猴進化來的,可是這裏頭又有問題,那現在爲什麼還有猿猴?難道這一類進化成人,那一類還是老樣子?這些講不通。佛法告訴我們,沒有進化也沒有爆炸,可是爆炸現象怎麼解釋?我們在大乘教學當中能夠找到解釋的理論依據,大乘教裏面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有道理,《華嚴經》…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