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集▪P4

  ..續本文上一頁

  不起心、不動念,怎麼能代衆生受苦?這就是諸佛菩薩不僅僅是對這一個娑婆世界,那你就完全想錯了,到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法界就通了,沒有障礙,遍法界虛空界是一法界。這個法界沒有大小,稱性的,自性沒有大小,念念形形都是普周法界,前面「叁遍」裏第一條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裏頭確實有不少衆生迷失了自性,一迷就把自性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叁途,這就受苦。這些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與這些衆生(就是十法界衆生)自自然然起感應道交。佛來了,佛來幫助他,不定現什麼身,像叁十二應一樣,到底現的什麼身,那是衆生的感。因爲佛沒有念頭,他沒有起心動念,衆生想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衆生需要什麼法他自然就說什麼法,現身說法都沒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叫妙用。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起作用一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人家起作用沒有起心,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妙。

  現的身是不是從極樂世界、從華藏世界到這裏來的?沒有。我們在講席裏面曾經學過,爲什麼?分別執著放下,時間、空間就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就是沒有距離,極樂世界在哪裏?就在現前。華藏世界在哪裏?也在現前,當下即是。這又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有這個念頭,或者是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是冥感,有這個念頭是顯感。顯感有顯應、有冥應,冥感有冥應、有顯應,四種感應,都是在現前,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此界、沒有他方。我們感覺當中有此界他方,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我們迷失了自性,産生錯誤的感覺。事實真相通達明了之後,這些錯誤的現象全都沒有了,所以能夠示現普代衆生受苦德。代衆生受苦,他自己有沒有受苦?自己沒有。爲什麼?自己苦樂沒有了,不但苦樂沒有,染淨也沒有,他自己常住在一真法界,隨類現身,得大自在。曉得這些好處,你才真正發心希望早一天證得佛果,好處太多了,說不盡。現在舍不得離開眼前這個五欲六塵,是你迷惑得太嚴重,在佛的說法是你太可憐了,可憐憫者,怎麼迷成這個樣子!因爲你所迷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假的。真的,真的你完全不知道,不但你沒見到,你聽說,聽說不相信,你懷疑,你認爲這個假的是真的,這就是佛在經上常常講到的可憐憫者。

  我們這一生算是非常幸運,得人身,聞到佛法,聞到佛法當中無比殊勝的《大方廣佛華嚴》,這太難了。華嚴跟淨土是一不是二。我在新加坡答複同學們一個提問,他們問我,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有沒有差別?這問得好。我的回答,我說華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這個城市,這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就好比烏節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路叫烏節路,這他聽懂了。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二,極樂是華藏的精華,是華藏最好的一個部分,所以文殊、普賢率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去拜阿彌陀佛,你說多殊勝!所以古大德,這個人是乾隆年間的彭際清居士,這是我們佛門的大德,他沒出家,在家學佛,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是在家的大菩薩。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反過來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他說得很有道理。我有理由相信,魏默深居士,這是清朝鹹豐年間的人,他有《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我們印祖對他有批評,魏默深居士就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抽出來附在淨土叁經的後面,號稱爲淨土四經。我相信他這個做法是受彭際清居士的影響,有道理,你看在末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稱《無量壽經》爲中本《華嚴》是有理由的,《華嚴經》到最後入《無量壽》,歸《無量壽》。

  到印光大師,這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把《楞嚴經》裏面「大勢至圓通章」摘出來,放在淨土四經的後面,稱爲淨土五經。淨土五經的來源我們要知道,這就圓滿了,再就沒有淨土六經,沒有了,達到圓滿了。印祖這招對我的啓示很大,因爲我們過去對于《楞嚴經》這段經文疏忽了。特別對我們這個啓示,我們發現淨土法門在楞嚴會上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以前我們都聽說「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楞嚴會上的特別法門,爲什麼?太明顯了,普通法門是按照順序排列的,特別法門是不按順序的。《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它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是按照這個排列的,後面是七大,你看看十八界加上七大,二十五,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按順序排列,觀世音菩薩是排在第二,耳根圓通,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排在第二。他排在最後,像唱戲一樣擺在壓軸戲,最殊勝的,這個很明顯,一看就明白了。可是大勢至菩薩排列也沒有按照順序,但是他調整得很微,不容易看出來。大勢至菩薩排列是在七大裏面,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彌勒菩薩是識大。按排列的順序,大勢至菩薩應該是二十叁,彌勒菩薩二十四,這就是順序。可是他兩個顛倒了,彌勒菩薩排在二十叁,大勢至菩薩排在二十四,這個調整是很微,一般不容易看到。觀音菩薩從第二跳到最後,這個太明顯,兩個特別法門。

  這是印祖把它拈出來放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我們就特別去留意這一章,這一章特別在哪裏?才發現它也是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念佛法門是遍法界虛空界的第一法門,它是普遍契機,普契群機,是對法界虛空界來說的;觀音菩薩耳根法門是專門對娑婆世界來講的,範圍很小。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耳比眼聰明,眼看看不清楚,耳聽得清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的聽超過我們的見,看不清楚,會聽得清楚。這是我們發現到「大勢至圓通章」不可思議,走遍虛空法界,一切衆生都得利益,這還得了嗎?所以,「大勢至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確實超過《般若心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二百六十個字,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佛菩薩這些設施都是代衆生受苦德,我們要能體會到,這才真正會感恩戴德,才會認真的學習。他們來給我們示現不容易,我們得到不容易,那就要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這些祖師大德。那我們求生淨土這個願就真實了,認真的去幹,放下,身心世界都不要放在心上,徹底放下。念念爲正法久住,念念爲苦難衆生,我們功德就圓滿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