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思议,可是真的,八万四千一条不漏,那是什么?那是圆满的十善。我们常常看到佛像,特别是画的佛像,佛的头上都有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用汉文写的,或者是西藏文写的,我都看见过。这三个字叫「唵阿吽」,这是性德,是什么?就是十善业。「唵」是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阿」是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后面「吽」是意业,不贪、不瞋、不痴。这说明什么?成佛了,十善圆满。十善圆满,诸位想想是不是八万四千细行?不止,八万四千细行太少了,八万四千细行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初住菩萨示现的,愈往上面去,没有数量,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细行,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尤其是我们这种想象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根据前面所讲的三遍,出生无尽、含容空有、周遍法界,这个才是对的,正确的,哪里有数量可以说,性德没有数量。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句,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我们现在迷失自性,想把自性找回来,那你就得要向佛菩萨学习,他所示现的就是他所教我们的,我们要真干。
在《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讲到,菩萨有三重障,菩萨不能向上提升境界,这三重障一说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你要有高度的警觉。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佛,听了,听懂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做不到。境界一现前,烦恼习气马上就露出来,佛法忘得一乾二净,这里头有三重障。三重障,第一个是「傲慢」,你说你有没有傲慢?如果你傲慢没有了,至少你成阿罗汉,阿罗汉没有傲慢,还有傲慢的习气,到辟支佛,傲慢的习气就没有了。傲慢从几时有的?迷失自性那一天傲慢就起来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迷了自性,自性变成阿赖耶,几乎是同时,阿赖耶的业相立刻就变成转相,转相就是见分,见分就是末那识,末那是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面有傲慢。这就是说明傲慢是俱生的烦恼,不是你学到的,迷失自性那个时候它就生起来,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四大烦恼。为什么会有这四大烦恼?你有了分别执着,立刻境界相现前,境界相是什么?宇宙现前,我现前了,这个时间之短你没有办法想象。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时间多长?一弹指,我们算秒好了,是一秒钟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这么短的时间。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生灭同时,不生不灭,为什么?是有生灭,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有生灭现象,你觉察不到。这个我们都承认,有傲慢,为什么?不能接受圣教,这就是傲慢。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学佛,就是傲慢挡住,入不进去,就是你所学到的经教,理你没有悟入,事你没有落实,这是重障。
第二个重障是「嫉妒」,不能容人,别人比我好一点,心里就难过,一定要超过别人。第三个是「贪欲」。这是三重障,你有这三样东西,菩提道上就非常困难,要想提升谈何容易。放下业障要从这里放起,愈是严重的要先放,比这个其次的就容易放了,跟治病一样,最严重、要命的先治,然后小病再慢慢修养。我们要消除业障,首先要把这三种重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够向前迈进,这三种障碍只要有一种,无论你怎么用功,怎么样勤奋修学,你想进一步就非常困难。这些纲目到后面都会细讲,每一条我们都要细讲。在这一条里头,也就是在这些年来我们常常提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我们起心动念所有的行为都要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样子,不能做坏样子。做坏的样子,果报在三途;做好样子,果报在人天,人天是善人,不是恶人,从人天这个基础上才能够修成佛菩萨。
第三,『柔和质直摄生德』,这是讲摄受众生,太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往来,人与天地鬼神的往来,我们生活在法界里面,佛家讲法界,我们一般人讲宇宙,就不能够脱离这些关系。人事关系、跟一切万物的关系、跟大自然的关系,实在讲,前面我们学过了,是一体。那要用什么心态来跟大家相处?你看第一个「柔和」,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和为贵」,跟什么样的人都要和睦相处。「质直」就是平等对待,上跟诸佛菩萨,下跟三途众生,在物质环境,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再扩展到太空,与一切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都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人是什么人?这个人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有差等就不是平等对待,有分别,平等也没有了,不平等里面就没有和睦。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和平」,这个有道理,和是从果上讲的。我们中国人跟佛法都是先讲果,后讲因,因是什么?因是平,你要想真正做到和睦,你一定得平等,不平等里面没有和睦。这摄受众生。
十法界无量无边无数的诸佛剎土,这些剎土里面,大多数都有十法界。摄受众生,这是对法身菩萨讲的;佛对于我们来讲,对我们凡夫,教导我们初学,摄受众生是四种方法,叫四摄法。摄受众生,这是对菩萨讲的,这称性;四摄法不称性,但是从性德里头生出来的。四摄法里面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四摄法来说,对我们很有受用,这实在讲是太高了。四摄法是表面,这是里子,里面的。你就晓得菩萨示现在世间,四摄法做得多圆满!为什么?他里面柔和质直,我们凡夫虽然学着做,总没有菩萨那么圆满,道理就知道了。「布施」,四摄法总的来说就是关怀,对于一切众生用真诚心去关怀照顾。布施跟六度里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的布施是把烦恼习气放下,这个地方不是的。这个地方布施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请客、送礼,礼多人不怪,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首先要懂得送礼、请客,特别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建立友好关系。人与人之间,最小的用在家庭、夫妻,你要是懂得用四摄法,夫妇好合,百年偕老,决定不会有变故。夫妻彼此关怀,常常送一些小礼物。一九九九年、二000年,我住在新加坡,团结新加坡九个不同的宗教,做得很成功,什么方法?就是这个四摄法。
「爱语」不是甜言蜜语,是真正关怀他、爱护他的言语。那真正关怀、爱护的是什么?在今天来讲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是三教圣贤对我们的爱语,我们要学习,我们要帮助别人。「利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而不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好像眼前得到一点小便宜,所以很多人他做,没有诚意利益别人,可是到最后这种心态将来堕地狱,到那个时候后悔莫及。现在如果起心动念是真诚心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以这个功德回向念佛是决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作菩萨去。这个里头的利益真叫做天渊之别,我们不能不知道。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利己是真正在害自己,名闻利养害死人,沾不得!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舍得那么干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他就是对我们地球上这些众生柔和质直的摄生德表现出来的,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不能够不懂,不能不认真努力的去学习。
「同事」,这个很难讲,大彻大悟的菩萨,叫法身大士,他的示现是给一切众生同事,我们凡夫做不到,我们要学了这一条,那不堕三途才怪!所以我们今天讲同事,没觉悟的人我们要学着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佛、菩萨做些什么,我们也照样去模仿,这就对了,这个就一点过失都没有。佛菩萨做的什么事情?佛菩萨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全心全力在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目标。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失自性来的,迷失自性之后他就不知道行善,他作恶。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首先教我们断恶修善。哪些是恶?十恶,十善业道的反面,十恶,那个要断,十善要修,断恶修善用十善做标准,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你能够与经教里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相应,经上讲的善男子就是你,讲的善女人就是她,他做到了,不堕三途。
这是佛帮助人离苦得乐,三途太苦了,把你从三途救到人天,你来生在人天的果报比这一生一定更殊胜。往上再提升,帮助你破迷开悟,从人天道进入到佛菩萨道,佛道、菩萨道,往这里去了,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你得到的是永恒之路。佛菩萨在世间干这种事,多半用什么身分?用老师的身分,从事于教学的工作,也有用其它的身分,我们的观察不明显。实际上菩萨无处不现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像《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所显示的。五十三参是五十三类,真的是我们所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五十三参里面,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余全是在家的。那些人统统都是诸佛再来的、应化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意思很深很广。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介绍给广大的群众学习《华严》最为契机,为什么?现在这个世界是开放的、是自由的、是平等的,《华严经》符合开放、自由、平等,一般人欢喜学习。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在《华严经》上都找得到,找到你同行的,你看他在那个行业里怎样作佛、怎样作菩萨,你就都学会了。这都是性德自然流露。
最后这一条,『普代众生受苦德』,这条是什么?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诸佛如来在因地上发的大愿,四弘誓愿,现在成了佛,自自然然就兑现,佛没妄语。「普代众生受苦」,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这妙用。所以记住,这四个是一而四,四而一,这一条里面包括前面三条,每一条都包括其它的三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妙!众生,十法界里面全是众生,佛经上也称为凡夫,十法界都是凡夫,为什么?没见性。在大乘教里,见性才称为圣人,没有见性都是凡夫。所以称六道叫内凡,在六道之内的叫内凡,四圣法界是六道之外的,叫外凡。四圣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有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华藏世界。毘卢遮那,法身;卢舍那,报身;释迦牟尼佛,应化身,在十法界里示现应化身,三身是一身,这在《华严》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