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五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到底有什麼可執著的呢?原來有本書裏說:“如果你是獅子,別人罵你是狗,你不會真的變成狗,故不用爲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別人贊歎你是獅子,你也不會真的變成獅子,故不用爲此而生喜。”這些道理真的很深。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在我的一生中,有時會聽到別人贊歎,有時會聽到別人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在心裏默念這個偈頌,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些人聽到別人贊歎他:“你很了不起,你是不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啊?”就開始飄飄然,認爲自己真是諸佛菩薩的化身,臉型還跟文殊菩薩有點像。有些人背後說他的壞話,說他戒律不清淨、行爲不如法,他馬上暴跳如雷,非要去找那個人算賬。其實這都沒有必要,我們應心平氣和地對待榮辱,就算有人罵你,背後還有許多人會贊歎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功德,想贊歎的也大有人在。(師笑)所以,大家應該經常觀察,尤其是別人說你壞話時,盡量不要發脾氣,應當先冷靜下來,過一段時間再說。因爲人在沖動的時候,很多事情認不清楚,假如貿然行事,結果會弄得一塌糊塗。

  當我們受到贊歎和诋毀時,應觀之爲空谷聲。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裏說:“了知贊毀均爲空谷聲。”別人對你的贊歎诋毀,跟空谷聲沒有任何差別,他們說你功德無上、舉世無雙,就像空谷發出的回音一樣,一會兒就沒有了;他們說你無惡不作、壞到極點,也像空谷聲一樣,一會兒就消失了。所以,贊歎和诋毀是一模一樣的。

  即使我們受無數人的贊歎,過一段時間,也肯定有人開始诋毀。比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他在任總統期間,擁有無數人的贊歎、鮮花和掌聲,當他上臺時,全國上下載歌載舞,最後他判死刑時,全國上下仍是載歌載舞。爲什麼?就是因爲贊歎無有實義,如果有實義,他永遠得到的都應該是贊歎。

  當然,倘若自己良心上受到譴責,被別人惡言誹謗,那誰也沒辦法救護。但若自己問心無愧,那麼別人怎樣說也無所謂。縱然在佛陀時代,有些戒律清淨的人,也被人毀謗戒律不清淨,而戒律不清淨的人,反而處處受人贊歎。因此,各種顛倒的現象,在世人的迷亂心識前都會出現的。

  我在這裏講課時,這些道理基本上說得來,但自己有沒有做到呢?完全如實做到的話,的的確確有一定困難。但受過大乘教育和沒有受過大乘教育還是有差別,從來不知道這些道理的人,當受到贊歎和恭敬供養時,很容易産生傲慢心,認爲自己真的很了不起。但是若明白這些道理,心一下子會冷靜下來,仔細觀察便知道:這一切都無有實質,世間上有多少名人,臨死時名聲又有什麼利益呢?

  我們每個人都受過贊歎,也受過毀謗,但不要特別去執著。有個人跟我哭訴:“別人說我是精神病。”其實按寂天菩薩的觀點,凡夫人都是有無明煩惱的精神病,說你是精神病也沒有什麼。那天有個精神病罵我:“你是精神病!”我說:“是是是,我是被無明煩惱纏縛的精神病。我不但是精神病,還是被欲妙美酒所陶醉的瘋狂者。”當自己心態擺正時,別人說什麼都能轉爲道用,但如果心態沒有擺正,別人稍微說一點點,你馬上就會找他算賬。但這不是大乘修行人的行爲,這方面希望大家應該注意。

  做事情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別人怎麼評價都無所謂。興築巴拿馬運河的高查爾思大佐,就是一個置毀譽于不顧的成功者:當年他計劃修巴拿馬運河時,人們對此壯舉褒貶不一、議論紛紛:有人誇獎他勇敢堅毅;有人嘲笑他異想天開。對此,他一概置之不理,只管埋頭苦幹。別人問他對這些評論作何感想,他說:“目前還是做我的工作要緊,至于那些批評,日後運河自會答複!”經過長期的奮鬥和努力,運河終于完工了,它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一萬多公裏!人們歡呼著,在竣工典禮上,高查爾思大佐不等人們的第二聲歡呼,已經悄然離去。因爲他要的並不是掌聲和贊美,而是踏踏實實爲人們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我們今後做事情時,也許有相當一部分人支持、幫助、贊歎,也許有相當一部分人诋毀、阻止、障礙,但通過智慧進行觀察後,只要覺得對衆生有利,就應該勇往直前,不要瞻前顧後,要想完全維護別人的心態,這一點恐怕非常困難。

  癸叁、斷除貪無能爲力之他利:

  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如果自己無能爲力,也沒有必要傷心。

  有情種種心,佛亦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故應舍此慮。

  有情的心千差萬別,甚至佛陀也無法一一取悅,更何況像我(寂天菩薩)這樣惡劣的人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放下討好世人的念頭。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智者與智者共住,愚者與愚者同行,可以有這樣的大致分類,但由于每個衆生的業力不同,愛好、根基、想法也不相同,哪怕是一盤菜,十個人也有十種評價,所以讓大家全部滿意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個世界上,圓滿一切功德、斷盡一切過患的,唯一就是遍知佛陀,然而斷證圓滿的佛陀,也難以使每個衆生都心滿意足。從佛教曆史來看,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善星比丘、給孤獨施主的仆女、達瑪多匝、外道六大本師等成千上萬個人與佛陀作對。世界上最完美的莫過于佛陀,但是在佛陀面前,也有很多人抵抗、反對、毀謗,有人說佛陀的戒律不清淨,有人說佛陀的見解不究竟,有些外道看見佛陀的莊嚴金身具足九種醜相……佛陀在經中也親口說過:“世間于我有信心者,其數量如同指尖上所沾之微塵,而未有信心者,如同大地微塵。”因此,想要所有的人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個企業老板非常苦惱,他一心一意想利益所有的員工,希望每個人都能滿意,但始終無法實現這個願望。不管他怎麼絞盡腦汁,付出一切的錢力、物力,仍有一部分人與他作對,忘恩負義。所以他特別想不開,心裏很受刺激。有一次他跟我訴苦,我就引用這個教證告訴他:“佛陀都無法滿足所有衆生的願望,我們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你的心願雖然好,但可能還要再次考慮。”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經常也有一些人反對。憑我自己的信心來講,在現代的世界中,像他老人家那樣一切都爲衆生著想,了知諸法最深密的實相,始終以慈悲心來開示、做事情,一點自私自利的心也發現不出來,爲什麼還有人覺得不完美呢?

  寂天菩薩、法王如意寶及我們的傳承上師,都是超凡入聖的大成就者,既然對他們都會有人不滿,那我們這些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有些人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下面稍有幾個人不聽話,就開始鬧情緒罷課,這是不應理的。佛陀時代都有那麼多的野蠻衆生,末法時代的衆生裏沒有,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衆生真的很難以一一取悅,《伊索寓言》中有個故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有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孩,用一頭驢馱著貨物去趕集。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騎在驢上,老頭兒跟著驢子走,路人見了,指指點點說:“這孩子不懂事,讓老年人走路,自己享受。”孩子忙下來,讓老頭兒騎上,旁人又說:“這老頭兒怎麼忍心?自己騎驢,讓孩子走路。”老頭兒聽了,又把孩子抱上來,兩人一同騎,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說他們殘酷,會把小毛驢累死。兩人只好下來走路,可是還有人笑話他們:“有驢不騎,真是大傻瓜!”最後他們實在沒辦法,只好扛著驢子走回家。(扛著的話,更要有人說他們了。)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讓衆人全部滿意,這個要求太高了,絕對是做不到的。權衡之下,大多數人認可就可以了。現在世界上都是民主選舉,在一個縣城裏的常委裏,要麼是七個人,要麼是十一個人,不能是雙數,否則投票時一半對一半,那就沒有辦法了。如果是單數的話,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就可以過關。因此,每個衆生的業感不同,完全迎合所有人的心,就連佛陀也做不到,大多數人同意就行了。

  有些菩提學會的負責人,以前這方面的經驗比較少,好心好意地幫人刻光盤、做事情,結果招來一頓誹謗,所以心灰意冷,不想幹了。其實,一個小組有十個人的話,如果七八個人對你贊歎,一兩個人不聽話,沒有必要爲此而放棄。但若七八個人都對你不好,那可能有問題,你就放棄吧。所以,做事情應該兩方面考慮。

  睥睨窮行者,诋毀富修士,

  性本難爲侶,處彼怎得樂?

  凡愚很難以取悅,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怎麼做也不可能讓他滿意。他們對知足少欲、修行如法的清貧行人非常蔑視,認爲這些人缺吃少穿,過得那麼寒酸,簡直太愚癡了;對財産豐厚的富裕行者也不滿意,說刺耳的話加以诋毀:“你看這個人通過各種狡詐的方式,收取許許多多有漏的財産,他這樣貪執財物,是不是死時也要帶到後世去啊?”凡愚的本性就是如此難以相處,和他們在一起,怎麼會獲得快樂呢?

  以前法王如意寶講過無垢光尊者的《厭離道歌》,當時我也翻譯了,現收集于《智悲精滴》。那裏面痛陳了惡性衆生的斑斑劣迹,這些人對修行好的人看不慣,對修行不好的人也看不慣,反正做什麼事情都看不慣。

  我前段時間讓很多人提意見,看看我講課講得怎麼樣,有些人說:“你叽叽叽叽講得那麼快,誰能聽得懂?講慢一點。”然後我就講慢一點。有人又抗議:“你慢吞吞的,誰都不想聽,我們都打瞌睡了,講快一點好不好?”那不快不慢的適度在哪裏呢?這個確實沒法把握。如果我講得稍微廣一點,有人就說:“你啰啰嗦嗦講半天,我們還有事情呢,講得少一點,不要太啰嗦了!”然後我就簡略一點,又有人抱怨:“你講得這麼略,肯定誰都不懂,我們除了聽法以外,沒有別的事情,你應該講廣一點,多引用教證理證。”後來實在沒辦法,怎麼做都不滿意,只有憑自己的能力和良心來劃線了。

  藏地也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有家人娶了一個新媳婦,媳婦剛進門時,婆婆對她挺不錯,她賢惠能幹,但唯一有個缺點,就是不愛說話。後來婆婆非常不滿,說她像啞巴一樣,什麼話都不說,就因爲這個原因,非要把她休掉。她丈夫也沒辦法,只有聽母親的話,把她送回去。在回去的路上,要翻一座岩石山,山上有一只鸪鸪鳥,(冬天特別冷時,它呆在山上;夏天特別熱時,它就下來。所以,夏天穿厚衣服的人,經常被喻爲鸪鸪鳥。)他們路過的時候,一直在“叽咕叽咕”不停地叫。她丈夫聽得心煩,就想拿箭射死它,此時那個媳婦就唱了一首歌,歌的大概內容是:“世間上的人極難取悅,像我這個媳婦,因不說話而要趕走;這個鸪鸪鳥,因說話過多而要被殺,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

  的確如此,有時候說太多了不行,說太少了也不行,有些人可能建議“適中”一點,但適中的標准也是因人而異,每個衆生的根基和意樂不同,判斷的結果也有天壤之別。這樣一來,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困難,與凡夫愚者相處時,令其全部滿意後再做事情,這是根本辦不到的。因此,我經常這樣想:“到了一定的時候,應該自己做主、憑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爲有人誹謗就放下來,別人說什麼不要管,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就應該堅持到底。”

  此外,要注意的一點是,窮人雖是往昔業力所致,但也不能隨便蔑視,否則果報相當可怕。往昔佛陀在世時,有一個難陀女,她非常貧窮,身無分文。後來好不容易得到一點錢,換得一盞燈的酥油,用油燈來供養佛陀,即使目犍連以神通也滅不掉。(此公案在《賢愚經》等經典中有,我就不廣說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她發了殊勝大願。等難陀女回去後,很多眷屬悄悄地問佛陀:“難陀女的發心這麼廣大,但爲什麼如此貧窮呢?”佛陀答道:“在迦葉佛的時候,她是個富有的女居士,恭請如來及其眷屬到家中供養。但在她之前,如來已答應一個貧窮女人的恭請,沒有答應她。于是她很不高興,尤其對方是個窮人,更引發她的輕蔑和嫉妒。爲了消除心中不滿,她不惜以惡語諷刺、誹謗別人,招致五百生中受貧窮的苦報。”

  所以,我們盡量不要輕視別人,也不要故意去挖苦別人。但是別人若對你這樣挖苦,有時候也沒辦法,只要自己處于煩惱當中,就不會有真實的安樂。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說:“心中有了煩惱的話,如同家中有位潑辣的妻子,始終得不到安樂。”我以前不知道潑辣妻子是什麼樣的,但去年有個紅原的客人,我沒有問他,他自己就講起來了:“你們出家人真的很快樂,成了家以後實在痛苦,尤其是有潑辣的妻子在身邊,就像是坐在洶湧澎湃的河邊一樣,心裏很冰冷的!”現在想來,原來他是在解釋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也算是一個善知識吧。(衆笑)

  我們做事情讓所有的人都滿意,這是很困難的,但是從內心中斷除煩惱,令心得以清淨,這一點應該可以做到。現在社會上也經常提倡:“心安則衆生安,心淨則佛土淨,心平則天下平。”還有個口號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社會,從我做起。”這與大乘理念也有相似之處。真正的利他之心,恐怕他們不一定懂,但即便以這種利他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發出祥和之光,給整個世界帶來和平安樂。

  總而言之,我們做事情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也不一定受到他們的贊歎,但只要以清淨心來對待,別人不滿也沒有關系。畢竟佛陀都不能滿足所有衆生,我們這樣的區區小人,又怎麼可能做到呢?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對得起一切衆生,就要以此心態來做有利益的事情!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