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爲何造罪?從心不平等來。如人吃衆生肉,就是心不平等。如認我是堂堂的人,衆生非常愚蠢,其肉應給人吃,自就殺生犯戒。不特人與畜生如此,就是人與人間,亦因種族的不平等、階級的不平等,這才會強淩弱,發生人類慘劇,違犯道德戒行,如真心地平等,將一切人,看成不是我們父母師長,就是我們兄弟姊妹兒女,那裏會生殺害動機?所以說「心平何勞持戒」?何勞持戒,不是不用持戒,因爲做到心平,不會違犯任何戒,自然嚴護威儀,還用持戒做什麽?昔有學人問一大德:『地獄有無?其大德言:有。又問某大德此一問題,答言無。學人窮诘究是有無?大德答雲:地獄者是我無,而罪者是有』。豈不是明顯的顯示『心平何勞持戒』?
學佛不但要持戒,對修定亦極重視,因人平時總是東想西想,妄想紛飛無刹那停。如果行爲正直,沒有什麽妄念,自然循規蹈矩,正直行爲現前,沒有妄想紛飛就能收攝亂心。人爲什麽妄想紛飛?原因就是不能正直而行,若能行爲正直,心不彎曲想這想那,就有禅定工夫,自然不用修禅攝心,所以說「行直何用修禅」?經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如能直心正念,念念如此相應,自然不用修禅,如不直心正念,任你怎樣坐禅,乃至坐到見光見花,乃至佛來摩頭,皆不是得定。若從直觀諸法實相,真正得到悟道,就可如禅者常說:『坐也禅,行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豈不無非是定?
世間,特別是中國儒家,非常重視報恩,佛法對報恩更不馬虎。且佛說報恩,不唯報現前父母恩,且要報七世父母恩,甚至要報無始來的父母恩。以現實說,當然是報現前父母恩,現前父母恩如不能報,還談什麽報過去父母恩?我人現在這個生命體,不但是父母所生,亦是父母撫養長大,受諸教育,事業開展,皆從父母而來。如親健在,爲子女的,應該關心他們生活,當要孝順父母。果誠心的奉養父母,不以父母嫌棄,如雙親年老患病,應侍奉他們的湯藥。所謂修諸功德,應當從孝親起,就是一切衆生,由于無始以來,有著親情關係,應如對待父母,不能視爲無關,是真知恩報恩,所以說「恩則孝養父母」。
孝在中國社會,認是萬德之先,爲最高絕對道德,生爲中國人須奉行孝道,作爲實踐人格培養的基礎,如對雙親不能盡孝,那可說是大逆不道。因此,佛教初傳中國,不爲中國社會人群之所接受,儒家更對佛教大肆抨擊,認爲捨親出家,是根本的不孝,不能繼承家族綿延不絕,更是不孝到極點!殊不知佛教奉行的是大孝,那裏如儒家所批評的是不孝?不過佛教所說孝,從知恩報恩做起,如對父母孝順,首應知父母對于我們有恩,有恩必須報恩,方可說是真孝,不是以上下尊卑執行孝道,如認爲佛法不講孝,那真是對佛教沒有正確認識!
義在中國儒家,也是德行之一。孔子說:『義者,宜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行無不宜謂之義,或簡單說成合宜的行爲,也有說爲正正當當的行爲。吾人的行爲,果能恥于爲惡,就可說之爲義。本于合法的道理,而作合宜的行爲,任何財物決不苟取,盡自己的力量協助他人,甚至做到捨身取義,人與人間,就能上下相憐,如你有什麽困難,我本合法的行爲扶持你;我有什麽困難,你亦本于合法行爲扶持我,如是互相扶持,力相濟助,彼此相互憐惜,沒有什麽不義。人類過的是合群生活,必本合法行爲,彼此互利,上下合作,群策群力的做到每個人生活安定,實行義之爲義,所以說:「義則上下相憐」。
讓是退讓,或是謙讓。如說:『世平每從讓處起』;『讓叁分何等清閑』。爲人在世,要能禮讓,不論什麽有益的事,決不爭先恐後的攘取,任讓他人去取,彼此就會和睦相處。假定不惜犧牲他人,希求利益皆歸自己,不說人與人間,難以做到和睦,就是尊卑之間,同樣難以和睦。當知他人不是外人,等于是第二個自己,對諸財物名位,禮讓不與人爭,想到他人所得,就是自己所得,有什麽不能謙讓?中國說孔融爲人,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總是拿最小的,因而爲人尊重。做人果能相讓而不相爭,尊卑之間必然和睦,尊長不會說年輕人不明禮,年輕人也不會說長輩不愛護後輩,如是互尊互敬,有什麽不和睦?所以說「讓則尊卑和睦」。
世間不論什麽事,都難滿自己心意,有時總會遇到逆境襲來,這唯有佛法所說忍辱可以克服。別的不說,就以自己做了錯事講,本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但世人總愛揭穿他人過誤,且一直宣之于口,逐漸喧騰起來,好像他是一個萬惡不赦的人,務要使他不能立足于社會。聽的人當會不樂意,或闢謠說無其事,殊不知即使闢謠,亦無法澄清。如能忍辱,不把外人說的當一回事,所有閑言閑語,或說種種罪惡,都會不息自息,他人要說也說不出了,所以說「忍則衆惡無喧」。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阿含經說:『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此力爲第一,于忍中最上』。其他說到忍的經論很多,或說于諸惡心人,心常慈忍,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現在用火非常方便,古代『鑽木取火』很難,不但要經很久時間,並且要盡最大努力,才從木中冒出火花,始能得到火用。修學佛法行者,不只誦經禮佛,或是靜坐參禅,就可獲得解脫,而是要得智慧之火,燒盡一切煩惱柴薪始可做到,但這不是修修停停可得,是要長期精進不懈的修持,方能得到智慧之火,所以說「若能鑽木出火」。智慧之火,唯精進得,懈怠是難得到智慧火的。
蓮花是最極清淨芬芳的,但它不是生在陸地,而是生于淤泥之中,就是初將藕種,放在淤泥之中,看是看不到的,時節因緣一到,就從淤泥裏面,生出一朵一朵蓮華,其色或青或黃或赤或白,現說定生紅蓮,所以說「淤泥定生紅蓮」。修行也是如此,在這濁惡世中,修行是很不易,但清淨無染的菩提,確從濁惡世中得到。不過這要有恒心,要始終如一的堅持,從有漏到無漏,自有成果。
人若有病,必要服藥,難以入口的藥物,確是最好良藥,如將苦藥吞進,其病很快會好。做人設有不當行爲,真正愛護你的人,決不對你說好聽的話,總是說些你不願意聽的話,甚至聽了使你感到難堪,但確是苦口婆心的忠直之言,對于做人或對修行,絕對是有很大利益,不應怕這忠言逆耳,所以說:「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有病不應怕服良藥,做人應多接受逆耳忠言,且要虛心接受,真實改過自新,做個沒有瑕疵的善人!
爲人在世,不會沒有一點過失,中國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常懷有改過遷善之心,善能改除自己過失,不但可成善人,且生高度智慧。人之所以會有過失,不是甘願如此,而是由于愚昧,從不知不覺中,産生種種過失,一旦智慧産生,知道什麽是過失,什麽不應該做,自就沒有過失,所以說「改過必生智慧」。如自己有過失,不特不願改正,反自以爲是,是爲護短,亦即隱藏自己過失,是最不好習慣,欲證菩提,是爲甚難。
做人難以十全十美,總有長處及其短處,俗說十指不一樣長,因而應常反省,省察自己短處在那兒,長處又有一些什麽?發現長處應當加強,知道短處何在,就當設法改正,絕對不可護短,如一味保護自己短處,不願讓人知道,這是自己蒙蔽自己,對別人沒什麽損失,在人生道路上,是就無法上進,當更不能成爲賢者,或是顯示內心不正,所以說「護短心內非賢」。
生命生存世間,當須物質維持,但不能太過享受,應在日用間,時刻想到怎樣利益他人,因世間有很多人生活不能得到溫飽,不以有馀饒益生活所需的人,在學佛立場是說不過去的。佛法以利益衆生爲主,如不時刻想到衆生痛苦,予以有力援手,使人皆能過著最低生活,不致感到饑餓之苦。這樣做,對人固有利益,對己亦增福德,所以說「日用常行饒益」。如只顧己享受,不顧他人生活,在學佛方面說,是說不過去的。
學佛行者要想完成佛道,不是但由布施錢財可以做到。錢財是身外物,以之施捨于人,並不是件難事,除以錢財施捨,應更施捨佛法,亦即多做弘法工作。以財施維持物質生活的無乏,以法施給予精神生活的美滿,如不說法饒益衆生,自己怎可得到成佛?這從過去諸佛成道過程,可以明白了知,所以說「成道非由施錢」。
真要求證佛果菩提,只要向內心求,不用辛勞外覓,因菩提原在我們內心中,只要排除蒙蔽自心所有塵垢,菩提自然顯現,行者就得菩提。不知向內心覓,一味向外求玄探奧,怎能得到菩提?所以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現有很多學佛的人,總是歡喜追求玄奧,聽到狂徒說些神怪,就要向他追求,希望從他得到什麽,然後自己也這樣的狂惑他人,真是迷妄之至!殊不知『迷心不去,妄念不除』,任你怎樣求玄,終于一無所得。試問爲什麽爲迷惑者之所迷惑,不老實的向內求取菩提?
如何在家修行,我已詳細解說,你們「聽」了所「說」的無相頌,果能明白了解,如法「依此修行」,所求「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還要求生西方做什麽?不照無相頌所說修行,所求西方可能越求越遠!
結 說
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衆人且散,吾歸曹溪。衆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六祖講完無相頌,「師複」慈悲的殷勤囑「曰」:諸「善知識」!學佛不唯求解,「總須依偈」所說,切實如法「修行」,方能「見取」本有「自性,直」了「成」就「佛道」。「法不相待」,有說真理之法決不相待,有說成佛之法不待行者,要修即修,不要慢慢來。所問問題已爲解答,法會結束,「衆人且」各「散」去,「吾」亦回「歸曹溪」。「衆」人「若有疑」問,可「來」曹溪「相問」,我會再爲解答。六祖說完之「時」,韋「刺史」和諸「官僚」並及「在會善男信女」,每人「各」有所「得」,體「悟」六祖所說,爲了不負師尊所囑,誠「信」師尊所說,皆願如法「奉行」!我們如亦依偈而修,同樣會得法益及體悟真理!
《六祖壇經講記 疑問品第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