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

  

六祖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

  佛教有無量無邊法門,忏悔卻是重要法門之一。本品專講忏悔,叫做忏悔品;德異本叫傳香忏悔品;興盛本叫傳香忏悔發願門。品名雖不同,要皆講忏悔。在這世間做人,誰都不敢說我沒有罪惡,有罪對生命前途極爲不利,然則怎辦?佛教認爲唯有忏悔,給予自新之路,不感前途絕望,從而走上光明大道,成爲最好的人,如是佛子,即成佛化新人,不論求解脫,或求無上覺,都能滿願。若不真誠忏悔,罪惡越積越多,墮落越深,怎能上進﹖

  涅槃經說:『世間有二健兒:一、不作惡,二、作已能悔』。不作惡是最理想的健兒,但這樣健兒很少,甚至可說沒有。如果不幸造了罪惡,唯有依佛所說忏悔,果真痛切忏悔,立志重新做人,就是犧牲生命,決不再造罪惡,亦不失爲健兒。最怕確實有罪,而又不肯承認,即或承認,又不肯得忏悔,就真成爲不可救藥的人。佛陀建立忏悔法門,目的在恢複人的自尊,不要以爲自己沒有希望!

  忏悔,佛教說有多種,現舉叁種來談:一、作法忏悔,准于佛陀律製,說明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觀相忏悔,觀得十二種相,罪自消滅。叁、無生忏悔,又名觀無生忏悔,以無念之念而念實相,觀諸罪體無生。作法與取相兩種是屬事忏,無生一種則屬理忏,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無生理忏偈:『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上依教理所說忏悔,現看六祖怎樣教導忏悔。品中說有『自性五分法身、無相忏悔、自心四弘誓願、自性叁寶歸戒、自性一體叁身』,最後以無相頌歸結。在此品中,多數說到自性,是最值得注意!

  

  

總標諸法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陞座告衆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

  「時」指某個時候,六祖「大師見」到「廣」州、「韶」州,「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四方,可說四面八方,或是從各方面,有讀書的「士」大夫,有一般的「庶」民,就是老百姓,完全「骈」聚「集」合到「山中」來,想要「聽」聞佛「法」,這是極爲難得的。爲滿他們心願,「于是」我就「陞」到法「座」上,然後「告」訴大「衆曰」:你們「來」得很好。「諸善知識」!有關修行悟道「此」一大「事」,不是從外聽點佛法就可,必「須」要「從自性中」覺悟做「起」,且要「于一切時」,亦即不論在什麽時刻,前念後念的「念念」之中,做到「自淨其心,自」己「修」持「自」己所應修的德「行」,從所修德行中,「見」到「自己」心中的「法身,見」到自己的「自心佛,自」己如何了「度」自己,「自」己如何嚴持清淨「戒」行,唯有如此,才算不負到我這兒聽聞佛法,所以說「始得不假到此」。你們現「既從」老「遠」地方「來」,同時「一」同「會」集「于此」,可說「皆共」互相「有緣」,實是最極值得珍攝的法緣!

  

  

傳自性五分法身香

  今可各各胡跪!先爲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衆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諸位既有這大善緣,現「今可」以「各各」依于佛教儀式,「胡跪」在地以表虔誠。佛教說跪有兩種:兩膝著地叫做長跪,右膝著地左膝不著地叫做胡跪。原因胡人所行跪敬之禮,就是右膝著地,所以稱爲胡跪。你們跪好以後,我「先爲傳自性五分法身香」,其「次」再爲「授無相忏悔」。大「衆」聽後,立即「胡跪」。

  經中,有說五分香,有說五分法身,合說爲五分法身香,六祖現加「自性」兩字,說爲「自性五分法身香」,與教理解說,當略有不同。

  「一、戒香」,即是顯示「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依通常說,戒不唯要內心不作惡,身語也不可作惡,以五戒說,都是重在身語的不作惡,不過要自心控製才能做到,所以六祖說戒香特重心,要求自心中無有任何過非,無有什麽罪惡,對他人有怎樣稱譽、好事,不特不生起嫉妒,還要加以隨喜贊歎,學佛以戒莊嚴自身,若對人嫉妒,破壞所修功德,怎能莊嚴身心?不但身心不應對人嫉妒,自心亦當沒有貪欲、瞋恚的念頭,對人當更不應生起劫奪殺害的意圖,乃至整個內心沒有一點汙染,名爲戒香。持戒所以特重自視內心,因爲世間諸法,皆是心的全體,若見有法不從心生,即見心外有法,如是不是持的心地戒法,自心不算清淨。

  「二、定香」,定要做到令心止于一境,決不使之向外散動,不論見到什麽「善惡境相,自心」總是「不」爲境界所「亂」,仍然安定如恒,亦即所謂『那伽常在定』,或如下文所說『心地無亂自性定』。不能做到止于一境,善境現前爲善所動,惡境現前爲惡所動,其心總是不安。唯有寂然不動,方得「名」爲「定香」。

  「叁、慧香」,是說運用智慧去惑證真,使「自心」得到「無」障無「礙」,且「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修自己所應修的德業,不論在任何環境下,不論受到怎樣打擊,決「不造」作違害自他的一切「諸惡」罪業。「雖修」種種所應修的「衆善」,且修得相當不錯,但在「心」中從「不執著」自己所修的諸善,亦不因此生起高度驕傲,認爲這是應該做的,所以照舊尊「敬」所應尊敬的「上」輩,仍然體「念」所應體念的「下」輩,對貧窮潦倒的人,絕對予以同情「矜恤」,對「孤」苦以及極爲「貧」困的人,儘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給予應有的救濟,使這些人皆能過著安定的生活。雖則如此,因有智慧觀照,決不對之執著,「名」爲「慧香」。

  「四、解脫香」,是說在「自」己的本「心」中,對外在的一切境界,不論是怎樣美妙,或怎樣的醜陋,「無」絲毫的有「所攀緣」,既「不思」諸「善」法,亦「不思」諸「惡」法,了達善惡諸法,皆是唯心所現,如是屏息諸緣,安然「自在無礙」,不受任何境界所縛,香熏法界,「名解脫香」。經說:『若知諸法皆解脫,是則名爲究竟解脫』。

  「五、解脫知見香」,是說內在的「自心」,對外在的境界,不論是善是惡,悉皆「無所攀緣」,如果攀緣「善惡」,心即爲法所縛,那裏得到自在?唯有離于攀緣,方可得解脫香。得到解脫,不要以爲究竟,絕對「不可沈」落頑「空,守」住一無所有的枯「寂」,仍「須」不斷精進,「廣學」一切佛法,「多聞」各種理論,從而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真「理」,出俗度化衆生,方能有所主宰。原因世間人我非常複雜,假定不能與塵俗之人和睦相處,待人「接物」,做到「和光」同塵,試問怎能度生?度生要深入廣大人群中,和其光同其塵的打成一片,人群才能受你教化。但要特別注意的,在和光同塵中,務須始終保持自己的德行,決不與之同流合汙。有說:『但和其光,不同其業,同處不同住』。維摩經說:『菩薩行于非道,通達佛道』,是即『和光接物』的精神,但這不是初發心者所能做到,唯有久修大行的菩薩方可。沒有到這程度,美其名曰和光同塵,唯有墮落一途!如此和光接物,做到「無我」相「無人」相,決不含有人我的觀念存在。但這不是短時期的事,從初發心,「直至」圓滿「菩提」,對于「真」如自「性」,始終沒有變「易」,達到這種境界,「名解脫知見香」。

  諸「善知識」!如上所說「此」五分法身「香」,都在「各」人「自」心「內熏」,或如起信論說真如內熏,切「勿」離于自心自性「向外」尋「覓」。行者盡最大努力,向外到處尋覓,是也覓不到的。因此五分法身香,是自性中的各種功德法香,每一種香都可徧聞十方,每一衆生聞到此香,皆能熏發自己德香外溢。于中,戒定慧叁種法身香,是從因上所安立的,解脫、解脫知見二種法身香,是從果上安立的。若因若果諸香,都是以智慧火燃燒起來的無價寶香,以此真實莊嚴法身,是爲真實供養如來。從自性說,五種功德法香,皆各人自心修學而成就的。如不以此五分法香向內心自熏,要想成佛難以做到。古德有說:『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體蕩無明,莫怖苦空沈斷見,萬法皆從此處生』。如不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修學佛法無有利益,證知離心無佛可成!

  

  

傳授無相忏悔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叁世罪,令得叁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五分法身香已爲你們說過,現「今」再爲你們傳授「無相忏悔」。無相忏悔本屬理忏,當觀罪性本空。無相忏悔既是無相,還談什麽忏悔?既有叁業可滅,又有叁業清淨,怎可說爲無相?行者真心誠意的洗淨內心罪惡,不再受…

《六祖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