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P4

  ..續本文上一頁須歸依自心叁寶」。從而向「內」應當「調」禦自己的「心性」,因深信解清淨,煩惱即是菩提,是爲真正清淨,如發了菩提心,本來已經是佛,還有什麽可再前進?如人處在虛空,已經到了盡頭,還有什麽地方可退?大寶積經更清楚說:『實行沙門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語言?以無爲法尚不見僧,何況尚有和合僧』?本此證知叁寶皆是自性,那可向外歸依叁寶?應注意的,不要以爲叁寶是我自性本具,就對他人生起輕慢,要知站在自己立場,叁寶固是自性本有,設若站在他人立場,他人自性中同樣具有叁寶,所以對「外」應尊「敬他人」,絕對不可有絲毫輕視,「是」爲「自歸依」。

  

  

說一體自性叁身佛

  善知識!既歸依自叁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叁身自性佛,令汝等見叁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六祖叫聲「善知識」說:上來「既」已「歸依自性叁寶」完了(竟),現在「各各」皆「志心」誠意的,注意聽「吾與」你們「說一體叁身自性佛」,使「令汝等」皆能「見」到法、報、應「叁身,了然」自覺「自悟」是「自性」中本所具有。通常都會講到法身、報身,化身、如供養咒中念的『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叁身佛,無疑是就教主釋迦牟尼具有叁身說,現說自性叁身佛,是就每人具有叁身說,意義當然不同。叁身佛雖爲各人自性本具,但就宗教信仰言,歸依儀式不能沒有,現在你們「總隨我道」。我念一句你們跟著念一句:吾人色身中本來具有法身佛,現在歸依,不是歸依外在的法身佛,是就「于自」己「色身」中,「歸依清淨法身佛」。華手經說:『一切法如即如來,如來即是一切法如』,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法身佛。就「于自」己「色身」中,「歸依圓滿報身佛」,同樣不是歸依外在的報身佛。亦「于自」己「色身」中,「歸依千百億化身佛」,當亦不是歸依外在的化身佛。佛教常說人人皆可成佛,所謂歸依,當歸依自色身中叁身佛,不可歸依外在的他佛,這是禅者所應特別注意的!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六祖叫聲「善知識」說:吾人現在這「色身」,猶如「是」自己所住的「舍宅」,是「不可」說爲「歸」依的。舍宅,不一定是說客舍旅宅,吾人所住的房屋,世人所建的舍宅,不論建得怎樣堅固,但在無常演化下,總會漸漸陳舊,終于柱根腐朽,樑棟傾斜而倒。當知吾人色身,念念無常變遷,最後終歸死亡,那可作爲歸依之處?雖則如此,但是「向者」所說「叁身佛」,「在」自己的「自性中」,不但出世間的聖人具有,「世」間普通凡「人,總」皆具「有」,亦即沒有一人不具有。應知從無始來,在必朽色身中,原來具有叁身佛的主人,因「爲」世人「自心迷」惑,「不」能「見」到色身「內」在的自「性」,乃從不生滅的叁身佛,偏偏向「外」尋「覓叁身如來,不見自性身中」本「有叁身佛」,豈不是當面錯過?古德有說:『叁身佛是在當人自性中』,龐蘊居士說:『平等無有二,終日同宅住,世人不了妄,心生外緣取,取得外身佛,樂卻變成苦,苦即諸法生,大海從何渡?爲報知音者,好好看道路』。又說:『諸佛與衆生,元來是一家,不識親尊長,外面認假爺』。亦即顯示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

  六祖又說:「汝等」好好地「聽」我「說」:我「令汝等于自身中,見」到「自性」所「有」的「叁身佛」,當知「此叁身佛」,是「從」自己的「自性」中所「生」,並「不」是「從外」所能尋「得」,切勿再向外求。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上已略說自性叁身佛,現再各別解釋,首問「何」者「名」爲「清淨法身佛」?原因「世人」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有染汙,至于「萬」有一切諸「法」,都「從自性」隨緣而「生」;如人心中「思量一切惡事」,就隨染緣「生」起種種「惡行」;設若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隨淨緣「生」起種種「善行」。如是隨染淨緣,都指世人而言。或有人問:世人心性既然本來清淨,爲什麽會隨世間染淨緣,造成有漏善惡行?正因隨緣造善惡行,反而障蔽本性清淨不得開顯。「如是」善惡「諸法在自性中」,就「如天」空本來「常清」,真是所謂『萬裏無雲萬裏天』。天空中運行的「日月」,亦是時「常明」淨的,有時「爲」飄「浮」的烏「雲」遮「蓋覆」蔽起來,那就形成浮雲以「上」的天空仍然「明」朗,而浮雲以「下」卻變成昏「暗」,當然會使人感到不便。但若「忽」然「遇」到一陣狂「風」,將蓋覆天空的浮雲「吹散」,到了這時,天空之「上」,日月之「下」的大地,就都光「明」起來,原不顯現的一切「萬」有景「象」,就又清楚的「皆現」出來。這是譬喻,合法說:「世人」心「性」,雖本來清淨,但因著「迷」而「常浮遊」不定,致使智慧光明不能顯現,「如彼天」上的浮「雲」,障蔽青天日月不得明朗是一樣的。

  六祖叫聲「善知識」說:世人所有智慧,其「智如日」一樣,其「慧如月」一樣。「智慧」之光本是「常」常「明」耀,但因對「于外」在「著」諸「境」界,而「被」自己的「妄念浮雲蓋覆」自性,智日慧月,「不得明朗」的發生作用。假「若」有緣「遇」到大「善知識」爲你開示圓頓大教,使你聽「聞真正」不僞不邪的「正法,自」己又能「除」去自己心中的「迷」執「妄」念,「內外」就又光「明」清「徹」,「于自性中」所本具的「萬法」,一一「皆」得顯「現」。所有「見性之人」,當知「亦複如是」。當知「此」即「名」爲「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六祖叫聲「善知識」再加結成說:歸依佛要歸依真佛,當很重要,怎可做到?由「自」己的本「心歸依」本有的「自性,是」爲「歸依真佛」。爲什麽這樣講?如經說:『衆生迷時,結性成心,衆生悟時,釋心成性』。迷是從心有迷,悟是由心而悟,如沒有心,迷悟皆不可說。如人跌倒因地而倒,爬起當還從地而起。稱性歸依自性如來,名爲真歸依佛。說到「自歸依」,首要「除卻自性中」的染著「不善心、嫉」惡「妒」忌「心」、「谄」媚唯理的枉「曲心」、自私「吾我」分別「心」、欺「诳」騙詐的虛「妄心」、「輕」視不敬重「人」的「心」、自恃侮「慢他」人的「心」、偏曲不正的「邪見心」、高傲自誇的「貢高」我慢「心」、以「及」在日常「一切時中」所有的「不善行」爲,「常」常反省「自見」自「己」的罪「過」,亦「不說他人」的「好惡」是非,就「是自歸依」。如是歸依,必「須常」常的懷謙「下」之「心」,「普」遍的實「行恭敬」一切人的心。做到這程度,「即是」明「見」自「性,通達」生佛原來皆具此性,所行「更無」一點「滯」執挂「礙,是」名「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爲報身。

  此解說報身佛。首問「何名圓滿報身」?報身,是佛的果報身,酬報在因位中的願行而受樂的佛身。佛所得報身示現種種妙相,登地菩薩可以見到,亦爲登地菩薩不休不息的說圓滿修多羅教。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好,所住依報亦有無量莊嚴,如是種種功德相好,皆由諸波羅蜜等無漏所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所以說爲報身。報身是中國話,印度叫做盧舍那,或譯爲淨滿,或譯爲徧照。華嚴經說:『盧舍那佛大智海,光明徧照無有量,如實觀察真谛法,普照一切諸法門』。無量劫中,修諸功德,度諸衆生,成正覺後,住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放大光明徧照十方,證知盧舍那佛,是有大智慧的。依教理說是這樣,六祖現說衆生本具智慧心光,不是成佛時才有,成佛只是將之開顯。光能破諸暗冥,一室中的黑暗,不說千年萬年,就是百千萬億年,「譬如一燈」提進,「能」夠破「除千年」的黑「暗」。衆生無始來所有無明黑暗,看來不易除滅,但從修行中,有朝一日開悟,愚癡黑暗自消,所以說「一智能滅萬年愚」。到萬年愚滅除。「莫」要再「思」以「前」所有諸事,因爲過去「已」成「過」去而「不可得」的,回思過去有什麽用?現要「常思」念以「後」應怎樣,對未來不但要切實把握,且要前念後念的「念念」之間,都要得到「圓」滿無缺的光「明」朗照,從而「自見」自己的「本性」。

  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凡夫雖能分得清楚,但以智光照了,「善惡雖」有差「殊」,可是善惡「本性」,皆沒實體而是「無二」無別的,「無」有善惡「二性」,方「名爲」真「…

《六祖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