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P4

  ..续本文上一页须归依自心三宝」。从而向「内」应当「调」御自己的「心性」,因深信解清净,烦恼即是菩提,是为真正清净,如发了菩提心,本来已经是佛,还有什麽可再前进?如人处在虚空,已经到了尽头,还有什麽地方可退?大宝积经更清楚说:『实行沙门以正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法,何况贪着音声语言?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尚有和合僧』?本此证知三宝皆是自性,那可向外归依三宝?应注意的,不要以为三宝是我自性本具,就对他人生起轻慢,要知站在自己立场,三宝固是自性本有,设若站在他人立场,他人自性中同样具有三宝,所以对「外」应尊「敬他人」,绝对不可有丝毫轻视,「是」为「自归依」。

  

  

说一体自性三身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上来「既」已「归依自性三宝」完了(竟),现在「各各」皆「志心」诚意的,注意听「吾与」你们「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使「令汝等」皆能「见」到法、报、应「三身,了然」自觉「自悟」是「自性」中本所具有。通常都会讲到法身、报身,化身、如供养咒中念的『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三身佛,无疑是就教主释迦牟尼具有三身说,现说自性三身佛,是就每人具有三身说,意义当然不同。三身佛虽为各人自性本具,但就宗教信仰言,归依仪式不能没有,现在你们「总随我道」。我念一句你们跟着念一句:吾人色身中本来具有法身佛,现在归依,不是归依外在的法身佛,是就「于自」己「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华手经说:『一切法如即如来,如来即是一切法如』,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佛。就「于自」己「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佛」,同样不是归依外在的报身佛。亦「于自」己「色身」中,「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当亦不是归依外在的化身佛。佛教常说人人皆可成佛,所谓归依,当归依自色身中三身佛,不可归依外在的他佛,这是禅者所应特别注意的!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六祖叫声「善知识」说:吾人现在这「色身」,犹如「是」自己所住的「舍宅」,是「不可」说为「归」依的。舍宅,不一定是说客舍旅宅,吾人所住的房屋,世人所建的舍宅,不论建得怎样坚固,但在无常演化下,总会渐渐陈旧,终于柱根腐朽,樑栋倾斜而倒。当知吾人色身,念念无常变迁,最后终归死亡,那可作为归依之处?虽则如此,但是「向者」所说「三身佛」,「在」自己的「自性中」,不但出世间的圣人具有,「世」间普通凡「人,总」皆具「有」,亦即没有一人不具有。应知从无始来,在必朽色身中,原来具有三身佛的主人,因「为」世人「自心迷」惑,「不」能「见」到色身「内」在的自「性」,乃从不生灭的三身佛,偏偏向「外」寻「觅三身如来,不见自性身中」本「有三身佛」,岂不是当面错过?古德有说:『三身佛是在当人自性中』,庞蕴居士说:『平等无有二,终日同宅住,世人不了妄,心生外缘取,取得外身佛,乐却变成苦,苦即诸法生,大海从何渡?为报知音者,好好看道路』。又说:『诸佛与众生,元来是一家,不识亲尊长,外面认假爷』。亦即显示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六祖又说:「汝等」好好地「听」我「说」:我「令汝等于自身中,见」到「自性」所「有」的「三身佛」,当知「此三身佛」,是「从」自己的「自性」中所「生」,并「不」是「从外」所能寻「得」,切勿再向外求。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上已略说自性三身佛,现再各别解释,首问「何」者「名」为「清净法身佛」?原因「世人」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有染污,至于「万」有一切诸「法」,都「从自性」随缘而「生」;如人心中「思量一切恶事」,就随染缘「生」起种种「恶行」;设若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随净缘「生」起种种「善行」。如是随染净缘,都指世人而言。或有人问:世人心性既然本来清净,为什麽会随世间染净缘,造成有漏善恶行?正因随缘造善恶行,反而障蔽本性清净不得开显。「如是」善恶「诸法在自性中」,就「如天」空本来「常清」,真是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天空中运行的「日月」,亦是时「常明」净的,有时「为」飘「浮」的乌「云」遮「盖覆」蔽起来,那就形成浮云以「上」的天空仍然「明」朗,而浮云以「下」却变成昏「暗」,当然会使人感到不便。但若「忽」然「遇」到一阵狂「风」,将盖覆天空的浮云「吹散」,到了这时,天空之「上」,日月之「下」的大地,就都光「明」起来,原不显现的一切「万」有景「象」,就又清楚的「皆现」出来。这是譬喻,合法说:「世人」心「性」,虽本来清净,但因着「迷」而「常浮游」不定,致使智慧光明不能显现,「如彼天」上的浮「云」,障蔽青天日月不得明朗是一样的。

  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世人所有智慧,其「智如日」一样,其「慧如月」一样。「智慧」之光本是「常」常「明」耀,但因对「于外」在「着」诸「境」界,而「被」自己的「妄念浮云盖覆」自性,智日慧月,「不得明朗」的发生作用。假「若」有缘「遇」到大「善知识」为你开示圆顿大教,使你听「闻真正」不伪不邪的「正法,自」己又能「除」去自己心中的「迷」执「妄」念,「内外」就又光「明」清「彻」,「于自性中」所本具的「万法」,一一「皆」得显「现」。所有「见性之人」,当知「亦复如是」。当知「此」即「名」为「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六祖叫声「善知识」再加结成说:归依佛要归依真佛,当很重要,怎可做到?由「自」己的本「心归依」本有的「自性,是」为「归依真佛」。为什麽这样讲?如经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迷是从心有迷,悟是由心而悟,如没有心,迷悟皆不可说。如人跌倒因地而倒,爬起当还从地而起。称性归依自性如来,名为真归依佛。说到「自归依」,首要「除却自性中」的染着「不善心、嫉」恶「妒」忌「心」、「谄」媚唯理的枉「曲心」、自私「吾我」分别「心」、欺「诳」骗诈的虚「妄心」、「轻」视不敬重「人」的「心」、自恃侮「慢他」人的「心」、偏曲不正的「邪见心」、高傲自夸的「贡高」我慢「心」、以「及」在日常「一切时中」所有的「不善行」为,「常」常反省「自见」自「己」的罪「过」,亦「不说他人」的「好恶」是非,就「是自归依」。如是归依,必「须常」常的怀谦「下」之「心」,「普」遍的实「行恭敬」一切人的心。做到这程度,「即是」明「见」自「性,通达」生佛原来皆具此性,所行「更无」一点「滞」执挂「碍,是」名「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此解说报身佛。首问「何名圆满报身」?报身,是佛的果报身,酬报在因位中的愿行而受乐的佛身。佛所得报身示现种种妙相,登地菩萨可以见到,亦为登地菩萨不休不息的说圆满修多罗教。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好,所住依报亦有无量庄严,如是种种功德相好,皆由诸波罗蜜等无漏所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所以说为报身。报身是中国话,印度叫做卢舍那,或译为净满,或译为徧照。华严经说:『卢舍那佛大智海,光明徧照无有量,如实观察真谛法,普照一切诸法门』。无量劫中,修诸功德,度诸众生,成正觉后,住莲华藏庄严世界海,放大光明徧照十方,证知卢舍那佛,是有大智慧的。依教理说是这样,六祖现说众生本具智慧心光,不是成佛时才有,成佛只是将之开显。光能破诸暗冥,一室中的黑暗,不说千年万年,就是百千万亿年,「譬如一灯」提进,「能」够破「除千年」的黑「暗」。众生无始来所有无明黑暗,看来不易除灭,但从修行中,有朝一日开悟,愚痴黑暗自消,所以说「一智能灭万年愚」。到万年愚灭除。「莫」要再「思」以「前」所有诸事,因为过去「已」成「过」去而「不可得」的,回思过去有什麽用?现要「常思」念以「后」应怎样,对未来不但要切实把握,且要前念后念的「念念」之间,都要得到「圆」满无缺的光「明」朗照,从而「自见」自己的「本性」。

  什麽是善,什麽是恶,凡夫虽能分得清楚,但以智光照了,「善恶虽」有差「殊」,可是善恶「本性」,皆没实体而是「无二」无别的,「无」有善恶「二性」,方「名为」真「…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