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P3

  ..续本文上一页「心中众生」,不是别的什麽,就是「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这都是不善心,都是心中众生,且是极为刚强难调难伏众生,唯各人于自心本性中,有力调伏刚强众生,使之不再活动,方是真得度脱众生。

  「何名自性自度」?如「自心中」的「邪见烦恼」,就是「愚痴众生」,对这类众生,「将」以「正见」去「度」。正见最为重要,「既」然「有」了「正见」,就可运用「般若智」慧,「打破愚痴迷妄众生」,令其「各各」得以「自度」。吾人如有什麽错误思想出现,亦即不正的「邪」念「来」时,知道由此可能发生错误行为,立即运用「正」见来「度」它,假定「迷」惑妄念「来」时,就当运用觉「悟」来「度」它。假定「愚」痴心念「来」时,就当运用「智」慧来「度」它,假定「恶」念生起「来」时,就当运用「善」念来「度」它。「如是」一一「度者」,不是自度是什麽?不但是自度,且「名为真度」。众生心中有如此这麽多的颠倒烦恼,唯有自觉自性方可得度,至于一般善知识,虽有很好方法,但总救度不了。华严经中颂说:『身为正法藏,心为无碍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同样是自救自度,那里是善知识度?

  「又,烦恼无尽誓愿断」者,烦恼确是无穷无尽的,众生所以在生死中流转,都由烦恼造业而来,要想不再生死中流转,愿断无尽烦恼,是极重要课题。现说『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因烦恼是由自心一念妄动,乃无穷无尽的滚滚而来,假定自心一念不生,心光独耀,运用「自性般若智」光,「除却虚妄思想心」,无尽烦恼自归乌有。通常讲断烦恼,不是说以般若慧剑给予无情斩尽,就是说以般若钢刀予以割断无馀。烦恼犹如黑暗,智慧犹如光明,智慧之光一照,烦恼黑暗就消。经中佛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自性烦恼虽然无尽,仍愿以自性般若断除。

  「又,法门无量誓愿学」,或说『法门无尽誓愿学』。法门虽有无量无边那麽多,但要将诸法门学好,只「须自见」到本有自「性,常」常实「行正法」,不但可皆学成,而且「是名真学」。无量法门,不须在文字中学习,只要在一心中学,无有不学成的。行者如要无一法不明,无一尘不照,见闻就不能惑,境界所不能拘,假定不是广学法门,那是做不到的。五祖有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无量法门所以尽在一心中学,原因这是自心中所本具有的,不向心中学又向何处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者,佛道是至高无上的,不若解脱道易成,必须立大誓愿,「既」要「常能下」最大决「心」,精进不懈的「行于」如来「真正」大法,不但要「离」于「迷」惑,还要「离」于「觉」,能够迷觉俱离,内心就会「常生般若」慧,既要「除」去「真」实,当更「除」去虚「妄」,做到真妄不着,「即」能「见」到自身「佛法」。如实修行到此地步,「即」可于一「言下」,无上「佛道」就可证「成」,何须向外求成佛道?现在迷觉既不是,真妄亦彻底根绝,自性本来清净的无上佛道,那有不成就的道理?真如自性中本没有迷觉,佛法所以要人求觉,因众生在迷,对迷妄众生,勉强说之为觉,始知迷就是觉,没有迷那来觉?佛法行者,果「常」思「念」如此「修行」,到了修行成就,愿力自然圆满。是以欲真成佛,佛祖总要行者,先发四弘誓愿,如果不本愿力,修集一切善行,救度一切众生,断尽无边烦恼,要想完成佛道,绝对是不可能。

  

  

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本品,六祖处处说无相,如无相忏悔,无相戒,现更说无相归依,可见六祖极重无相,要人不着有相。因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里可以执着?有说归依不是戒,现说授无相三归依戒,不怎麽妥当。这从中国佛教徒,先归依,后受戒,归戒分别传授而论。实际归依即戒,如说:『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我是优婆塞(夷),从今时乃至命终,护生』。归依者说到这儿就已得戒。后来再说五戒,不过是宣戒相,让归依者明记所受戒是什麽,从而严格守持不犯。

  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你们「今」已「发」过「四弘」誓「愿了」,当更本愿而行,以求有所归宿,发愿若无所归,就成虚愿,亦等于无愿。现我「更与」诸「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三归依戒所以说为无相,旨在使发心者。不取着于相,若取着于相,不为无相归戒,当亦不是归依自性三宝,怎名无相三归依戒?

  六祖对「善知识」说:「归依觉,两足尊」。通常都说归依佛,现说为归依觉者,觉就是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中国译为觉者,佛即是觉,觉即是佛,两者无二无别。两足尊,佛法向说福慧圆满之义,因到最高佛果位时,不但福德圆满而为万德庄严,智慧亦已圆满而为智慧庄严。福足慧足,名两足尊。亦有说在两足的人类中,佛亦自称我是人类,于两足的人类,最为受人尊敬,名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正就是法,因佛从正觉中流露出来的教法,是最正确无谬,所以说为正法,归依正法如实奉行,使归依者,远离欲望尘垢污染,不如一般教法,不能令人离欲,所以称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通常说归依僧,含有净的意思,如所说僧团,叫做六和净。在和合清净僧团中修行,既没有思想上的纷歧,亦没有德行上的差别,更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所以说净。就世间各个不同集团说,和合僧团的每个成员,都具清净殊胜的德行,最受世人尊敬。佛教向以佛陀、达摩、僧团,说为佛法僧三宝,现六祖说各人自心、自性本来具有三宝,所以说归自三宝。

  在为大众举行归依后,又对大众说:「从今日」已「去」,只要「称觉为师,更不」得「归依邪魔外道」。佛教向称当时印度各个不同宗教思想,为邪魔外道,因其他宗教思想是不正确的,不能引导人们获得生命解脱,当「以自」己本「性」中的「三宝,常」常为「自证明」。如归依觉,就以觉为自己的良师,不得再去归依主张邪说异端的宗教师,纵然诚心的去归依,不能得到你所归依的利益。现我奉「劝」诸「善知识」,应当一心「归依自性三宝」。归依自性「佛」宝「者」,就是归依「觉」,归依自性「法」宝「者」,就是归依「正」,归依自性「僧」宝「者」,就是归依「净」。

  「自心归依觉」,就是归依自己本具的觉性,觉性明净了知一切,所有「邪」思「迷」惑妄念「不」再「生」起,自然就会「少欲知足」,不会感到这样不够,那样不够,也就「能」够远「离」钱「财」,因为非常知足,那里还贪钱财?至各认为满意的美「色」,因为少欲关係,当然更加远离。少欲离色就是智慧具足,知足离财就是福德具足,所以「名两足尊」。此说当亦有其道理,但与传统教义,是不怎样符合,因大小乘经中,没有说到离财离色为两足尊。离财离色,不但佛陀做到,罗汉亦已做到,但罗汉不得称为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就是归依自心法宝,正因自心具有正法,所以「念念」都「无邪见」,「以无邪见」出现,也就「无人」无「我」,人我不可得,就没有「贡高」,也没有「贪爱执着」,如是一念不生,「名离欲尊」。吾人起心动念,如离正法,念念邪见,自然生起,于人我中生起贡高我慢,以为别人皆不如我,对人予以轻视,于诸境中生起贪爱执着,怎可称离欲尊?归依如来清净法宝,所有错误思想,人我是非,贡高自大,贪爱执着,自皆彻底弃捨,当然成为离欲尊。「自心归依净」,就是归依自心僧宝。无可否认的,在尘劳中,既有红尘滚滚,亦多爱欲诱惑,人鲜不为染污,但本有自性清净心,从来超脱一切尘劳,任何尘劳染污不到,所以说「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所以「名众中尊」。

  佛法行者,假「若」能「修此行」,就「是」所谓「自」性「归依」。可是一般「凡夫,不」能领「会」无相归依,或不解自心三宝义,反而徒劳的「从日至夜」,日复一日向外求「受」形式上的「归戒」。「若」说是「归依佛」,请问「佛」究「在何处」?假「若不」能「见」到「佛」,那又「凭」于什麽而为「所归」?岂不是所「言」归依佛,反而「成」为「妄」语?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愚痴无智,不识三宝是长存法』。假定领会现说自性归依,是则何处不是三宝?为什麽向外归依有相三宝?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六祖再叫「善知识」说:你们应该「各自」善为「观察」,千万「莫错」误的「用心」向外驰求。如错用心,归依何用?如「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如本有「自」性「佛不归」依,一味随妄想漂流,岂不是「无所依处」?此中所说经言,不是泛指诸经,是指华严经净行品,此品确说有三归依。不但自己归依三宝,并愿诸众生皆归依三宝:归依佛发无上心而求达到成佛,归依法深入经藏而求达到智慧如海,归依僧统理大众而求达到一切无碍。

  现「今既」然「自」己「悟」到自性三宝,不是心外形相三宝,「各」各必「…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