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中衆生」,不是別的什麽,就是「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這都是不善心,都是心中衆生,且是極爲剛強難調難伏衆生,唯各人于自心本性中,有力調伏剛強衆生,使之不再活動,方是真得度脫衆生。
「何名自性自度」?如「自心中」的「邪見煩惱」,就是「愚癡衆生」,對這類衆生,「將」以「正見」去「度」。正見最爲重要,「既」然「有」了「正見」,就可運用「般若智」慧,「打破愚癡迷妄衆生」,令其「各各」得以「自度」。吾人如有什麽錯誤思想出現,亦即不正的「邪」念「來」時,知道由此可能發生錯誤行爲,立即運用「正」見來「度」它,假定「迷」惑妄念「來」時,就當運用覺「悟」來「度」它。假定「愚」癡心念「來」時,就當運用「智」慧來「度」它,假定「惡」念生起「來」時,就當運用「善」念來「度」它。「如是」一一「度者」,不是自度是什麽?不但是自度,且「名爲真度」。衆生心中有如此這麽多的顛倒煩惱,唯有自覺自性方可得度,至于一般善知識,雖有很好方法,但總救度不了。華嚴經中頌說:『身爲正法藏,心爲無礙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衆生』。同樣是自救自度,那裏是善知識度?
「又,煩惱無盡誓願斷」者,煩惱確是無窮無盡的,衆生所以在生死中流轉,都由煩惱造業而來,要想不再生死中流轉,願斷無盡煩惱,是極重要課題。現說『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因煩惱是由自心一念妄動,乃無窮無盡的滾滾而來,假定自心一念不生,心光獨耀,運用「自性般若智」光,「除卻虛妄思想心」,無盡煩惱自歸烏有。通常講斷煩惱,不是說以般若慧劍給予無情斬盡,就是說以般若鋼刀予以割斷無馀。煩惱猶如黑暗,智慧猶如光明,智慧之光一照,煩惱黑暗就消。經中佛說:『若有衆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爲證得如來智慧』。自性煩惱雖然無盡,仍願以自性般若斷除。
「又,法門無量誓願學」,或說『法門無盡誓願學』。法門雖有無量無邊那麽多,但要將諸法門學好,只「須自見」到本有自「性,常」常實「行正法」,不但可皆學成,而且「是名真學」。無量法門,不須在文字中學習,只要在一心中學,無有不學成的。行者如要無一法不明,無一塵不照,見聞就不能惑,境界所不能拘,假定不是廣學法門,那是做不到的。五祖有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無量法門所以盡在一心中學,原因這是自心中所本具有的,不向心中學又向何處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者,佛道是至高無上的,不若解脫道易成,必須立大誓願,「既」要「常能下」最大決「心」,精進不懈的「行于」如來「真正」大法,不但要「離」于「迷」惑,還要「離」于「覺」,能夠迷覺俱離,內心就會「常生般若」慧,既要「除」去「真」實,當更「除」去虛「妄」,做到真妄不著,「即」能「見」到自身「佛法」。如實修行到此地步,「即」可于一「言下」,無上「佛道」就可證「成」,何須向外求成佛道?現在迷覺既不是,真妄亦徹底根絕,自性本來清淨的無上佛道,那有不成就的道理?真如自性中本沒有迷覺,佛法所以要人求覺,因衆生在迷,對迷妄衆生,勉強說之爲覺,始知迷就是覺,沒有迷那來覺?佛法行者,果「常」思「念」如此「修行」,到了修行成就,願力自然圓滿。是以欲真成佛,佛祖總要行者,先發四弘誓願,如果不本願力,修集一切善行,救度一切衆生,斷盡無邊煩惱,要想完成佛道,絕對是不可能。
授無相叁歸依戒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叁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衆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爲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叁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叁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本品,六祖處處說無相,如無相忏悔,無相戒,現更說無相歸依,可見六祖極重無相,要人不著有相。因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裏可以執著?有說歸依不是戒,現說授無相叁歸依戒,不怎麽妥當。這從中國佛教徒,先歸依,後受戒,歸戒分別傳授而論。實際歸依即戒,如說:『願大德憶持,慈悲護念,我是優婆塞(夷),從今時乃至命終,護生』。歸依者說到這兒就已得戒。後來再說五戒,不過是宣戒相,讓歸依者明記所受戒是什麽,從而嚴格守持不犯。
六祖叫聲「善知識」說:你們「今」已「發」過「四弘」誓「願了」,當更本願而行,以求有所歸宿,發願若無所歸,就成虛願,亦等于無願。現我「更與」諸「善知識授無相叁歸依戒」。叁歸依戒所以說爲無相,旨在使發心者。不取著于相,若取著于相,不爲無相歸戒,當亦不是歸依自性叁寶,怎名無相叁歸依戒?
六祖對「善知識」說:「歸依覺,兩足尊」。通常都說歸依佛,現說爲歸依覺者,覺就是佛,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中國譯爲覺者,佛即是覺,覺即是佛,兩者無二無別。兩足尊,佛法向說福慧圓滿之義,因到最高佛果位時,不但福德圓滿而爲萬德莊嚴,智慧亦已圓滿而爲智慧莊嚴。福足慧足,名兩足尊。亦有說在兩足的人類中,佛亦自稱我是人類,于兩足的人類,最爲受人尊敬,名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正就是法,因佛從正覺中流露出來的教法,是最正確無謬,所以說爲正法,歸依正法如實奉行,使歸依者,遠離欲望塵垢汙染,不如一般教法,不能令人離欲,所以稱離欲尊。「歸依淨,衆中尊」。通常說歸依僧,含有淨的意思,如所說僧團,叫做六和淨。在和合清淨僧團中修行,既沒有思想上的紛歧,亦沒有德行上的差別,更沒有利益上的沖突,所以說淨。就世間各個不同集團說,和合僧團的每個成員,都具清淨殊勝的德行,最受世人尊敬。佛教向以佛陀、達摩、僧團,說爲佛法僧叁寶,現六祖說各人自心、自性本來具有叁寶,所以說歸自叁寶。
在爲大衆舉行歸依後,又對大衆說:「從今日」已「去」,只要「稱覺爲師,更不」得「歸依邪魔外道」。佛教向稱當時印度各個不同宗教思想,爲邪魔外道,因其他宗教思想是不正確的,不能引導人們獲得生命解脫,當「以自」己本「性」中的「叁寶,常」常爲「自證明」。如歸依覺,就以覺爲自己的良師,不得再去歸依主張邪說異端的宗教師,縱然誠心的去歸依,不能得到你所歸依的利益。現我奉「勸」諸「善知識」,應當一心「歸依自性叁寶」。歸依自性「佛」寶「者」,就是歸依「覺」,歸依自性「法」寶「者」,就是歸依「正」,歸依自性「僧」寶「者」,就是歸依「淨」。
「自心歸依覺」,就是歸依自己本具的覺性,覺性明淨了知一切,所有「邪」思「迷」惑妄念「不」再「生」起,自然就會「少欲知足」,不會感到這樣不夠,那樣不夠,也就「能」夠遠「離」錢「財」,因爲非常知足,那裏還貪錢財?至各認爲滿意的美「色」,因爲少欲關係,當然更加遠離。少欲離色就是智慧具足,知足離財就是福德具足,所以「名兩足尊」。此說當亦有其道理,但與傳統教義,是不怎樣符合,因大小乘經中,沒有說到離財離色爲兩足尊。離財離色,不但佛陀做到,羅漢亦已做到,但羅漢不得稱爲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就是歸依自心法寶,正因自心具有正法,所以「念念」都「無邪見」,「以無邪見」出現,也就「無人」無「我」,人我不可得,就沒有「貢高」,也沒有「貪愛執著」,如是一念不生,「名離欲尊」。吾人起心動念,如離正法,念念邪見,自然生起,于人我中生起貢高我慢,以爲別人皆不如我,對人予以輕視,于諸境中生起貪愛執著,怎可稱離欲尊?歸依如來清淨法寶,所有錯誤思想,人我是非,貢高自大,貪愛執著,自皆徹底棄捨,當然成爲離欲尊。「自心歸依淨」,就是歸依自心僧寶。無可否認的,在塵勞中,既有紅塵滾滾,亦多愛欲誘惑,人鮮不爲染汙,但本有自性清淨心,從來超脫一切塵勞,任何塵勞染汙不到,所以說「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所以「名衆中尊」。
佛法行者,假「若」能「修此行」,就「是」所謂「自」性「歸依」。可是一般「凡夫,不」能領「會」無相歸依,或不解自心叁寶義,反而徒勞的「從日至夜」,日複一日向外求「受」形式上的「歸戒」。「若」說是「歸依佛」,請問「佛」究「在何處」?假「若不」能「見」到「佛」,那又「憑」于什麽而爲「所歸」?豈不是所「言」歸依佛,反而「成」爲「妄」語?涅槃經說:『一切衆生愚癡無智,不識叁寶是長存法』。假定領會現說自性歸依,是則何處不是叁寶?爲什麽向外歸依有相叁寶?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叁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六祖再叫「善知識」說:你們應該「各自」善爲「觀察」,千萬「莫錯」誤的「用心」向外馳求。如錯用心,歸依何用?如「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如本有「自」性「佛不歸」依,一味隨妄想漂流,豈不是「無所依處」?此中所說經言,不是泛指諸經,是指華嚴經淨行品,此品確說有叁歸依。不但自己歸依叁寶,並願諸衆生皆歸依叁寶:歸依佛發無上心而求達到成佛,歸依法深入經藏而求達到智慧如海,歸依僧統理大衆而求達到一切無礙。
現「今既」然「自」己「悟」到自性叁寶,不是心外形相叁寶,「各」各必「…
《六祖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