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恶行所染,不再为境之所迷惑,诸相皆无,不是无相忏悔是什麽?忏悔,主要是「灭」除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罪」业,「令得」身口意「三业」究竟「清净」。所以说为无相忏悔者,维摩经说:『使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论什麽罪恶,皆由心念而生,心念本来无相,名为无相忏悔。
忏悔虽名无相,但忏悔时,不得不藉言行,亦即应本忏悔行仪,你们应「各随我语」言,我说一句,你们不分前后的「一时」跟着一句「道」:我「弟子等」,不论是「从前念、今念及后念」,亦即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间中,前念后念的「念念」间诚摰忏悔,使后心中「念念」生起之时,再也「不被愚」痴「迷」惑之所污「染」,并愿「从前所有」毁犯身口意「恶业」,甚至「愚」痴「迷」惑「等」的种种「罪」过,现在「悉皆」诚心「忏悔」,誓「愿一时消」除「灭」尽,并愿从今以后,「永」远「不复」再「起」造业的念头。
「弟子等」,现在开始「从前念、今念及后念」,甚至前念后念「念念不被憍」傲欺「诳」所「染」,恢复本来清净的心。至「从前所有」造成的「恶业」,或以「憍」傲欺「诳」业构成的「罪」恶,现在「悉皆」赤诚「忏悔」,并「愿是诸罪恶,「一时消灭」净尽,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复起」。
「弟子等」,现在开始「从前念、今念及后念」,甚至前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恢复本来清净。至「从前所有」造成的「恶业」,或以「嫉妒」业构成的「罪」恶,现在「悉皆」如法「忏悔」,并「愿一时消灭」无馀,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复起」。嫉妒憍诳,在唯识学上,虽属小随烦恼,但因此造成的罪恶很重,不能小视这种烦恼。嫉妒,主要是『不耐他荣』。别人不论有什麽荣耀的事,自己总是感到老大的不高兴,总要想方设法的予以破坏,使他名誉地位破产,当然就会造成很多罪恶。憍是憍傲,主要以为自己了不起,在任何方面稍比别人强一点,不可一世的傲然之气就会表现出来,使得别人不愿与之接近,憍者不自反省自己的憍傲,还对别人生起反感,给与他人吃种种苦头,当就造成很多罪恶。诳是欺诳,明明自己没有什麽德行,也未得护法神的护持,偏偏以此欺诳信徒及世人,骗取钱财造诸罪恶。坐禅三昧经说:『求清净道出家人,而生瞋恚怀妒心,清冷云中放毒火,当知此恶罪极深。阿兰若人兴嫉妒,有阿罗汉他心智,教诫苦责汝何愚,嫉妒自破功德本,若求供养当自集,诸功德本庄严身,若不持戒禅多闻,虚假染衣坏法身,实是乞儿弊恶人,云何而求供养利?饥渴寒热百千苦,众生常因此诸恼,身心苦厄无穷尽,云何善人加诸恼,譬如病疮以针刺』!
释忏悔名义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又复生,何名忏悔?
六祖叫声「善知识」说:「已上是」是我「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这是忏悔必有仪式,但真忏悔必要了达罪性本空,虽说诸有罪性本空,但亦决不坏业果报,造了什麽罪业,必感什麽果报,不要以为罪性本空,就可造诸罪业,这要真正了解清楚,绝对不可有所误解!
忏悔名义怎样,还得略为解说。「云何名忏」?「云何名悔」?这是问,再解说。「忏者忏其前愆」,就是「从前所有」已造成的一切过「恶」,从前所有已造成的罪「业」。如由「愚」痴所造的罪恶,「迷」惑所造的罪恶,「憍」傲所造的罪恶,欺「诳」所造的罪恶,「嫉妒等」所造的「罪」恶,现在将之「悉皆尽灭」无有遗馀,不让它们留在那儿起感果作用,而且从今以后,令之「永不复起,是」就「名为」真「忏」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就是以后自己可能再犯的过失,亦即「从今以后所有」一切「恶业」;如因「愚」痴可能造的罪恶,「迷」惑可能造的罪恶,「憍」傲可能造的罪恶,欺「诳」可能造的罪恶,「嫉妒等」可能造的「罪」恶。对此一切现「今」我「已觉悟」过来,知道这是罪恶,绝对不可再造,造了这些罪恶,对己是不利的,现在将之「悉皆永」远「断」绝,「更不」敢「复作」如是罪恶,「是」则「名为」真正「悔」改后过。如是彻底改往修来,是「故」可「称」真正「忏悔」。
世间「凡夫愚」痴「迷」惑,「只知忏」除以「前」的过「愆」,「不知悔」改自己以「后」可能再犯各种的「过」错。正因「不知悔」改未来可能造的错误,所以从「前」所有的过「愆」,还「不」曾彻底的「灭」除,未曾造作恶业的念头尚未根绝,一旦遇到外在的恶缘,「后」来的「过」失,就「又」不断的「生」起。真是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像这样「前愆既不」曾全「灭」,「后过复又生」起。如是徒重形式的礼拜忏悔,没有认真的洗心革面,「何」得「名」为是真「忏悔」?现有很多道场,经常举行礼忏,甚至有些信众,认真到处参加礼忏,但真能灭除罪恶的有多少?所以真正忏悔,应从内心忏起,否则,忏悔虽不无利益,但要忏除罪根很难。当知种种罪恶,皆从心起,如心不清净,怎能不再造诸恶业?每个修此忏悔法门,理当从心忏起。
发四弘誓愿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边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上来我「既」告诉你们如何修无相「忏悔」,忏悔是什麽意思你们已知,身心自已相当清净,现在再「与」诸「善知识发四」个「弘」大「誓愿」,以表立志向道的决心。因为忏悔清净,要想不为外境所转,最好方法是立四弘誓愿,令心永不退转。志愿力量重大,立了什麽志愿,必求达成目标,好像饥渴之于饮食,古圣先贤无不要人立志为先。曾国藩说:『将相本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到』。世间宗教哲学,固重立志,佛法则重发愿,如佛菩萨没有不发愿而成。佛法所说发愿,向来说有两种,就是通愿与别愿。通愿是常说的四弘誓愿,别愿是佛菩萨所发各别不同的誓愿,本乎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皆得圆满完成,佛教重愿,甚于世间任何宗教学说,因此,六祖对诸善知识说,当我要你们发四誓愿时,「各」各「须用」专「心」诚意的「正听」,自可获得无边胜妙功德。
佛常说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祖现说四弘誓愿之前两句加『自心』两字,后两句加『自性』两字。一般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指外在的所有众生,六祖要我人返观自心,始知法界无边众生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心中众生,所有众生既是自心众生,我们不度他那个来度?说众生是自心中的,因诸众生皆是自心幻现,真能悟自本心,心内众生自度。通常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现说无边无际烦恼,皆属自心所有,当更不成问题。无穷无尽的烦恼,既是自心所有,自须立愿将之断尽,不容丝毫烦恼存在,烦恼解决,因惑造成的无边罪业,自亦忏悔净尽。通常佛说教示法门,有无量无边那麽多,为佛弟子都要修学,实际这些法门,皆是我人『自性』中具有,为对治无边烦恼,为度化无量众生,不修自性所具法门,还修什麽法门?所以誓愿修学无量法门。最后说到『无上佛道誓愿成』,这是每个大乘行者所要完成的,不愿完成佛道,学佛又为什麽?佛道无上的成就,是修无量法门而来,无量法门既是自性本具,佛道当亦自性而成。经说『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无上佛道由自性成,不可向外觅求无上菩提,心外求取无上菩提,无疑是求不到的。心性对众生这样重要,就看修学的实况怎样:在修学中老是迷于心性,当然仍是众生,如果一念心悟,当下就是觉者。所以见自本心,识自本性,是成佛的要着。
释四弘誓愿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麽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不论经论或弘法善知识,向来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学佛者也听惯这大愿,且佛一再说到,现为什麽说由自心度?众生是指弘法者身心以外的一切有情,说到度应由佛菩萨及诸弘化大德度,怎可说由自心度?六祖为解决行者可能生起这样的疑问,所以叫声「善知识」说:你们「大家」向来「岂不」皆「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麽」现在说「道」自心众生自己誓愿度?「且」说「不是」我「惠能度」?顿悟入道要门说:『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六祖叫声「善知识」后说:现我所以说自心众生还须自心而度,首应知自…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