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
佛教有无量无边法门,忏悔却是重要法门之一。本品专讲忏悔,叫做忏悔品;德异本叫传香忏悔品;兴盛本叫传香忏悔发愿门。品名虽不同,要皆讲忏悔。在这世间做人,谁都不敢说我没有罪恶,有罪对生命前途极为不利,然则怎办?佛教认为唯有忏悔,给予自新之路,不感前途绝望,从而走上光明大道,成为最好的人,如是佛子,即成佛化新人,不论求解脱,或求无上觉,都能满愿。若不真诚忏悔,罪恶越积越多,堕落越深,怎能上进﹖
涅槃经说:『世间有二健儿:一、不作恶,二、作已能悔』。不作恶是最理想的健儿,但这样健儿很少,甚至可说没有。如果不幸造了罪恶,唯有依佛所说忏悔,果真痛切忏悔,立志重新做人,就是牺牲生命,决不再造罪恶,亦不失为健儿。最怕确实有罪,而又不肯承认,即或承认,又不肯得忏悔,就真成为不可救药的人。佛陀建立忏悔法门,目的在恢复人的自尊,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希望!
忏悔,佛教说有多种,现举三种来谈:一、作法忏悔,准于佛陀律制,说明自己罪咎,不敢有所覆藏。二、取相忏悔,又名观相忏悔,观得十二种相,罪自消灭。三、无生忏悔,又名观无生忏悔,以无念之念而念实相,观诸罪体无生。作法与取相两种是属事忏,无生一种则属理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无生理忏偈:『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上依教理所说忏悔,现看六祖怎样教导忏悔。品中说有『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戒、自性一体三身』,最后以无相颂归结。在此品中,多数说到自性,是最值得注意!
总标诸法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陞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
「时」指某个时候,六祖「大师见」到「广」州、「韶」州,「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四方,可说四面八方,或是从各方面,有读书的「士」大夫,有一般的「庶」民,就是老百姓,完全「骈」聚「集」合到「山中」来,想要「听」闻佛「法」,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满他们心愿,「于是」我就「陞」到法「座」上,然后「告」诉大「众曰」:你们「来」得很好。「诸善知识」!有关修行悟道「此」一大「事」,不是从外听点佛法就可,必「须」要「从自性中」觉悟做「起」,且要「于一切时」,亦即不论在什麽时刻,前念后念的「念念」之中,做到「自净其心,自」己「修」持「自」己所应修的德「行」,从所修德行中,「见」到「自己」心中的「法身,见」到自己的「自心佛,自」己如何了「度」自己,「自」己如何严持清净「戒」行,唯有如此,才算不负到我这儿听闻佛法,所以说「始得不假到此」。你们现「既从」老「远」地方「来」,同时「一」同「会」集「于此」,可说「皆共」互相「有缘」,实是最极值得珍摄的法缘!
传自性五分法身香
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诸位既有这大善缘,现「今可」以「各各」依于佛教仪式,「胡跪」在地以表虔诚。佛教说跪有两种:两膝着地叫做长跪,右膝着地左膝不着地叫做胡跪。原因胡人所行跪敬之礼,就是右膝着地,所以称为胡跪。你们跪好以后,我「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其「次」再为「授无相忏悔」。大「众」听后,立即「胡跪」。
经中,有说五分香,有说五分法身,合说为五分法身香,六祖现加「自性」两字,说为「自性五分法身香」,与教理解说,当略有不同。
「一、戒香」,即是显示「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依通常说,戒不唯要内心不作恶,身语也不可作恶,以五戒说,都是重在身语的不作恶,不过要自心控制才能做到,所以六祖说戒香特重心,要求自心中无有任何过非,无有什麽罪恶,对他人有怎样称誉、好事,不特不生起嫉妒,还要加以随喜赞歎,学佛以戒庄严自身,若对人嫉妒,破坏所修功德,怎能庄严身心?不但身心不应对人嫉妒,自心亦当没有贪欲、瞋恚的念头,对人当更不应生起劫夺杀害的意图,乃至整个内心没有一点污染,名为戒香。持戒所以特重自视内心,因为世间诸法,皆是心的全体,若见有法不从心生,即见心外有法,如是不是持的心地戒法,自心不算清净。
「二、定香」,定要做到令心止于一境,决不使之向外散动,不论见到什麽「善恶境相,自心」总是「不」为境界所「乱」,仍然安定如恒,亦即所谓『那伽常在定』,或如下文所说『心地无乱自性定』。不能做到止于一境,善境现前为善所动,恶境现前为恶所动,其心总是不安。唯有寂然不动,方得「名」为「定香」。
「三、慧香」,是说运用智慧去惑证真,使「自心」得到「无」障无「碍」,且「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修自己所应修的德业,不论在任何环境下,不论受到怎样打击,决「不造」作违害自他的一切「诸恶」罪业。「虽修」种种所应修的「众善」,且修得相当不错,但在「心」中从「不执着」自己所修的诸善,亦不因此生起高度骄傲,认为这是应该做的,所以照旧尊「敬」所应尊敬的「上」辈,仍然体「念」所应体念的「下」辈,对贫穷潦倒的人,绝对予以同情「矜恤」,对「孤」苦以及极为「贫」困的人,儘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给予应有的救济,使这些人皆能过着安定的生活。虽则如此,因有智慧观照,决不对之执着,「名」为「慧香」。
「四、解脱香」,是说在「自」己的本「心」中,对外在的一切境界,不论是怎样美妙,或怎样的丑陋,「无」丝毫的有「所攀缘」,既「不思」诸「善」法,亦「不思」诸「恶」法,了达善恶诸法,皆是唯心所现,如是屏息诸缘,安然「自在无碍」,不受任何境界所缚,香熏法界,「名解脱香」。经说:『若知诸法皆解脱,是则名为究竟解脱』。
「五、解脱知见香」,是说内在的「自心」,对外在的境界,不论是善是恶,悉皆「无所攀缘」,如果攀缘「善恶」,心即为法所缚,那里得到自在?唯有离于攀缘,方可得解脱香。得到解脱,不要以为究竟,绝对「不可沉」落顽「空,守」住一无所有的枯「寂」,仍「须」不断精进,「广学」一切佛法,「多闻」各种理论,从而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真「理」,出俗度化众生,方能有所主宰。原因世间人我非常複杂,假定不能与尘俗之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做到「和光」同尘,试问怎能度生?度生要深入广大人群中,和其光同其尘的打成一片,人群才能受你教化。但要特别注意的,在和光同尘中,务须始终保持自己的德行,决不与之同流合污。有说:『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维摩经说:『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是即『和光接物』的精神,但这不是初发心者所能做到,唯有久修大行的菩萨方可。没有到这程度,美其名曰和光同尘,唯有堕落一途!如此和光接物,做到「无我」相「无人」相,决不含有人我的观念存在。但这不是短时期的事,从初发心,「直至」圆满「菩提」,对于「真」如自「性」,始终没有变「易」,达到这种境界,「名解脱知见香」。
诸「善知识」!如上所说「此」五分法身「香」,都在「各」人「自」心「内熏」,或如起信论说真如内熏,切「勿」离于自心自性「向外」寻「觅」。行者尽最大努力,向外到处寻觅,是也觅不到的。因此五分法身香,是自性中的各种功德法香,每一种香都可徧闻十方,每一众生闻到此香,皆能熏发自己德香外溢。于中,戒定慧三种法身香,是从因上所安立的,解脱、解脱知见二种法身香,是从果上安立的。若因若果诸香,都是以智慧火燃烧起来的无价宝香,以此真实庄严法身,是为真实供养如来。从自性说,五种功德法香,皆各人自心修学而成就的。如不以此五分法香向内心自熏,要想成佛难以做到。古德有说:『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无体荡无明,莫怖苦空沉断见,万法皆从此处生』。如不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修学佛法无有利益,证知离心无佛可成!
传授无相忏悔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五分法身香已为你们说过,现「今」再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无相忏悔本属理忏,当观罪性本空。无相忏悔既是无相,还谈什麽忏悔?既有三业可灭,又有三业清净,怎可说为无相?行者真心诚意的洗净内心罪恶,不再受…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