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性,于」此真「实性中,不」会「染」于「善恶」,不染善恶的自性清净智光,「此名圆满报身佛」。对此又加解说:众生本有「自性」,假若生「起一念」之「恶」,且恶极重,能「灭万劫」所修「善因」,善因极为难以修集,只要生起一念重恶,如跟邪见者走,拨无善恶因果,是就极重恶念;设使于「自性」中生「起一念」之「善」,而这善念其力广大,便「得」将过去所造如「恒」河「沙」数的罪「恶」灭「尽」。力大一念善,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若过去有人在世无恶不作,本如是因感如是果,到了地狱门前,感于地狱之苦,即以一念诚挚心,称念一声佛号,即脱地狱诸苦,不但自己不堕地狱,就是已堕地狱罪苦众生,听到这声佛号,亦得脱地狱苦,想想这一念善,其力多麽重大。从灭恒沙罪始,「直至无上菩提,念念」之中,皆能「自见」本性,再也「不」会「失」此见性的「本念」,是即「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最后解说化身佛。首问「何名千百亿化身」?化身,是佛的应化身,简称化身、应身。如出生王宫,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等,就名应身。依此应身出生无量无边化身,名为化身。为满众生的所求,随顺所化的众生,示现种种的形像。如为化度人类示现人身;化度天、龙示现天身、龙身;化度鬼、畜示现鬼身、畜身。总之,如经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随机示现有千百亿那麽多化身。依教理说是如此。现在六祖告诉我们:化身是随众生的思量而变化的,「若不」攀缘「思」量「万」有一切诸「法」,心「性本如」晴「空」那样的清净,不受纤毫尘埃所染,对于万有诸法,若有「一念思量」,就有种种变化,「名为变化」。心念是有种种不同思量的:如所「思量」的是「恶事」,自心就能「化为地狱」境界;「思量」若是「善事」,自心就能「化为天堂」境界;有了「毒害」的念头生起,自心就能「化为龙蛇」的形像;有了「慈悲」的思念生起,自心就能「化为菩萨」的形像;有了「智慧」的思念出现,自心就能「化为上界」的诸天境界;若时有了「愚痴」妄念的现前,自心就能「化为下方」三恶趣的境界。「自性」的「变化」实在很「多」,有了什麽思念,就有什麽变化,但世间「迷」惑的「人」,「不能」自「省」自「觉」,所以「念念」生「起恶」的思量,「常」常「行」于「恶道」,受种种的痛苦,若能「回」转过来「一念」向「善」,妙明「智慧」立「即生」起,成就无上佛道,随缘赴感度化,「此名自性化身佛」。因是随缘赴化,有千百亿化身。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六祖叫声「善知识」说:上已分别说明三身,现在结说三身一心。「法身」清净本然,是自性中「本」来「具」有;若能「念念」于「自性」中「自见」其性,生起般若智慧照见本性,「即是报身佛」,再「从报身思量」发起智慧运用,应现何身即现何身,此「即是化身佛」。说到归依,是要「自」己觉「悟、自」己如实「修」行,契于「自性功德」。这样归依,才「是真归依」。人体的「皮肉」只「是色身」,危脆败坏「色身」,就「是」自己的「舍宅」,虽可『借假修真』,但实「不」足以「言归依」。行者「但」能「悟」达「自性三身」,「即」可认「识自性佛」。不认识自性本具三身佛,不得说为真归依。
说无相颂总结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六祖说:现「吾有一无相颂」,我说出后,你们「若能」读「诵」受「持」,于此「言下」立即使「令汝」等,累「积」多「劫」所有「迷」惑「罪」业,「一时」就可「消」除「灭」尽。
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依佛法说,一个行者,对于福慧,最好双修,但世间「迷」失心智的「人」,对「修福」很肯得修,认为多多修福,就可得到福乐,但「不」知道如何「修道」。道可说是道业,亦可说是智慧。这种人,不但俗人很多,学佛者亦如此。如劝他们多修道,他们答以「只言修福便是道」,还要另外修什麽道?不错!发心「布施」,乃至广修「供养」,所得「福」德是无量「无边」的。应知这样福德,只是有漏福德,只感人天福报,到了福报享完,同样会造「三恶」趣的罪业,照旧要堕恶道受诸痛苦。所以行者「拟将」所「修福」德,「欲」以「灭」除过去所造的「罪」业,很难做到。因「后世得福」,固没有问题,但「罪」业「还在」,想不感恶报,绝对不可能,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因果定律任何人改变不了。应当怎办?「但向」内「心中」,根「除」一切「罪缘」,「各」于「自性中」勤求忏悔,方是「真忏悔」。如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如现实世间有很多大富大贵的人,别人以为他很快乐,殊不知他本人很忧苦。倘能「忽」然顿「悟大乘」佛法的「真忏悔」法,就以为一切罪业真的忏悔掉了,必须仍精进的「除」去「邪」迷错误。实「行」佛法「正」见,「即」可消业「无罪」,坦然前进。
真正修「学」佛「道」,遂「常于自性」中「观」照,了解凡是所有,都是错误颠倒,远离邪知邪见,「即与诸佛」等「同一类」,不复有生佛差别?应知「吾祖唯传此」圆「顿」大「法,普愿见性」的学佛人,悉皆与佛是「同一体」。所说吾祖,是指初来中国传法给慧可的达摩,直到传法给惠能的弘忍,或说西天东土历代祖师所传,皆是圆顿大法,除此更无别法。行者「若欲当来觅」得「法身」,不是怎样难事,只要「离诸法相,心中洗」净尘染,就可得到法身。因这是本具的,毋庸向外觅求。
上对你们说明真忏悔,现望大家「努力自见」本心,千万「莫」要「悠悠」的蹉跎岁月,空过光阴,因生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后念忽」然断「绝」,此「一世」人身即告完结(休)!假「若」了「悟大乘」圆顿妙法,「见」到本有自「性」,更「虔」诚「恭」敬的「合掌至心求」此无上大道,必如所求得到。愿诸善知识,精勤勇勐的,向大道前进,不要悠悠惚惚的过去,若是如此,后来懊悔已是很迟!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六祖大「师」又谆谆告诫「言」:诸「善知识」!你们老远到这山来,所要听闻的佛法,我已大略说过,你们想亦了解,但你们对我说的,「总须」读「诵」记「取」,并要「依此」所说如实「修行」,而于此「言」说之「下」,确实「见」到自己本「性」,以后「虽」然离我惠能而「去」,纵有「千里」之远,「如」同「常在吾」的身「边」,不一定非要同我住在一起。经中佛亦曾说:『善能如法持戒,与我同在』,其理由是一样的。反过来说:你们若「于」我「此言」之「下,不」能有所领「悟」,纵然时刻在我身边,天天都能见面,实际「即」好像面「对面」的,犹如距离「千里」一样,有什麽用?又「何」必不惜「勤」劳的「远来」求法?六祖说到这儿,再对四方来的善男信女,认真殷勤的叮咛说:你们多多「珍重」,各各「好」好回到自己地方「去」!「一」群信「众」,听「闻」大师说「法」之后,人人都得开悟,所以说「靡不开悟」,都很「欢喜」的信受「奉行」!
大众所以非常欢喜的信受奉行,实因祖师开示太过真切,且苦口婆心的一再教诫,希望每个来山闻法者,都能明心见性,得到实际法益,如不切实奉行,怎能以报祖师慈意?愿诸闻法大众明心见性,固是每个学佛者,特别是禅宗行者,一致希望得到的。但如扩大来说,现在坛经中所有指示,皆是提昇人性向上,亦是开展佛法净化,不再长期为诸尘劳所染!祖师为佛法为众生一片深心悲愿,多麽值得每个佛子崇敬﹗
《六祖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