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惡行所染,不再爲境之所迷惑,諸相皆無,不是無相忏悔是什麽?忏悔,主要是「滅」除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罪」業,「令得」身口意「叁業」究竟「清淨」。所以說爲無相忏悔者,維摩經說:『使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心亦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論什麽罪惡,皆由心念而生,心念本來無相,名爲無相忏悔。
忏悔雖名無相,但忏悔時,不得不藉言行,亦即應本忏悔行儀,你們應「各隨我語」言,我說一句,你們不分前後的「一時」跟著一句「道」:我「弟子等」,不論是「從前念、今念及後念」,亦即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時間中,前念後念的「念念」間誠摰忏悔,使後心中「念念」生起之時,再也「不被愚」癡「迷」惑之所汙「染」,並願「從前所有」毀犯身口意「惡業」,甚至「愚」癡「迷」惑「等」的種種「罪」過,現在「悉皆」誠心「忏悔」,誓「願一時消」除「滅」盡,並願從今以後,「永」遠「不複」再「起」造業的念頭。
「弟子等」,現在開始「從前念、今念及後念」,甚至前念後念「念念不被憍」傲欺「诳」所「染」,恢複本來清淨的心。至「從前所有」造成的「惡業」,或以「憍」傲欺「诳」業構成的「罪」惡,現在「悉皆」赤誠「忏悔」,並「願是諸罪惡,「一時消滅」淨盡,從今以後「永」遠「不」再「複起」。
「弟子等」,現在開始「從前念、今念及後念」,甚至前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染」,恢複本來清淨。至「從前所有」造成的「惡業」,或以「嫉妒」業構成的「罪」惡,現在「悉皆」如法「忏悔」,並「願一時消滅」無馀,從今以後「永」遠「不」再「複起」。嫉妒憍诳,在唯識學上,雖屬小隨煩惱,但因此造成的罪惡很重,不能小視這種煩惱。嫉妒,主要是『不耐他榮』。別人不論有什麽榮耀的事,自己總是感到老大的不高興,總要想方設法的予以破壞,使他名譽地位破産,當然就會造成很多罪惡。憍是憍傲,主要以爲自己了不起,在任何方面稍比別人強一點,不可一世的傲然之氣就會表現出來,使得別人不願與之接近,憍者不自反省自己的憍傲,還對別人生起反感,給與他人吃種種苦頭,當就造成很多罪惡。诳是欺诳,明明自己沒有什麽德行,也未得護法神的護持,偏偏以此欺诳信徒及世人,騙取錢財造諸罪惡。坐禅叁昧經說:『求清淨道出家人,而生瞋恚懷妒心,清冷雲中放毒火,當知此惡罪極深。阿蘭若人興嫉妒,有阿羅漢他心智,教誡苦責汝何愚,嫉妒自破功德本,若求供養當自集,諸功德本莊嚴身,若不持戒禅多聞,虛假染衣壞法身,實是乞兒弊惡人,雲何而求供養利?饑渴寒熱百千苦,衆生常因此諸惱,身心苦厄無窮盡,雲何善人加諸惱,譬如病瘡以針刺』!
釋忏悔名義
善知識!已上是爲無相忏悔。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永不複起,是名爲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爲悔。故稱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又複生,何名忏悔?
六祖叫聲「善知識」說:「已上是」是我「爲」你們傳授「無相忏悔」,這是忏悔必有儀式,但真忏悔必要了達罪性本空,雖說諸有罪性本空,但亦決不壞業果報,造了什麽罪業,必感什麽果報,不要以爲罪性本空,就可造諸罪業,這要真正了解清楚,絕對不可有所誤解!
忏悔名義怎樣,還得略爲解說。「雲何名忏」?「雲何名悔」?這是問,再解說。「忏者忏其前愆」,就是「從前所有」已造成的一切過「惡」,從前所有已造成的罪「業」。如由「愚」癡所造的罪惡,「迷」惑所造的罪惡,「憍」傲所造的罪惡,欺「诳」所造的罪惡,「嫉妒等」所造的「罪」惡,現在將之「悉皆盡滅」無有遺馀,不讓它們留在那兒起感果作用,而且從今以後,令之「永不複起,是」就「名爲」真「忏」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就是以後自己可能再犯的過失,亦即「從今以後所有」一切「惡業」;如因「愚」癡可能造的罪惡,「迷」惑可能造的罪惡,「憍」傲可能造的罪惡,欺「诳」可能造的罪惡,「嫉妒等」可能造的「罪」惡。對此一切現「今」我「已覺悟」過來,知道這是罪惡,絕對不可再造,造了這些罪惡,對己是不利的,現在將之「悉皆永」遠「斷」絕,「更不」敢「複作」如是罪惡,「是」則「名爲」真正「悔」改後過。如是徹底改往修來,是「故」可「稱」真正「忏悔」。
世間「凡夫愚」癡「迷」惑,「只知忏」除以「前」的過「愆」,「不知悔」改自己以「後」可能再犯各種的「過」錯。正因「不知悔」改未來可能造的錯誤,所以從「前」所有的過「愆」,還「不」曾徹底的「滅」除,未曾造作惡業的念頭尚未根絕,一旦遇到外在的惡緣,「後」來的「過」失,就「又」不斷的「生」起。真是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像這樣「前愆既不」曾全「滅」,「後過複又生」起。如是徒重形式的禮拜忏悔,沒有認真的洗心革面,「何」得「名」爲是真「忏悔」?現有很多道場,經常舉行禮忏,甚至有些信衆,認真到處參加禮忏,但真能滅除罪惡的有多少?所以真正忏悔,應從內心忏起,否則,忏悔雖不無利益,但要忏除罪根很難。當知種種罪惡,皆從心起,如心不清淨,怎能不再造諸惡業?每個修此忏悔法門,理當從心忏起。
發四弘誓願
善知識!既忏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邊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六祖叫聲「善知識」說:上來我「既」告訴你們如何修無相「忏悔」,忏悔是什麽意思你們已知,身心自已相當清淨,現在再「與」諸「善知識發四」個「弘」大「誓願」,以表立志向道的決心。因爲忏悔清淨,要想不爲外境所轉,最好方法是立四弘誓願,令心永不退轉。志願力量重大,立了什麽志願,必求達成目標,好像饑渴之于飲食,古聖先賢無不要人立志爲先。曾國藩說:『將相本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到』。世間宗教哲學,固重立志,佛法則重發願,如佛菩薩沒有不發願而成。佛法所說發願,向來說有兩種,就是通願與別願。通願是常說的四弘誓願,別願是佛菩薩所發各別不同的誓願,本乎願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皆得圓滿完成,佛教重願,甚于世間任何宗教學說,因此,六祖對諸善知識說,當我要你們發四誓願時,「各」各「須用」專「心」誠意的「正聽」,自可獲得無邊勝妙功德。
佛常說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六祖現說四弘誓願之前兩句加『自心』兩字,後兩句加『自性』兩字。一般說的『衆生無邊誓願度』,是指外在的所有衆生,六祖要我人返觀自心,始知法界無邊衆生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心中衆生,所有衆生既是自心衆生,我們不度他那個來度?說衆生是自心中的,因諸衆生皆是自心幻現,真能悟自本心,心內衆生自度。通常說的『煩惱無盡誓願斷』,現說無邊無際煩惱,皆屬自心所有,當更不成問題。無窮無盡的煩惱,既是自心所有,自須立願將之斷盡,不容絲毫煩惱存在,煩惱解決,因惑造成的無邊罪業,自亦忏悔淨盡。通常佛說教示法門,有無量無邊那麽多,爲佛弟子都要修學,實際這些法門,皆是我人『自性』中具有,爲對治無邊煩惱,爲度化無量衆生,不修自性所具法門,還修什麽法門?所以誓願修學無量法門。最後說到『無上佛道誓願成』,這是每個大乘行者所要完成的,不願完成佛道,學佛又爲什麽?佛道無上的成就,是修無量法門而來,無量法門既是自性本具,佛道當亦自性而成。經說『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無上佛道由自性成,不可向外覓求無上菩提,心外求取無上菩提,無疑是求不到的。心性對衆生這樣重要,就看修學的實況怎樣:在修學中老是迷于心性,當然仍是衆生,如果一念心悟,當下就是覺者。所以見自本心,識自本性,是成佛的要著。
釋四弘誓願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麽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不論經論或弘法善知識,向來都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學佛者也聽慣這大願,且佛一再說到,現爲什麽說由自心度?衆生是指弘法者身心以外的一切有情,說到度應由佛菩薩及諸弘化大德度,怎可說由自心度?六祖爲解決行者可能生起這樣的疑問,所以叫聲「善知識」說:你們「大家」向來「豈不」皆「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怎麽」現在說「道」自心衆生自己誓願度?「且」說「不是」我「惠能度」?頓悟入道要門說:『衆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衆生時,過去諸佛如微塵數,一切衆生總應度盡,何故我等流浪生死不得成佛?當知衆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六祖叫聲「善知識」後說:現我所以說自心衆生還須自心而度,首應知自…
《六祖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