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節課
《靜慮品》主要宣講的是貪執世間的念頭不如法。
壬二(修持斷除之法)分叁:一、斷除貪執內有情;二、斷除貪執外資具;叁、斷除貪無能爲力之他利。
癸一(斷除貪執內有情)分二:一、貪執之過患;二、所貪對境之過患。
子一、貪執之過患:
在這個世間上,不管是貪戀人或貪執事物,産生的過患都相當大。可是世人不明白這一點,通過學習下面的教言,能夠斷除這樣的貪執。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
縱曆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我們自身本來就是無常的,假如還要貪著無常的親人,則是非常愚癡的行爲。因爲依靠貪執所造的惡業,必將導致百千生中見不到自己所愛之人。
我們的身體和心的感受,均是刹那變化的無常法。按照噶當派和甯瑪派的教言,無常分爲粗無常和細無常,粗無常包括春夏秋冬、年月時節,乃至身心隨外境轉變的五蘊現象;細無常則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遷變。
世人對常有的執著非常嚴重,自己的身心尚不知是無常法,沒有絲毫的可靠性和穩固性,卻還在拼命貪執自己的親友。若以智慧詳細觀察,這些親友的身心全是無實的,毫無可靠之處,猶如刹那毀滅的水泡。假如去貪執他們,就像一個水泡貪執另一個水泡一樣愚癡。但由于無始以來的習氣深重,衆生深陷于此而不自知,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看見動物互相貪執時會覺得可笑,而在聖者的眼裏,人類彼此貪戀的情景又何嘗不是如此?
爲了貪執一個人,便會造作種種惡業,種下種種惡的習氣,果報成熟以後,後世將墮入惡趣,千百萬劫中見不到所喜愛的人。縱然下一輩子偶爾見面,是親是怨也很難預料。所以世間人的很多行爲,的的確確相當愚癡,他們歌功頌德的偉大愛情,去觀察時無有任何意義,反而是毀壞自己的根本因。通過這次學習第八品,希望很多人對親友的貪戀能得以解決。
有些人對許多事情想得開,可是一遇到感情問題就相當執著。原因應該有兩個,一是沒有認識貪戀心的本體,所貪戀的對境是什麼樣的形體;二是自己無始以來有嚴重的串習,至今尚未斬斷它的根本。若按本品教言一一分析,利根者當下能斷除這種貪執,其他根基的衆生,煩惱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減輕。
其實,對親友的貪戀是修行的一大違緣,若能舍棄這種狹隘之心,將會産生真實的慈悲心。以前華智仁波切和紐西隆多在多廓的森林裏修行,有一天隆多的母親讓人給他捎了一塊酥油,華智仁波切問:“今天收到母親的禮物後,你特別特別想念她嗎?”隆多回答:“不太想。”上師馬上譴責他,說他這樣忘恩負義不合理,要他用七天的時間專門觀想母親的恩德。隆多依教奉行之後,對母親真實生起了感恩心,體會到了母親的恩德相當大。華智仁波切繼續讓他觀想一切衆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依靠上師的循序引導,隆多對一切衆生都産生了如母之想。我們可能因爲業力深重,不一定像隆多那樣在很快時間中對衆生生起平等心,但即便暫時沒有生起,也一定要努力串習,倘若沒有生起這樣的信念,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無量壽經》雲:“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在漫長的輪回中,彼此貪著沒有任何實義。大家應當想一想貪欲本體到底是什麼、貪著他人是否可靠,多思維一下這方面的道理!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沒有遇到所愛之人時,就會郁郁寡歡,無法趨入等持;即使見了面,也始終得不到滿足,依然如故因貪愛他而遭受折磨。
衆生對異性的貪執相當嚴重,互相産生執著後常想要見到對方,沒見到就開始悶悶不樂。因此,“悶”字就是把心關在屋子裏,一直不開心。大成就者不管接觸什麼人、處于什麼環境,內心始終自在無憂,非常快樂。而有些愚笨的凡夫人,因爲天天想著自己的朋友,不要說心入于禅定等持,連一刹那的快樂也沒有。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一旦遭受感情上的挫折或正在貪愛某個人時,所有的聞思修行和感念佛恩都會抛之腦後,修行中最嚴重的障礙莫過于此,倘若沒有善加引導,很多人的修行難以成功。社會上曆來有一種傳統,人到了二、叁十歲時,如果沒有與異性結上緣,一方面因生理發育會受很多痛苦,同時單位家庭、親朋好友也會施加壓力,逼著他産生不好的分別念,否則就認爲這個人沒有前途、沒有光明了。通過種種因緣,最後他也是産生各種分別念,非常非常痛苦。
這樣痛苦的心態,六世達賴喇嘛在情歌中也描述過:“身體雖置僧衆中,心系遠方之愛侶。”“該想的本尊面相,從不展現眼前;不該想的情人容顔,時時映在心中。”六世達賴喇嘛在曆史上頗具爭議,有人說他是在顯現,爲了解衆生心裏的痛苦,故意顯現這種不羁的成就相;有人卻不以爲然,認爲這樣的上師不該說如此低俗的語言……種種說法不一而足,但不管怎麼樣,他的有些話確實深入人心,生動敘述了執著情感所産生的痛苦。像這樣一位大成就者,在人們面前尚且如是顯現,世間男女之苦就更不用說了。
有個人說:“我暫時不能學《入行論》,因爲我現在要談朋友。”所以貪執異性對學佛有很大的影響,越執著就越痛苦,每天都是朝思暮想,一直思念著對方,哪裏有時間修行佛法?印光大師曾說:“佛念若如情念,則成佛有余。”上師如意寶也講過:“若把思念異性的心,用在憶念阿彌陀佛上面,很多人早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能不能從這種執著中拔出來,對年輕人來講是最嚴重的挑戰。
對老年人而言,貪執異性不是特別嚴重,唯獨就是放不下子女。現在有些學佛的老年人,真的有點不聽話,已經到了這種年齡,本來應該好好地念佛,可是天天惦記著子女成家立業,成家立業了還不行,還要操心孫子的讀書……世世代代一直管下去,實在是“多管閑事”!其實他早該退休了,單位上已經退休了,家裏也應該退休了,除了念佛以外,其他什麼事情都不要管。
我也經常這樣勸我母親,但是也沒辦法,她特別耽著我們這幾個不孝之子。弟弟還算好一點,每次他出去時,都會打電話回來:“我現在到馬爾康了。”“我已經到成都了。”我特別納悶他們互相只說一句,這又有什麼用呢?但是母親天天都牽挂著,一直守在電話旁邊,一打電話就問:“你現在到哪裏了?”除此以外也沒有什麼可說的。這對修行是很有影響的,我去年很想把她的電話拆掉,但她就是不同意,說自己也沒有其他事情,但幾個孩子如果出去,就會一直惦記著。後來爲了安慰她,我也只有隨順。現在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的存在這個問題,一下子斷除非常困難,但一定要知道它的危害性,倘若這樣長期下去,入等持也好,做善事也好,還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縱使自己如願以償,能與所喜愛的人相見,但相見之後,心並不會因此而滿足。佛陀在有關教言中講得非常清楚,對人事物的貪戀越大,執著就會越多,如同飲用鹽水一樣。《廣大遊舞經》雲:“喜歡世間欲樂者,如飲鹽水無足時。”現在很多人的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對自己喜愛的人,一天也不讓離開身邊,然而貪愛的執著並不會因此而消失。美國的搖滾巨星普萊斯利(貓王),一生看似風光無限,但在最後一場演唱會上,他絕望地哭喊著:“盡管什麼都嘗試過,可是我還得不到滿足!”佛陀在有些傳記中也講過,衆生的欲望沒完沒了、永無止境。因此,我們應想方設法來對治它。
這種貪愛的痛苦,可以表現爲不同的形式:有些是“愛別離苦”,即所愛的人離開了自己,自己特別特別傷心;有些人是“求不得苦”,自己一直得不到所愛的人,因爲沒有這個“皈依境”,就認爲終生無依無怙,了無生趣。
在《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有位上師叫吉丹松貢,他的一位鄰居過世了,悲痛的寡婦來見他,以尋求慰藉。剛踏進上師家中,先碰到了上師年邁的母親,她向老婦人傾訴了自己劇烈的痛苦,並扯著頭發,幾乎快要崩潰。老婦人體貼地安慰她,告訴她有關無常的教言,並建議不要將這事一直挂在心上,否則將繼續受折磨。慢慢地,她的悲痛之情得以舒緩,忘記了要見上師,回家去了。幾個月後上師在傳大手印時,敘述了他母親居中調解一事,並說:“我有時候也不如母親,母親那番教言非常殊勝,令她明白了無常的道理,知道不要把每一件事都執記在心頭。”
在座的出家人,如今已從世俗情感的迷網中脫離了,這可以說是非常大的福分。盡管脫離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現在大家的心比較平靜,不會爲這些傷心痛哭。而作爲在家人,斷掉情欲有一定的困難,但也不要特別去執著,否則身心就不屬于自己了。大家理當從執著的痛苦中早一點拔出來,倘若始終不能醒悟,那會非常可憐!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假如貪戀親朋好友,則會遮障真實的智慧,同時也毀壞出離心,最終遭受輪回諸苦。如果一門心思專注在親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事情,結果將毫無意義地虛度此生。
這一點,每個人都會有深深的體會。《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可以接受,不管是什麼民族的人,都符合他們的傳統,所以聖者的語言跟世間分別念的語言完全不同。世間分別念的語言,在某個場合中比較適合,暫時可迎合衆人的心理,但在某個場合中絕對行不通。曆史上有些政治家的文章,現在一個詞也用不上,僅僅過了幾十年,就完全被淘汰了。可是這些聖者的語言,縱經千百年也不會褪色,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智慧來學習時,凡夫有凡夫的收獲,菩薩有菩薩的收獲。因此,聖者的金剛語不可思議,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學《入行論》等大成就者加持的論著。那些由分別念編撰成的花言巧語,表面上看來很吸引人,實際上並沒有多大價值。
這裏是說,若對親人極爲貪執,定…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