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文 〗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 釋義 〗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或犯王法受苦難,綁赴刑場命將終;心念觀音威神力,刀斧即便段段壞。)《齊書》中有所驗證。
孫敬德守衛北方邊陲時,造了座觀音菩薩象,常去上香禮拜。後來,他誤中敵兵奸計,兵敗後被判處死刑。刑期的晚上,他禮拜菩藏,忏悔流涕。迷糊之際,夢見一位僧人,教他念誦《救苦觀音經》,說是念滿千遍,得免災難。孫敬德念誦到臨刑時,剛好已足千遍。行刑者刀一砍下就折爲叁段,換了叁次刀均折斷。丞相高歡爲此上表朝庭,赦免了他。于是他得以回家。
《高僧傳二集》又記載,唐人有個靺鞨人叫帝示階,爲避戰亂,逃入高麗國。他于路上拾得一個兩寸高的銅像,不知是什麼神,就安放在皮袋之中。每當飲酒吃肉,都取出銅象奉祭。進入高麗國後,高麗人懷疑他是奸細,用刀殺他,連砍叁刀也不見他受傷。後來從他身上搜出銅像,只見背上有叁刀痕。高麗人說:“原來這是佛像啊!你可去唐國詢問。”帝示階回到幽州後就出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