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幫助他人方面,我們佛教徒應該學習,否則口頭上吹噓空性妙用、往生極樂,整天以一個大大的“我”爲中心,能不能達到效果也不好說。我們先要從利他做起、從忘我做起,這對社會和國家有非常大的利益,然後在此基礎上,爲利益衆生獲得佛果而觀修空性,這樣會比較實在一點。很多佛教徒的方向必須要擺正,很多人聲稱“我要參禅”、“我要念佛”、“我要化緣”,全部以自我爲中心,真正去幫助衆生的心特別弱,那佛教還能在人群中住世多少年?這一點的確值得懷疑。
看看我們周圍其他的宗教,他們對自己的宗教充滿自信,而我們佛教徒,有時候連自己都無法感動,更何況去影響別人了。如此一來,以後去弘揚佛法時,全是一種口頭上的菩提心,真正遇到可憐人的話,剛開始可能想幫助一點,久而久之,心又慢慢恢複到原來的狀態了。長期下來,佛法在世間上怎麼樣弘揚?這些大的問題,大家不得不值得關心!
因此,我們理當有成就一切善法的自信,獨自即可成辦利他事業,而不要依賴其他衆生。《慧海請問經》中說:“日輪不依任何幫助,但它可以照亮一切世界;雪山獅子不依其他助緣,但聲音可以傳遍山川;毒蛇安住于寂靜處不依任何人,但可以自給自足地生活。同樣,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不需要依靠其他助緣,完全可以獨立自主地行持善法、度化衆生。”佛經中的這些內容,大家應當再叁地思維。如果我們利益衆生靠別人,修行佛法也靠別人,永遠都是幼兒園的孩子,一直長不大,沒有老師扶就倒下去了,這是不合理的。我們在上師面前聽了大乘佛法,到了一定時候,自己應該自立,佛陀講過:“吾爲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依自己。”
因此,到了一定的時候,大家應該自覺發大乘菩提心,不用上師天天勸你“一定要發心發心”,結果上師死了以後,這種心也隨之而離開,那這是不行的。學習了大乘以後,自己應該有一種新的認識——以前不管是修行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圍繞著自己,從現在開始要爲衆生而活著。有了這樣的心態,自己才會做出利益衆生的偉大壯舉。
他尚勤俗務,我怎悠閑住?
亦莫因慢修,無慢最爲宜。
其他衆生整天忙于護持親友、降伏敵人,做農務、搞牧業、辦商業……各種各樣的瑣事永無止境。很多人常說:“我現在事情太多了,等過一段時間做完了,再准備出家學佛。”這種說法實在愚癡!世間瑣事如波浪一樣此起彼伏、沒有間斷,只有死了才能做完,那時候你一輩子辛辛苦苦所忙碌的一切,不管是事業也好,項目也罷,什麼都帶不走,唯有獨自一人空手前往中陰。如果現在還不考慮來世,仍然一味地貪著今生,那真是愚癡到了極點。假如我們也如此隨波逐流,跟他們一樣無義度日,這樣的大乘佛子極不莊嚴。
世間上有那麼多可憐衆生,每天都忙于瑣事而疲于奔波,我們若不度化他們,而是安閑地住在寂靜山裏,把門關起來,整天閉目思維如何開神通、發財,那是值得羞愧的。作爲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乃至生生世世都要爲利益衆生而做有意義的事,世間人整天爲了自己而忙碌,我們與之完全不同,我們應該是爲了衆生而忙碌。
前一句還有些注疏解釋爲:這些衆生很可憐,我們應該把幫助他們當作自己的責任。以前仲敦巴尊者看見別人在背東西時,馬上會過去幫忙;單巴桑結仁波切在印度看見阿茲 (種姓低下的人)幹重活時,也經常去幫助。這些大成就者根本沒有絲毫傲慢,並不是自己一人住在寂靜處,從來不與衆生交往。我們作爲大乘菩提道的隨學者,又怎麼能將衆生的困苦置之不顧呢?世間上有無數的可憐人:殘疾人、孤寡老人、失學兒童……他們一雙雙的眼睛在看著我們,等著我們去施予幫助。如果我們只希求自己的美好前途,而不顧身邊這些可憐人,那絕不是名副其實的大乘行者。所以,大家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實踐、去行動,哪怕一個月做一件好事也是可以的,倘若自己真的有菩提心,在行爲上應該表現出來。
當然,在行持的過程中,千萬不要雜有傲慢,認爲:“這些人天天忙著自己的事情,我這個人很了不起啊,已經發了菩提心,穿著出家的衣服,還給別人講經說法,跟這些人相比,我是至高無上的,他們都是低劣無比!”若有這樣的驕傲自滿,實際上不太合理。我們在度化衆生的時候,應該像以前的高僧大德和諸佛菩薩一樣,把自己當作衆生的鋪蓋、橋梁、道路,以慈悲心來全心全意地承事衆生。否則,傲慢的山頂上不會存留功德水,不管你是一般人還是特殊的人,佛法都不能融入自相續。
以前與華智仁波切同時代的,有位秋吉朗巴伏藏大師,他有個弟子叫仁欽達吉,學問非常不錯,是一個堪布。有一次,仁欽達吉很想到華智仁波切那裏求學,他的上師就爲他寫了一封介紹信,信中說:“請提供衣食與佛法,給我這位高傲的弟子。”當他到華智仁波切那裏時,華智仁波切叫道:“唉喲,鬼王來了!”猛地站起來,令堪布沒有頂禮的機會。然後堪布設法呈上信,華智仁波切卻將它迅速擲入黑暗角落,並沒有特別恭敬,也沒有給他傳法。堪布一直跪在他面前不斷地求法,特別是《入行論》的法教。華智仁波切說:“像你這麼重要的人,能從我這個老笨蛋這兒得到什麼?你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吧。”但堪布比較有信心,一直不斷地祈求,後來華智仁波切說:“那等一陣子再看看吧。”
整整一個月,華智仁波切沒有講一句開示。于是他又鼓起勇氣,再次請求道:“伏藏大師秋吉朗巴送我來向您求法,如果您不傳只字半句,我勢必要空手回去見他。無論如何,請您答應教導我。”華智仁波切簡言寡語地回答:“好,明天再來!”隔天早晨,當堪布到來時,華智仁波切首先給他一件僧袍,說:“這是衣服。”接著給他一條幹羊腿:“這是食物。”第叁送堪布一本《入行論》,說:“這是佛法。”然後總結道:“好啦,你上師所說的叁樣,我已經交給你了,你現在可以回去了!”(當時藏地不像現在一樣,法本一般不好得。原來我小的時候放牦牛,有一次看到《入行論·智慧品》裏抉擇“人無我”的一段,就特別想得這個法本。後來求了很多很多人,但因爲當時必須要手抄,而且政策也非常危險,誰都不敢給。因此,當時給一個法本還是不容易的。)
堪布完全絕望了,他在華智仁波切面前的泥地上,不停地頂禮又頂禮,劇烈地哭著說:“請爲我開示!”……最後,華智仁波切覺得他已堪爲法器,傲慢基本上摧毀了,于是開始教導他,並持續好幾個月。堪布進步神速,終于成爲非常偉大的修行人。他永遠感激華智仁波切爲了平服他的高傲和矯飾,不斷示現的粗暴行爲和令人不快的態度。之所以初次見面時喚他“鬼王”,因爲華智仁波切已見到他背負著身爲比丘學者所潛藏的自負殘渣。
我們相續中若有傲慢,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因此,有些善知識會以各種方式調化。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認識自己的錯誤,假如一直認爲是上師的誤解、道友的誤解,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這是不合理的。凡夫人經常有這種毛病,上師或者道友指出他的缺點時,自己始終不願意承認,還一味地嗔怪別人。所以我們度化衆生時,傲慢很可能隨時出現:“啊,我天天爲衆生做事情,從早到晚沒有什麼是爲自己的,我還是很不錯。那些老太太天天都爲自己念佛,世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我真的很了不起!”然後自己高高在上。如果這樣的話,那自相的傲慢已經出現了,行持善法不但沒有功德,反而積累的罪業越來越大。當然,看似傲慢的自信並不是傲慢,自信和傲慢的差別一定要分開。
醜二(力之自信)分四:一、理當依自信;二、對治之自信自性;叁、呵責所斷之傲慢;四、贊歎對治之自信。
寅一、理當依自信:
烏鴉遇死蛇,勇行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過損。
當烏鴉遇到死蛇時,會表現得像大鵬遇到龍王一樣勇敢;同樣,信心特別怯懦的人,輕微的違緣也會帶來致命的侵害。
此處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修行需要自信。烏鴉本來是一種沒有多大膽量的鳥,它平時看到毒蛇時,不要說吃掉它,就連接近也不敢。但是看見死蛇時,它就會變得勇不可擋,口中發出“哇啊、哇啊”的怪叫,鼓動雙翅猛撲過去,把死蛇拽來拽去,然後統統吃光。它這時的表現,如同大鵬見到龍王一樣。大家都知道,大鵬是龍王的天敵,一旦大鵬現前時,再厲害、再凶猛的龍王也會渾身發抖、戰栗不已,世間上的龍病依靠修“大鵬法”就能痊愈。所以大鵬一出現的時候,龍王會全部消失,烏鴉在遇到死蛇時,也會這樣神氣十足、極其勇猛。
同樣,學習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有些人的自信心極爲強大,不要說遇到微小的挫折,就算在天大的違緣面前也不容易倒下,魔王波旬和其他妖怪鬼神都無法侵害他,任何人與非人也對他無計可施。相反,有些人的自私心特別強,利他心相當微薄,尤其是對治煩惱時,軟弱無力如同死蛇,像烏鴉一樣小小的煩惱,也能給他帶來嚴重的侵害。
那天我在外面時,聽到一個人說:“我去聽課的路上,堵車很厲害,我心裏很煩就回來了。”我當時就想:這個人實在太脆弱了,因爲堵車就不聽課了,真是特別可憐!還有些人由于家人製造障礙、親朋好友百般阻撓,所以往往放棄學佛。其實,這些都不是特別大的違緣,但是心力非常弱的人,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讓他馬上崩潰,倒下去再也爬不起來了。
有些人的智慧不一定很高,但內心極其勇敢,猶如雪山松樹一般堅毅,所有的違緣都對他無可奈何。不要說一些小障礙、小困難,即便是臨終的痛苦,也無法動搖他的勇猛之力。學佛的人就要如此堅強,不堅強的話,不要說佛法,世間上的事情也搞不成。
在修學大乘的過程中,肯定有層出不窮的違緣,但只要自己有正知正念,任何違緣都不能摧毀。曾有一個法師請教另一個法師說:“現在有很多女衆對我造違緣,我該怎麼辦哪?”他一邊說,一邊非常傷心。那位法師淡淡地念了這個頌詞,告訴他說:“不具足正知正念的人,脆弱猶如死蛇一樣,即使遇到烏鴉般的小違緣,也無法對治而易使自己的戒律受到損害。”當時他若有所思,回去之後自我反省,重新依靠對治力逐漸遣除了修行中的違緣。
我們每個人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中,沒有違緣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人的控製力比較強,不容易使自己退失精進,而有些人的對治力比較弱,一遇到違緣就恭恭敬敬、規規矩矩地投降了。大家應該用這個比喻反反複複觀察自己,一方面不能退失利益衆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退轉學習佛法的道心和行爲。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外境的誘惑也相當強,在這種環境中,如果自己的心不堅強,終生修持佛法恐怕很困難。我有時候非常羨慕七、八十歲的老修行人,他們當了一輩子的修行人,而那些脆弱的人,早就已經失敗了。
所以,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心力應該提升起來,對治煩惱的信心應該穩固起來。出現各種煩惱時,一方面要祈禱上師叁寶,另一方面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自暴自棄:“我身體不好、煩惱深重,肯定是不行的!”如此天天自我打擊,是不合理的。有一位法師跟我接觸的時間比較長,我每次見到他時,都有種不同的感覺,他做任何事都很有能力,修任何法也很有信心,人就應該這樣活著。信心是一切的動力,信心是一切的來源,大家一定要有這種信念!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