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大門
第七大門兩番料簡,主要說明此土的厄縛和彼土的解脫,以及此土和彼土修道用功輕重和獲報真僞的比較,而勸修淨土。
△第七大門中,有兩番料簡:
第七大門中,分二部份來講。
第一門中,此彼取相,料簡縛脫。
第一、說明娑婆世界與西方淨土,束縛與解脫的情況。
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僞,故勸向彼。
第二、說明此土和西方修道用功的輕重,以及所獲果報的真假,勸導大家回向彼佛淨土。
○第一、此彼取相,料簡縛脫者。
第一、比較此土和西方的相狀,說明束縛及解脫的不同。
若取西方淨相,疾得解脫,純受極樂,智眼開朗。若取此方穢相,唯有妄樂、癡盲、厄縛憂怖。
如果在西方淨土,純粹是清淨的環境中修行,可以很快就能獲得解脫,因那裏過著純粹頂級的快樂生活,還使智慧之眼張開而朗朗明見。如果在此娑婆世界,由于是充滿穢濁之相,故只有虛妄的快樂、愚癡盲目,還有多種困苦厄難的束縛,只有憂愁和恐怖。
問曰:依大乘諸經,皆雲無相乃是出離要道;執相拘礙,不免塵累[1]。今勸衆生舍穢忻淨,是義雲何?
問:大乘諸經都說,諸法無相才是出離生死的要道。執著形相就會有拘束和障礙,因而免不了塵勞之累。而現在卻勸衆生舍棄汙穢而欣求清淨,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凡相有二種:一者于五塵欲境[2],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爲縛。二者愛佛功德,願生淨土,雖言是相,名爲解脫。何以得知?
答:你所說的這兩種情形是不同的。爲什麼呢?形相有二種:一種是對于五欲的塵境,産生虛妄的貪愛汙染,隨著境界而起執著之心,這種情形才叫做束縛。另一種是愛樂佛的功德,發願要往生淨土,雖然這也是有相,但卻叫做解脫。怎麼知道呢?
如《十地經[3]》雲:“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谛,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則無相。以漸增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絕于相求,方名無功用也。”
如《十地經》中所說:“證到初地的菩薩,都還要分別觀察真俗二谛,集中心意在形相上探求,最終才能到達無相的境界。用這個逐步增進的方法,體悟無上大菩提的境界,到達第七地的階位之時,有相的心才開始息滅。待證到第八地之後,方可不在相上探求,此時可謂不再用功而功用自現。”
是故《論[4]》雲:“七地已還,惡貪爲障,善貪[5]爲治。八地已上,善貪爲障,無貪爲治。”況今願生淨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愛佛功德生,豈是縛也?
所以《十地經論》上說:“七地以前,以貪于諸惡的心爲障礙,要以善的貪心來對治。八地以上,以樂諸善法的心爲障礙,要以無貪之心來對治。”更何況現今凡夫發願往生淨土,他們所修的善根,全是從愛樂阿彌陀佛的功德而生的,怎麼可以說是束縛呢?
故《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有二種愛,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唯愚求之。善法愛者,諸菩薩求。”
故《涅槃經》說:“所有衆生都有二種愛,一種是對善法的愛,另一種是對不善法的愛。對不善法的愛,是愚癡的人所追求的,對善法的愛,是菩薩所追求的。”
是故《淨土論》雲:“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有如是等無量佛道味。”故雖是取相,非當執縛也。又彼淨土,所言相者,即是無漏相、實相相也。
因此《淨土論》說:“觀察佛國土是一種清淨之味,攝受衆生是大乘之味,以相類似之事發起信心來修行,是發願成就佛國土之味,畢竟能住持是不虛假造作之味,有如此等等無量數的成佛道之味。”這些雖然是取相,卻不是執著束縛。而西方極樂淨土所說的相,與凡夫見解不同,它是一種無漏之相、是實相之相。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僞者。
第二、說明此土和彼土西方,在修道用功上的輕和重,而所獲得果報的真和假。
若欲發心歸西者,單用少時禮、觀、念等,隨壽長短,臨命終時,光臺迎接,迅至彼方,位階不退。是故《大經》雲:“十方人天,來生我國,若不畢至滅度,更有退轉者,不取正覺。”
如果想發心歸向西方淨土的話,只要花很少的時間來禮拜、觀想、稱念阿彌陀佛。隨著各人壽命的長短,臨終之時,就見到發光的蓮花臺前來迎接,很快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獲得不退轉的果位。所以《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只要生到我的國土,如果不證得究竟滅度,而還會退轉的話,我決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此方多時具修施、戒、忍、進、定、慧,未滿一萬劫已來,恒未免火宅,顛倒墜墮。故名用功至重,獲報僞也。
在此土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具足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果不滿一萬劫的話,仍然免不了再顛倒墮落到叁界火宅中,所以說花費功力十分巨大,而所得的果報則往往虛假不實。
《大經》複雲:“生我國者,橫截五惡趣[6]。”今此約對彌陀淨刹,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所歸,名爲惡趣;娑婆人、天,雜業[7]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8],離叁途因,滅叁途果。後斷修惑[9],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此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
《無量壽經》還說到:“生到我國土的衆生,能立即就把五惡道的生死輪回給截斷。”這是相對于西方阿彌陀佛淨土,而把娑婆世界的五道稱爲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這叁道純粹是造惡業衆生的歸向,所以叫做惡趣。娑婆世界的人道和天道,是善惡雜業的歸向,所以也叫做惡趣。如果在這裏修行斷除煩惱的話,首先要斷除見惑,以脫離叁惡道之因,息滅叁惡道之果報。然後再斷修惑,以脫離人天之因,斷絕人天之果報。這都要漸漸依次修行而斷除,不能叫做橫截。
若得往生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橫截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其因也,此明所離。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願向西,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如果能夠往生到阿彌陀佛淨土的話,娑婆世界的五道,一下子就能頓然舍棄,故叫做橫截五惡趣,是截斷它的果報。惡道自然關閉,是關閉它的因緣,這就是所要離開的。上升之道無有窮盡,是彰顯往生淨土所獲得的。如能下定決心回願往生西方,最多這一生,最少十念,就都能往生。一生到西方淨土,就進入正定聚,這就和在此修道一萬劫的功德相等。
[1] 塵累,指煩惱惡業。因煩惱惡業能染汙、系縛心,爲其所累,故稱塵累。
[2] 五塵欲境,以色、聲、香、味、觸爲五根,即衆生之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所對之境,並能引起愛貪等欲,所以稱爲五塵欲境。
[3] 《十地經》,大乘佛教經典,主要敘述大乘修行者十地階位,後秦鸠摩羅什法師譯,爲《華嚴經·十地品》的異譯本。
[4] 論,這裏的《論》即指《十地經論》,古印度世親著,北魏菩提流支譯,是解釋《十地經》的論著。
[5] 善貪,愛欲於五戒、十善等諸善業。
[6] 五惡趣,指衆生輪回流轉的五個趣向,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者。
[7] 雜業,間雜有善、惡諸等業報的,稱爲雜業。
[8] 見惑,以錯誤的認識而得出的錯誤見解。佛家專指因不明佛法之理,而對世界、人生所産生的種種觀點。爲佛教修習過程中,於見道時所斷之惑。
[9] 修惑,因不明佛理,迷於事物而産生的貪、瞋、癡等情欲,爲修道所斷之惑與見惑一起稱爲二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