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六大門

  第六大門

  第六大門叁番料簡,主要說明十方淨土惟此安樂世界最爲殊勝,並說釋迦佛正法、像法、末法的年代,最後諸經隨滅,特留此經止住百年,所以應立志求往。

  △第六大門中,有叁番料簡:

  第六大門中,分叁部份來說明。

  第一、十方淨土,共來比較。

  第一、比較十方的淨土。

  第二、義推。

  第二、就義理來推論。

  第叁、辨經住滅。

  第叁、辨別經典上所說,佛住世與滅度之事。

  ○第一、十方淨土,共來比較者。有其叁番:

  第一、比較十方的淨土,分叁部份來講。

  一、如《隨願往生經》雲:“十方佛國,皆悉嚴淨,隨願並得往生。雖然,悉不如西方無量壽國。何意如此?但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先發心時,從此界去。于此衆生,偏是有緣。是故釋迦處處歎歸。”

  一、如《隨願往生經》中說:“十方世界的佛國,全都莊嚴清淨,修行者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往生。雖然如此說,但這些淨土都比不上西方無量壽國,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們最初發菩提心時,都是在娑婆世界發的,所以他們對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因此釋迦牟尼佛處處贊歎極樂世界,勸大家要歸向往生。”

  二、據《大經》:“法藏菩薩[1]因中,于世饒王佛所,具發弘願,取諸淨土。時佛爲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善惡,國土精粗,悉現與之。于時法藏菩薩,願取西方成佛,今現在彼。”是二證也。

  二、據《無量壽經》中說:“法藏菩薩修因的時候,在世饒王佛處,發了弘大的誓願,要成就淨土,于是世饒王佛就爲他說了二百一十億個諸佛的國土,其中諸天及人類的善惡根器,國土是精致的,或是粗劣的,全都現出來給他看。最後法藏菩薩發願要成就西方淨土以證得佛果,就是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第二個證明。

  叁、依此《觀經》中,韋提夫人複請淨土,如來光臺爲現十方一切淨土。韋提夫人白佛言:“此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是其叁證。

  叁、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講到,韋提希夫人也要求看諸佛的淨土,于是在釋迦如來的光明蓮花臺上,就爲她現出十方世界的一切淨土,韋提希夫人向佛陀說:“這些佛國土,雖然都很清淨,都有光明,但我樂于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裏。”這是第叁個證明,

  故知諸淨土中,安樂世界最勝也。

  所以知道在所有淨土中,以安樂世界最爲殊勝。

  ○第二、義推者。

  第二、從義理來推論。

  問曰:何故要須面向西坐、禮、念、觀者?

  問:爲什麼要面向西方禅坐、禮拜、念佛及觀想呢?

  答曰:以閻浮提雲,日出處名生,沒處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薩,願成佛在西,悲接衆生。由坐、觀、禮、念等面向佛者,是隨世禮儀。若是聖人,得飛報自在,不辨方所。但凡夫之人,身心相隨。若向余方,西往必難。

  答:我們閻浮提的人都說,日出的地方叫做生,日落的地方叫做死亡。借助西邊是死亡之地,可使我們神志清明,趣入佛道。所以法藏菩薩發願在西方成佛,以大悲心來接引衆生。禅坐、觀想、禮拜、稱念等,面向阿彌陀佛的方向,是隨順世間的禮儀。如果是聖人的話,可以獲得自在的飛行果報,根本就用不到區別方向。不過凡夫俗子的身心所向之處,如果不向西方,而向其他方向的話,往生西方可就困難了。

  是故《智度論》雲: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誦《阿彌陀經[2]》,及念《般若波羅蜜》。臨命終時,告弟子言:“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今在我前。”合掌歸依,須臾舍命。于是弟子依火葬法,以火焚屍。一切燒盡,唯有舌根一種,與本不異,遂即收取,起塔供養。龍樹菩薩釋雲:“誦《阿彌陀經》故,是以垂終,佛自來迎。念《般若波羅蜜》故,所以舌根不盡。”以斯文證,故知一切行業,但能回向,無不往也。

  所以《大智度論》說,有一位比丘,身體康健之時讀誦《阿彌陀經》,並念《般若波羅蜜經》,臨終時他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和諸聖衆,現在在我的眼前出現。”于是他就合掌歸依佛,不久就命終了。他的弟子用火葬法,用火焚燒他的屍體,在全身都燒完之後,灰燼中舌根卻沒有燒掉,而且和活著時一模一樣。于是弟子就把他的舌根收藏起來,並造了一座塔來供養此舌根。龍樹菩薩解釋說,由于比丘讀誦《阿彌陀經》的緣故,所以臨終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由于念《般若波羅蜜經》的緣故,所以舌根不壞。此經文可以證明,一切的修行及善業,只要能夠回向,沒有不能往生的。

  故《須彌四域經[3]》雲:天地初開之時,未有日月星辰。縱有天人來下,但用項光照用。爾時人民,多生苦惱。于是阿彌陀佛遣二菩薩,一名寶應聲二名寶吉祥,即伏犧[4]、女娲[5]是。此二菩薩,共相籌議,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寶,來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時,春秋冬夏。時二菩薩共相謂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諸天人民,盡共稽首阿彌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傾心向彼,故西流也。”

  所以《須彌四域經》中說:“天地初開的時候,沒有日月及星辰,縱然有諸天到人間來,也只是用項背之光來照明。當時地上的人,因黑暗等而生許多苦惱,于是阿彌陀佛就派遣二位菩薩下來,一位叫寶應聲,一位叫寶吉祥,他們就是伏曦和女娲。這二位菩薩商量的結果,決定拿色界第七層天的七寶,到人間來造日月星辰及二十八星宿,以照明天下,定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當時二位菩薩一起商量說,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全都向西方走,是代表所有的諸天及人類,全都向阿彌陀佛頂禮的意思。所以日月星辰全都心向極樂世界,因此它們全都傾向西方運行。”

  ○第叁、辨經住滅者。

  第叁、辨別經典上所說,佛教住世與滅度之事。

  謂釋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衆生滅盡,諸經悉滅。如來悲哀痛燒衆生,特留此經,止住百年。

  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正法時期有五百年,像法時期有一千年,末法時期有一萬年。然後衆生就沒有了,諸經也沒有了,因此如來悲愍被痛苦所焚燒的衆生,于是特別將《無量壽經》多留在世上一百年。

  以斯文證,故知彼國雖是淨土,然體通上下。知相無相,當生上位。凡夫火宅,一向[6]乘相往生[7]也。

  由此經文證知,極樂世界雖然是淨土,不過它的本體是上通下徹的,只要知道一切相就是無相,就能夠上品往生。在叁界火宅中的凡夫,向來就是以有形相而往生的。

  


  [1] 法藏菩薩,即西方阿彌陀佛之前身。當其未成佛時,曾在世饒王佛時爲國王,後舍國出家爲比丘,號法藏。關於法藏菩薩之事迹,詳見《無量壽經》。

  [2] 《阿彌陀經》,淨土叁部經之一。通行的爲後秦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主要論述西方安樂國土的莊嚴和殊勝之景象。此經流傳極廣,亦被作爲寺院日常晚課的必誦經典之一。

  [3] 《須彌四域經》,《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列爲僞經,本經亦未收進《大正藏》中。因伏羲與女娲的故事流傳頗廣,道綽大師爲使一般平民便于理解,因而道綽大師也將此事錄入。

  [4] 伏犧,即伏羲,《史記》中寫作伏犧,被奉爲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

  [5] 女娲,她和伏羲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6] 一向,意向專於一處,無間雜余念。

  [7] 乘相往生,上根利機者,知實相無相之理;凡夫劣機,則以相而求,亦得往生,所以稱爲乘相往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