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叁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當時也想置他于死地,在那種環境中,他始終依靠《入行論》的這個偈頌修安忍,沒有失毀自己的菩提心。

  我前段時間也講過堪布貢噶旺秋,他在監獄裏關了二十多年,這期間所受的虐待是無法想象的。後來他被釋放後,曆經千辛萬苦去了印度。在那裏,他每天給僧衆們講經說法,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僧侶,得到觀音上師的極大贊歎。觀音上師在接見他時問:“你在監獄裏受折磨時,心中最害怕的是什麼?”“我最怕的,就是對那些加害的人失去慈悲心……”

  看了那個紀錄片,我真的非常感動。如果我在監獄裏關了二十年,最怕的會不會是這個呢?可能不是吧。也許我最怕的是他們把我打死了,或者自己吃不到飯,盡考慮一些最小的問題,至于大悲菩提心,也許壓根兒都沒有想過。

  在人生的曆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違緣,如果沒有修行基礎,恐怕到時候無法面對。我們以前肯定傷害過衆生,今天在傳承上師及寂天菩薩爲主的諸佛菩薩面前,應當勵力地忏悔,從現在開始,凡是有生命的衆生,小至螞蟻以上,不管怎麼損害我們,都要想起高僧大德的這些教言,盡力以慈悲心來對他們。

  寅二、佛將衆生作爲我:

  大悲諸佛尊,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衆生?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證悟了平等的法界,(一地菩薩開始證悟平等,到了佛地時,圓滿證悟了諸法一體。)從勝義的角度來講,衆生與佛一味一體,衆生就是佛,佛就是衆生。從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發了菩提心後,把衆生和自己觀爲一體,通過自他交換、自他平等、自輕他重等修持菩提心,衆生的悲苦喜樂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既然佛把衆生看作自己,我們不恭敬衆生的話,又怎麼恭敬佛陀呢?因此,不恭敬衆生,就是對佛不恭敬的“最好”表現。

  佛經中記載,佛陀在世時,有一次提婆達多拿箭射天鵝,佛陀將天鵝的痛苦自己帶受。還有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仁慈瑜伽,在講法時有個人用石頭打狗,他表情上顯得特別痛苦,從法座上掉了下來,那條狗卻安然無事。後來弟子們觀察時,清晰地看見上師背上在那條狗遭打的同樣部位已經高高腫起。所以,很多上師在世俗中,也是把衆生看作自己。

  通過教證和理證來分析,佛陀和衆生的確是一體的,勝義中如此,世俗中也是這樣,倘若我們害了衆生,其實就是害了佛陀。以前在藏地,有些人對上師的信心很大,請上師到家裏來,馬上殺一頭羊讓上師好好吃一頓。漢地也有這種習慣,今天請上師吃青蛙,明天請上師吃雞頭,過年各個地方的傳統不相同,反正他們最喜歡吃的東西,認爲上師也喜歡吃。這是非常不好的。害衆生的話,佛陀和上師絕不可能歡喜,如果有些上師特別歡喜,那不知道是誰的化現。此外,你們平時供佛時,看到供品上有小蟲,也不應該殺害它,否則的話,最好不要供了。如果害衆生,佛陀是不會歡喜的。

  從實相上來講,佛陀和衆生是一體的,衆生均是未來佛,當年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也說:“無一衆生不具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藏經》中也說:“佛觀衆生類,悉有如來藏。”意思是說,在佛的智慧觀照下,所有衆生都有如來藏。如來藏的本體就是佛陀,從這個角度而言,衆生跟物品完全不同。

  因此,大家以後一定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一切有生命的衆生,這樣會令佛陀歡喜,相續中的功德也會自然增長,有機會與佛心相應。如果所做的全是令上師諸佛不歡喜的事,表面上的善根功德再大,離佛果也會越來越遠。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懂得它的要義,就像使用機械時,先要看好說明書,不然的話,再聰明有時候也不管用。同樣,修行必須要有一種善巧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修行,就是所謂的盲修瞎煉!

  醜叁(觀察果當恭敬)分叁:一、宣說取悅衆生是諸善之因;二、以此方式教誡勤奮;叁、攝義。

  寅一、宣說取悅衆生是諸善之因:

  悅衆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想方設法取悅衆生,諸佛菩薩必定歡喜。若能做到這一點,既能真實成辦自己的利益,也能遣除一切世間的痛苦,所以要時時刻刻修安忍,不能損惱衆生。

  末法時代五濁橫流,衆生的性格形形色色,可能會以種種粗暴的行爲來傷害我,在這個時候,我應該以正知正念來攝持,一方面想到衆生就是佛,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已發了菩提心,盡量不要害衆生,若能如此,修什麼法都容易成就。作爲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自己的利益就是要圓滿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圓滿這兩個資糧的話,修持安忍必不可少,以此才能令衆生歡喜,圓滿自己的斷證功德。對菩薩而言,所謂的自利就是利他,正如《經莊嚴論》中所說,發了菩提心的人,並沒有自己的事情可做,衆生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要圓滿自己的事業,便是讓衆生獲得歡喜,這就是菩薩的無上事業。

  華智仁波切講過:“想得到福報,布施是最好的竅訣;想令事業圓滿成功,讓衆生歡喜是最快的途徑。”以前上師如意寶也經常說:“如果你能利益衆生、幫助衆生,自己的事情會無勤當中獲得圓滿。”昨前天我給一些大學生開示時,也跟他們講了:“你們做事情不要目光短淺,應該多想到衆生,多想到人類的利益。如果對衆生和人類的事情非常關心,並在你的行爲中處處體現出來,那你根本不用愁生活飲食,這些都會自然具足的。”

  其實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自己,如果你讓衆生歡喜,不僅自己的事業會圓滿,且能遣除世間上的一切痛苦。真正有利他心的菩薩,無論居住在哪個世界、到哪個城市,那裏的戰爭、饑荒、瘟疫等都能一並掃除,若將這位大德迎請到該地,那裏就會獲得吉祥。法王如意寶還沒有圓寂時,我原計劃想請上師從南方到東北走一遍,就算沒有講經說法的時間,光是到了那個城市,對衆生的善根和相續也有莫大利益。但後來在實行過程中,我們只去了一部分,全部倒沒有去成。

  通過菩提心的加持力而遣除災難,曆史上也不乏其人。明朝的憨山大師,被充軍流放到海南島時,那裏正值大瘟疫,百姓十室九空、家破人亡。當時大師坐在累累屍骨中,堅持修法,很多人勸他不要這樣,否則會受瘟疫傳染。但法師置若罔聞,以堅定的利他之心,一直住在那裏,後來使疫情頓然消失。

  修安忍的方法非常多,但歸納而言,就是當你受到侵損時,只要對衆生有幫助,就一定要忍下來。這類公案在佛陀廣傳中有不少,蓮池大師的《缁門崇行錄》中也有一個:佛在世時,有位比丘到珠寶店去化緣。珠寶師剛好在爲國王穿珠鏈,見比丘來乞食,就把寶珠放著,進去拿食物。可是寶珠沒有放好,滾到了地上,他家養的一只鵝剛巧進來,就把寶珠吞了。珠寶師出來後不見寶珠,除比丘外別無他人,于是懷疑是比丘偷了。比丘怕鵝被殺,既不承認、也不否認,任由寶珠師狠打,打到頭破血流,倒在地上。那只鵝又來舔血,珠寶師怒氣未消,遷怒于鵝身上,把鵝也打死了。比丘不禁悲傷流淚。珠寶師覺得奇怪,問他何以被打不哭,鵝死反而哭。比丘因鵝已死,遂告之真相。珠寶師打開鵝的身體,果然發現寶珠在其腹中。

  大家想一想,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爲了保護一個旁生,以身體甚至性命爲代價,能不能這樣修安忍?如果能,這就是真正的菩薩,即使什麼地位都沒有,什麼證書都沒有,那也當之無愧。不管你是在家身份,還是出家身份,只要爲保護一個衆生的生命,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所謂的高僧大德。現在真正的高僧大德,有時候不一定有這種菩提心,而默默無聞的一個普通人,甚至在街上流浪的乞丐,也可能是了不起的大菩薩。因此,真正的境界,從外表上根本分不出來,只有內心了知自己到底是什麼樣。

  寅二、以此方式教誡勤奮:

  譬如大王臣,雖傷衆多人,

  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複,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

  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打個比方來說,具有勢力國王的某位大臣非常惡劣,經常損害許多民衆。沒有遠見的人,極容易生嗔恨心,馬上開始報複。而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人,想到以後的利害,盡管當時力所能及可以把他打一頓,但也不進行報複。因爲他明白對方看來只是孤身一人,但其背後有強大的靠山,國王的勢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敵人雖然力量薄弱,也絕不能等閑視之,輕易地冒犯他。

  其他講義中還有另一種解釋:前兩句是比喻,後兩句說敵人的力量雖然薄弱,但他的後盾就是諸佛菩薩,解釋方式稍微有一點不相同。但此處則按照《善說海》的觀點來分析。

  世間上也有這類情況。比如領導的兒女親屬天天都欺負你,你只好忍氣吞聲,不敢輕易得罪他,否則自己的前途不保。同樣,有些壞人經常以野蠻的行爲、粗暴的言行來對我,我忍無可忍時,殺害他並不是很困難,但他的背後有諸佛菩薩,他與諸佛菩薩是同體的。《般若經》中有個公案:有一個女仆,她的主人及家眷不時地虐待她、欺負她,但她始終忍下來,因爲她知道如果進行報複,也許他們會殺了自己,也許自己被掃地出門,連今後的生計都成問題。所以,明智的人會以長遠目光去觀察,冷靜地處理這些關系,從來不會魯莽行事。

  《悲慘世界》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的張易之和張宗昌,深得武則天的寵愛,在皇宮裏分別號稱“五郎”、“六郎”。兄弟二人仗著皇帝的靠山,幹了很多奸邪貪贓的壞事,肆無忌憚地傷害百姓,有遠見、識時務的人一直忍著,敢怒而不敢言。後來到了中宗皇帝複位時,兩兄弟都被殺死。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把他倆又肥又白像羊脂似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用火烤著吃。

  那些人也是特別殘忍,我們藏族有種說法:“你跟我之間的怨恨,即使我吃一口你的肉,喝一口你的血,心頭的嗔恨也不會消失。”所以那些人先不敢反抗,因爲對方的後山非常可怕,而後來一旦他失勢,大家就開始拼命報仇,這種現象在如今比比皆是。

  生活中也看得出來,若別人有一些領導做靠山,雖然他經常欺負自己,也有能力對付他,但有遠見的人並不會這樣做。同樣,衆生的靠山就是佛菩薩,我們對衆生隨意欺負,比如看到有個小螞蟻,馬上用開水把它燙死,路上看見一個小動物,使勁用石頭把它砸死,從世間而言,這也是沒有修養的一種表現。

  大家應當將《入行論》的這些教言,盡量在實際行動中用得上。這些頌詞字面上倒是簡單,從詞句上滑下去,我也容易,你們更容易,現在有些道友講考時,一個頌詞很快時間內就解釋完了,他自己也覺得很滿意:“我講得怎麼樣?還可以吧。”你講得確實很不錯,但畢竟是口頭上的,還要融入相續才可以消化。否則,縱然你講得天花亂墜,每天講好幾遍《入行論》,但看見衆生時依然我行我素,裏面的教言一點也沒有實行,那你只有聞法的功德,除此之外意義並不大。前面也講了,所謂的佛法不要變成口頭禅,應逐字逐句地融入相續,這樣之後,自己的弘法利生的事業才會越來越廣大。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