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本性而言,隨喜敵人功德的安樂,在佛陀所製定的罪業中,它既非佛製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這一點,別人也會認爲你心胸寬廣,值得交往。
第叁、“諸佛皆稱許”:世間妙欲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傳承上師所呵斥的,而隨喜的快樂,卻是他們都悅意贊歎的。我們遇到敵人時,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並隨喜贊歎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師、諸佛菩薩都會認可,在大小乘經論中也予以贊歎。
第四、“攝他法”:隨喜別人的快樂,就是在利益衆生。因爲利益衆生主要是六度四攝,而隨喜贊歎敵人的功德,別人知道你無有嫉妒,會起信心,屬于四攝中的“愛語”方便。
世間人都喜歡快樂,但快樂的源泉,應該從內心上來尋找。我看過一位臺灣學者寫的《漫步人生花園》,裏面說有個富翁,恒時爲痛苦所折磨,他四處尋找快樂,詢問了很多人。後來有個人告訴他:“如果你能找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把他的衣服要來穿上,你的痛苦就會銷聲匿迹。”于是他很努力地去尋找。有一次在寂靜地方找到個修行人,看起來很自在,他上前問道:“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修行人說:“也算是吧。我現在沒有絲毫痛苦,整天過這樣的修行生活非常快樂。”富人迫不及待地請求:“我是一個到處尋求快樂的人,聽說你有一件衣服,誰穿上就可以擺脫痛苦,請賜給我吧!”“我什麼衣服也沒有啊!”聽了修行人的回答,富翁終于明白了——快樂的源泉,原來並不在于外境。
此書作者在故事後面說:“真的是這樣啊,財富、地位、美貌、才華,並不會給人快樂。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輛非常豪華的奔馳轎車,裏面有一位年輕而美貌的姑娘在哭泣。當時我心想:擁有昂貴的汽車,又如此年輕美麗,她爲什麼如此痛苦呢?看樣子,快樂的確不在外境,而是取決于自心。”
這些世間的公案,若結合于我們的修行,對自己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現在成千上萬的人,都覺得快樂建立在洋房轎車上、名聞利養上,每天都在爲此而忙碌地奔波,到頭來,快樂又有多少呢?尤其是站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觸目所及的,都是人們在不斷地尋求安樂,但他們最終所得到的,能比得上修行人一上午的快樂嗎?恐怕有點困難。因此,快樂不在外境上,若能通達《入行論》這樣的論典,快樂將會永遠跟隨。
其實贊歎別人的功德,不僅可給自己帶來快樂,也是高僧大德們攝受眷屬的一種殊勝方法。噶當派的傳記中說,在仲敦巴時代,有個人叫克·用忠尊哲,他整天都誹謗仲敦巴,但仲敦巴整天都贊歎他。後來到了晚年時,他被仲敦巴的菩薩行所感化,到拉熱神山拜見仲敦巴,忏悔自己的業障。當時很多弟衆也非常隨喜仲敦巴的勝行。
所以,如果贊歎他人的功德,不但于己無損,反而會令事業越來越增上。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贊歎霍西的曲恰堪布,而曲恰堪布講經說法時,經常對我們學院和法王頗有微詞,雖然不算真正的誹謗,但也有一些批評的語言:“他(指法王如意寶)今天又跑到哪裏去啦!”“聽說他在學什麼印度的論典,現在是末法時代,誰會精通這些啊?”但是上師從來都不計較,一直說:“曲恰堪布在石渠求學時,他的性格就喜歡批評別人,他批評人家是個好事,但他的弟子們最好不要學,因爲不一定有他的境界。”因此,贊歎別人,在利他的四攝裏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子二、是他樂之因故不應舍棄: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世。
假如說贊歎別人而使他獲得快樂,這一點你不能接受,你厭惡他人獲得快樂。那麼你也不應該給下屬等工作人員發放工資,因爲這樣的話,他們也會感受快樂。如果怨敵被贊歎的快樂你不願意,而下屬得到薪資的快樂你願意接受,這是不合理的,二者相同之故。如果這兩種快樂你都不願意,那也不應支付下屬酬資,但是這種做法,會毀壞你的今生來世。
如果苛刻對待下屬,不給他們支付工資,他們就會馬上罷工,不會無條件地爲你發心,此舉不僅讓你現世中吃到苦頭,而且按因果規律,你該給的財物沒有給,來世的安樂也將因此而失去。同樣,你嫉妒、嗔恨怨敵,不樂意他們獲得贊歎,想讓他們處于痛苦之中,這種做法也不會超越因果規律,即生中你不會快樂,因嫉妒心而造作各種惡行,來世也會痛苦不堪。
作爲真正的修行人,我們應盡量斷除自相續中的嫉妒心,跟任何人都和睦相處,隨喜別人的和諧快樂。現在很多人有這種毛病,凡是自己的眷屬、自己的人,希望他們都快樂無病、發財升官,而跟自己關系不好的人,贊歎他們的話也不願意聽到,他們獲得任何待遇,自己也覺得不舒服,這種心態在大乘上是說不過去的。所有的衆生,不管對自己好還是不好,醜陋的還是美麗的,富裕的還是卑賤的,都是我們的發願對境,希望他們快樂幸福,就是我們的究竟目標。
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朝思暮想的就是家庭快樂、生活幸福,天天都在爲此而奮鬥。可是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加入大乘佛教團體後,這種想法應該轉過來,倘若發心和行爲一點都沒有變,還跟原來一模一樣,那連顯宗大乘的資格都不具足,學密宗更是可笑之事了。現在有些人一提起神通神變就興致勃勃,始終認爲自己的境界非常不錯,但真正用大乘的標准來衡量,別說密宗至高無上的境界,就連顯宗基本的利他心也差得很遠,平時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更是差勁得不得了。
我個人就是這樣,雖然接受過這麼多佛法,但凡夫人的習氣不是一兩天就能改過來的,盡管也在修行中不斷地調伏相續,但不可能馬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自己與真正的證悟境界還是差得非常遠。可是現在的有些人,還沒有正式皈依之前,好像已經開悟了,在大大小小的場合中一直胡說八道:“我有如何如何的境界,你們不要去聽課,跟著我學就能解脫……”這些人也有一些歪魔邪力,不少無有頭腦的人就跟著他們轉,非常可憐。所以,現在依靠善知識的殊勝教言來引導衆生的人寥若晨星,我們若不發心幫助他們,離真正的解脫恐怕非常遙遠。
在修行過程中,自己的嫉妒心一定要注意,不管是對怨敵也好,手下的人員也好,假如心存嫉妒,必將毀壞今世和來世。
毀壞來世的公案,《雜譬喻經》中記載道:有個婆羅門,他的妻子沒有生育,其妾生了一個男孩。妻非常嫉妒,趁人不注意,用小針刺入小孩頭頂,孩子不久就死了。妾悲痛欲絕,後來知道是妻所爲,于是受八關齋戒,並發誓要報仇。妾七日後命終,于七八世中轉生爲妻的孩子,容貌端正、聰明伶俐,但都是小時候夭折,妻哭之甚哀,比妾喪子時哭得更厲害。後來一沙門(阿羅漢化現)告訴了她前因後果,妻才恍然大悟,遂向沙門求戒,沙門讓她明日到寺院受戒。次日她在去往寺院的途中,妾化爲毒蛇擋道。沙門嚴厲地做了呵斥,令二人解怨釋仇,忏悔怨結。(蛇死後便生人中,妻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嫉妒心不僅能摧毀來世,對今生也有極大的危害。唐朝有一位名叫慧期的僧人,他道志寡薄,妒賢嫉能尤爲突出。當時有位品行高潔、功德巍巍的義本大和尚,爲衆僧開壇授戒,因慧期戒臘不足且德行淺薄,未被請入傳戒阿阇黎十師之列。他勃然大怒,心懷嫉惱對傳戒製造違緣,後來以此嚴重惡業,即生中感得雙目失明等果報。
古今中外這方面的公案非常多,不管是男衆女衆,很多人在地位、學問、名聲、財産上,對別人的嫉妒心特別可怕。不過在我們學院中,大大小小的上師與法師,彼此之間非常融洽,這也源于上師如意寶的加持。本來,成千上萬的人居住在一個寺院,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複雜矛盾,但我們學院從來沒有這些現象,很多人也感到非常稀有。在世間上,即使一個小團體和小組織,上面有上面的矛盾和嫉妒,下面有下面的矛盾和嫉妒,大家經常處于一種煩惱的狀態,而我們這裏卻感覺非常快樂,雖然不敢說是“最快樂的”。
所以,人與人之間、居士與居士之間、上師與上師之間,最好不要有嫉妒心,看到別人得到快樂、得到利益,心中應當數數隨喜。如果實在生不起隨喜心,自己也要克製自己:“我是一個發大乘菩提心的人,不應該對別人有嫉妒的惡心。”尤其是千萬不要因嫉妒而發惡願:“今生我比不上他,來世我要變成惡魔專門害他。”然後一邊受戒、供養僧衆,一邊發惡願,那這種願肯定會成熟的。
噶當派的大德在修心時,一定要具足四種條件:第一、有強烈的意樂,沒有意樂的話,想往生或者利益衆生,什麼事情都搞不成。第二、發殊勝的願,在上師、諸佛菩薩面前,發願生生世世利益無邊的衆生。第叁、誓言要堅定,不能今天發一個願,明天就放棄了,大家現在已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實際行動中,盡管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所發的誓言不能忘。第四、經常祈禱諸佛菩薩,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才能順利承辦所發之願。這就是噶當派、薩迦派以及我們甯瑪派的好多大德行持善法的四大助緣。
總之,在修行過程中,甯可自己死了也可以,但千萬不能以嫉妒心來發惡願。現在有些佛教徒,跟老板的關系非常不好,就千方百計到藏地來學誅法,因爲他聽說原來米拉日巴的誅法很厲害。(米拉日巴最後很成功,但你這樣不一定成功。)以前四川某城市裏有個人,他到學院裏來整天求誅法,有一天中午到我家,我就問他爲什麼,他把原委詳細說了——有個人跟他關系不好,他很想來藏地學誅法以後,回去把他害死。發心若是這樣的話,那一切都完了,你不學佛也可以,但不要發惡願!
子叁、宣說顛倒取舍之理:
他贊吾德時,我亦欲他樂,
他贊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當別人贊歎我有功德時,我希望他也得到贊歎隨喜的快樂,而當別人稱贊我的敵人有功德時,我心裏就不快樂,這是爲什麼呢?
一般來講,愚者聽到別人的贊歎,不管自己有沒有這種功德,都會照單全收,自己非常高興、得意洋洋。而作爲智者,聽到贊歎不會馬上動心,無論在何時,都會保持冷靜的頭腦去觀察,對一切贊歎淡然處之,不會隨之或喜或怒。
不僅如此,大多數凡夫還有一種習性:聽到別人贊歎自己的名聲、財富、功德、學問,心裏就會很快樂,同時也願意贊歎者生起這種快樂。而此人一旦換了個口氣,又去贊歎你關系不好的怨敵,那你的心裏馬上受到刺激,想方設法找毛病,暗示該人並沒有什麼功德。贊歎你的時候,你就接受別人的快樂,同樣對待你的怨敵,你馬上不認可別人的快樂,這是什麼原因呢?到底是功德的本質上有差別,還是你的分別念有問題?
打個比方說,大家一起把《入行論》的頌詞全部背完,其中有個人跟你關系不錯,別人贊歎他,你會感覺很好,聽起來也很舒服。而另一個人與你關系不好,別人贊歎他,你馬上就不快樂:“他背得不太正確,當時有很多地方是混水摸魚……”那麼分析這種情況,他們背的論典都是《入行論》,贊歎者是同一個人,他對這個人的功德隨喜,對另一個人的功德也隨喜,而你一者接受、一者不接受,這是爲什麼?你自己本來願意快樂,但贊歎敵人功德時,那種快樂你卻不願接受,這是一種矛盾;贊歎你的時候,別人的快樂你認可,可是贊歎敵人時,別人的快樂你不認可,這也是一種矛盾;或者說,敵人如果贊歎你,你願意他得到快樂,而敵人被別人贊歎時,你卻滿心不高興,這又是一種矛盾。其實《入行論》的頌詞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通過各種方式分析,內容會更加深刻。
我經常想,《入行論》的這些教言,不管是對山裏閉關的人,還是學院中聞思修行的人,或者是城市裏整天忙忙碌碌的人,都是適用的。只要學習了這部論典,處理複雜的人際關系時,會減少許多痛苦。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快樂、拒絕痛苦,若想今生來世得到這樣的境界,學習《入行論》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
以前藏地好幾所大的學校開了《入行論》的課程,那些學生畢業後參加工作,心態是完全不同的。他們面對痛苦時,有一套自己的境界,與別人共事時,也有一種自己的原則,周圍的人都覺得:“那個學校裏出來的人,即使當了國家幹部,心態、爲人處事及道德水准也相當不錯。”這就是《入行論》在生活中的一個真實體現。
癸二、破嗔令怨敵安樂者: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
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
最初發菩提心時,你是願一切衆生都快樂,現在衆生自己獲得了快樂,你爲什麼要生嗔恨心呢?
前幾品中,我們曾祈請十方諸佛菩薩、金剛上師、六道衆生爲自己作證,發下堅定誓言:“從今天開始,爲令一切衆生暫時獲得人天安樂,究竟安置于如來正等覺的無上果位,我一定要努力求證菩提。”既然發了這樣的誓願,現在不管是什麼樣的衆生,通過不同途徑獲得快樂,我們理應值得隨喜,千萬不能有不高興的心態,否則就是在諸佛菩薩面前打妄語,與當初的誓言背道而馳。
古人雲:“承諾容易,實行極難。”做任何一件事情,答應下來很容易,也很爽快,真正實行起來,可能會有重重困難。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既然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當衆生不同程度獲得快樂時,一定要從內心中生起隨喜,不管他跟自己的關系如何,心裏必須要這樣想。然而,我們的我執煩惱非常可怕,凡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誰都願意欣然接受,而一旦牽扯到其他衆生,通常都會置之不理,這種想法務必要舍棄。無論遇到什麼人,只要他獲得幸福、快樂、發財,都要由衷地隨喜他。
現在很多人恰恰相反,與自己關系不錯的人在單位裏得獎了、發財了,大家就聚在一起祝賀;而關系不太好的人升官了,就兩叁天都吃不下飯,覺得簡直沒有天理。當然,這種行爲在世間上是正常的,但對大乘修行人來講,絕對不應該這樣做,任何人只要獲得了快樂,我們都應該不吝隨喜。不管是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他有健壯的身體,我們就“隨喜隨喜”,他有很好的轎車和財富,我們也“隨喜隨喜”,不僅僅口頭上這樣說,內心中也這樣想,若將此習慣逐漸融入日常修行中,定會成爲真正的修行人。
有些人認爲:“我雖然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過誓,但實際中肯定做不到。”這種說法不合理!當初你也沒有發瘋,別人又沒用槍來逼著你,發心純粹是你自願的,現在動不動就背棄承諾,這是可怕的愚者行爲。每個人應該想一想,既然你自己發了心,就要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贊歎別人的快樂。假如實在做不到,應當覺得非常慚愧,馬上去勵力忏悔,只有這樣,修行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